吳鳳英 蔡開發 古 杰
(1.廈門城市職業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0;2.壘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福建泉州 362000;3.廈門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0)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稱之為“建筑信息模型應用”。建筑信息模型應用,是創建和利用項目數據在其全生命期內進行設計、施工和運營的業務過程,允許所有項目相關方通過不同技術平臺之間的數據互用,實現在同一時間利用相同的信息[1]。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普及和通信與網絡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傳統的建設行業也在尋求擺脫落后生產模式的解決方案。因此,以BIM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技術應運而生。這種全新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方案,有效地解決了建設行業的諸多不足,改變了當前工程建設模式,推動了整個建設行業從傳統的粗放、低效的建造模式向以全面數字化、信息化為特征的新型建設模式轉變[2]。
基于此,本文以某三級綜合性醫院上人屋面工程為例,探析BIM技術在屋面排磚磚深化設計中的應用。
某三級綜合性醫院上人屋面,屋面構造為:最薄30 mm厚泡沫混凝土找坡層、20 mm厚1∶3水泥砂漿找平層、2 mm厚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涂料、3 mm厚APP改性瀝青防水卷材、40 mm厚擠塑聚苯板、40 mm厚C20細石防水混凝土(內配鋼筋)、10 mm厚低強度等級砂漿隔離層、20 mm厚聚合物砂漿臥鋪、300 mm×300 mm防滑面磚8 mm~10 mm厚(干水泥擦縫)。面磚鋪貼面積約為7352 m2。
(1)屋面形狀不規則,屋面有出屋面樓梯間、煙道、風道以及相關設備基礎等。
(2)屋面面積大,施工難度大,過程質量較難把控。
(3)細部、邊角部位處理難度大,美觀度要求高。
基于上述難點,案例工程采用傳統施工方式,易造成現場返工,且難以達到整體排布美觀的效果。
因此,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后,該項目在屋面排磚方面利用CAD二維排磚與BIM三維排磚相結合,把BIM技術應用在屋面排磚中。具體應用如下:
(1)根據施工圖,用Revit軟件創建屋面建筑結構三維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屋面整體BIM模型圖
(2)先用CAD繪制屋面排磚底圖,根據屋面面積及長寬方向尺寸,按縱橫方向初步劃分分倉縫。分倉縫最大間距不超過6 m,并考慮屋面分水線、排水溝等[3]。采用300 mm×300 mm面磚,磚縫標準寬度為8 mm[4]。排布過程,做到線角順直、節點統一、無半磚、無破活,如圖2所示。

圖2 CAD初步排磚圖
(3)將初排完成的CAD底圖導入Revit模型中,根據分倉縫、分水線位置及屋面找坡設置建筑面層。
(4)設置排磚參數(磚的規格、磚縫寬度、排布方式等),并按該參數進行排磚。選擇起鋪點位置進行多次優化排磚,最終生成符合現場實際、直觀、并同時用于指導施工的屋面排磚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BIM屋面排磚模型
(5)人工復核與局部調整。排磚過程雖采用了BIM技術自動排磚,但也出現了無法處理的部位(磚面與設備基礎或墻根交接處),需結合現場情況,進行分析調整,如圖4所示。

(b)圖4 BIM模型排磚無法處理的部位
(6)選定最優排磚方案后,采用BIM排磚模型導出工程量。該屋面工程300 mm×300 mm面磚約為72 962塊,損耗率約為1.6%,理論購買磚數由面磚面積大小配對拼磚計算而成,可為屋面鋪貼的物資采購提供依據。
(1)BIM施工交底
采用最終排磚方案的BIM模型導出輕量化模型,在施工前對施工班組交底,對整體排布、分倉縫設置、節點處理、排水溝邊、設備基礎間的排布要求進行BIM技術交底,如圖5所示。

