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平 葛紹楚 黃偉鵬 陳杰坤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福建福州 350202)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老舊小區的改造迫在眉睫。由于氣候變化以及環境承載能力的弱化,城市內澇和生活、生產缺水矛盾逐漸加劇,城市儲水能力大大下降,“雨來即澇,澇后必旱”在我國許多城市時有發生。
目前,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已有許多“雨水花園”應用的成功案例,但其中多是新建公園以及廣場路面等應用。我國海綿城市的修建起步較晚,須參考國外低影響建設發展理論和經驗,并結合試點城市分析現存問題,探討“雨水花園”在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中的運用。
雨花水園是一個生態持續的雨水控制和使用設施,利用天然或人工挖掘而成的下沉式綠色空間,聚集和吸收房頂或地面的雨水,然后通過植被、沙子和土壤的逐層過濾凈化,將雨水用作景觀用水、清潔用水和城市其他用水,達到保護地下水目的。
雨水花園最初是相對簡單的低影響發展系統下的雨水管理設施,也被設計為海綿城市建造中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和運用程序,即一個景觀基礎設施,由如綠色屋頂、雨池、高花壇和淺溝等等。組成景觀系統,包括景觀設施和雨水景觀花園[1]。
一些發達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注重雨水資源的收集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研究成果。德國的雨水花園技術發展最早也最為先進,后來美國的雨洪管理設施迅速發展,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規;日本和澳大利亞由于水資源缺乏,將雨水利用技術廣泛運用。目前,國外對雨水花園的研究,主要基于雨水花園的性能研究和雨水花園的應用與建設。在雨水花園性能研究中,主要包括雨水花園徑流管理和污染物滯留技術的效果,以及雨水花園的水文與透水性研究。
2013年,中共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加強海綿城市建設,加快老舊住宅小區、棚戶區等改造,有序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我國目前的雨水花園研究分為3方面:①雨水花園的空間設計方法、建設選址、空間布局、結構層面、植物選址與配置和管理與維護;②雨水花園性能試驗研究、水文效果、去污性、結構填料、土壤滲透性及其模型構造;③應用實踐及其他研究概述、道路綠地、生態技術、低影響開發、景觀設計以及雨水利用[2]。
2.1.1波特蘭的雨洪管理
波特蘭市市區,主要以低污染的電車為交通工具,搭配濃密的植被覆蓋,像一層天然的屏障,很好地起到了防污減塵作用,既保證了城市雨水質量的潔凈,也滿足了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在公園、街道、廣場大規模鋪設雨洪管理基礎設施,構造適宜的降水條件,加上豐富的降雨量,保證了城市雨洪管理設施的高利用率。
波特蘭環境局為了有效地控制地表徑流和屋面徑流,采用綠色街道、建筑落水管阻隔、生態屋頂、雨洪公園廣場等布置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其生態屋頂(圖1)是從源頭上消減屋面徑流量,多與種植池搭配應用,形式豐富多樣,對于城市雨水的調控起到很好的效果[3]。另一個則是建筑落水管阻隔,它不同于普通落水管簡單的阻隔,而是充分利用分布于建筑四周的人工綠地營造種植池,用以承接屋面徑流,切斷屋面與雨水的連接。

圖1 波特蘭生態屋頂
2.1.2柏林波茨坦廣場的成熟系統
波茨坦處于德國中部,受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影響,在波茨坦廣場批判性重建中,根據特殊的氣候,因地制宜地巧妙設計了“綠頂”,使人們置身于景觀之中,并呼吸到新鮮空氣,既滿足了城市對雨水的收集和處理雨水滲透,又可以創造一個綠色的屋頂,減少雨水和凈化雨水。

圖2 波茨坦廣場明溝
此外,如圖2所示,在德國眾多城市,人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水沿著街道兩旁的明溝,從高處流向低處。城市里面建設明溝,難度小、成本低、效果好,不僅收集了雨水,也沖洗了街道,給城市留下了干凈與整潔。收集的雨水在進入蓄水池后沉積靜置一段時間后,既可以拿來洗車,也可以用來澆灌。對于“綠頂”消化不了的雨水,波茨坦廣場有一套專門的儲水循環系統,該系統設有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和雨水處理系統,監測分析雨季時城市周邊河流降水量,為儲水系統增加應急能力,防止雨水成澇。同時,經過生態儲水循環系統,布置了流動的水源和許多吸附藻類,使濁水層里的水變得清潔,將水質凈化達標。
我國近些年來海綿城市的試驗點越來越多,以更好地實現海綿城市化,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通過雨水花園技術將雨水收集起來,為景觀、植被養護等做出貢獻。
2.2.1福州市濂水路的雨水花園
福州老舊小區大多受限于當時技術條件,無論是建筑物本身,還是配套設施的建設標準都比較低,現今普遍存在屋頂防滲漏功能退化,雖有排水系統,卻依然是傳統的雨污合流,容易造成水管堵塞,導致排水不暢、污水外溢等問題。
福州佳馨苑小區在未實施雨水花園計劃時,一旦遇到降雨量大一點的時節,排水系統的缺陷和地表滲透力的不足,時常造成大面積積水,人們出行等日常工作生活時常受阻。該小區通過改造排水系統,將雨污分流,通過落水管將雨水匯集至小區雨水井;同時,建設雨水花園綠地,如高位花壇,大大減少了降水集中時的積水。雨水花園設計,不但使該地區的抗災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且也使得水資源能夠更好地運用到所需的方方面面,如圖3所示。

圖3 改造后的小區花園
2.2.2福州市鶴林和三江口海綿試點片區
福州市鶴林和三江口海綿試點片區于2019年年底建成,如圖4所示。該項目對辦公樓、廠區以及生活區進行分區,利用透水地面、雨水花園、下凹綠地、高位花壇等方法,消化高降雨量帶來的雨水洪流,同時通過高樓水管體系的儲水運輸功能,將下雨時收集雨水用作灌溉用水,節約水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效果。雨水被雨水花園吸收,形成美麗的水景觀,即便吸收不完,多余的雨水也會通過