圖5 BIM技術交底
(2)提前解決設計問題
針對BIM排布過程中發現的屋面反坡、不美觀、容易積水、分倉縫規格無法滿足規范要求等問題,進行現場查勘,形成BIM聯系單至設計單位提前解決。
(3)基于BIM的屋面鋪磚施工
該工程地磚施工分以下步驟:基層處理→抹灰找平→彈控制線→鋪貼地磚→撥縫、勾縫→養護。
在找平層的砂漿強度達到1.2 MPa后(約養護24 h),根據BIM模型進行分倉縫、分水線、控制線彈線,彈線由分水中心線向兩邊進行。每隔5塊磚(500 mm)距離彈一道控制線,并將控制線引至外墻或女兒墻底部。
由于屋面鋪設面積達7352 m2,在區格內沿縱橫方向上的分倉縫先設磚一行,形成控制帶,最后在控制帶內鋪設中間位置地磚。鋪設時,按照控制彈線的線位及墻根水平線先鋪幾列縱磚,找好位置及標高,由外墻向中心、在區格內由里往外,逐排、逐列退著鋪貼,且不踩踏已鋪好的地磚,如圖6~圖7所示。

圖6 現場鋪磚施工

圖7 BIM輕量化屋面排磚模型
(4)轉角施工調整原則
針對墻根部(或設備基礎等)轉角進行節點設計,墻體根部轉角設置寬150 mm~250 mm羅馬弧,根據BIM排磚尺寸確定合理羅馬弧寬度,減少非整磚,轉角采用防水砂漿+鋼絲網+防水涂料面層構造;轉角與平面磚部分,采用20mm寬伸縮縫進行分隔[5],如圖8所示。

圖8 轉角構造施工
(5)過程控制及驗收
施工過程中,管理人員根據BIM模型進行屋面鋪磚施工的過程質量控制,重點把控分倉縫的位置、磚縫寬度、分水線的位置、橫縱坡度等,基于BIM模型進行實時測距、模數核對、坡度剖切查看等,實現屋面排磚的BIM應用落地,提高施工質量,如圖9所示。

圖9 BIM過程控制
(1)CAD手動排磚,排磚圖完成后無法自動統計工程量,需要人工計算。采用的是二維平面排磚,無法達到三維可視化效果,難以發現設計不合理位置,往往需要在施工階段才暴露出設計問題,影響工期。但是其成熟的平面操作系統及高效率,使其仍是三維排磚的基礎。
(2)BIM三維排磚,可實現自動排磚,但其自身不具備自動劃分功能,目前尚無高效的功能軟件,仍需以二維平面排布為基礎。采用Revit進行排磚,區格內排磚重復工作量大、修改工作量大,且對于建筑平面圖較為復雜的屋面,尚無法很好地處理節點位置。但其可自動統計工程量,并輸出可視化內容,是二維排磚不可替代實現的。
(3)該工程通過采用BIM技術提前預演與量化對比排磚方案,最終采購量為74 000塊,相較傳統圖紙預估量7352 m3/(0.308 m×0.308 m)=77 500塊,減少材料采購量3500塊,約4.5%。
同時,提前發現屋面2處錯層、4處積水、2處分倉縫規格問題,并生成問題聯系單,節約工程施工工期約10d。
(1)該工程屋面面積較大,面磚鋪貼工作量大,利用三維模型排磚,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并預估工程量,為屋面鋪貼的物資采購提供依據。但異形磚較多時存在一定誤差,需酌情核對或者放寬余量。
(2)可視化技術交底:利用BIM三維排磚模型,直觀地展示了屋面磚排布方案,避免了因技術方案交底不清造成的損失,提高了技術交底效率與施工質量,保證屋面鋪磚的順利進行,且節約施工成本,加快施工進度。
(3)BIM軟件在磚面與一些設備基礎和墻根交接處的處理還不夠合理,需要人工進一步復核與調整。
(4)CAD手動排磚與BIM三維排磚結合。CAD排磚,通過人工提前劃分分倉縫,較為準確地排出排磚底圖;再用BIM有針對性地進行三維排磚,提高三維排磚的精確度,是目前較好的BIM排磚方法。
(5)隨著BIM技術不斷發展,土建專業的BIM應用相對于機電專業(模型碰撞檢查、管線排布方案對比、管線安裝施工模擬等),發展相對緩慢。本文通過BIM技術進行排磚深化設計,BIM技術在土建專業雖然展現了BIM從建模階段向用模階段的轉變,實現落地應用,但BIM技術的全面落地應用,并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一個學習、探索與積累的過程。未來需要借助項目管理平臺實現BIM技術在項目落地生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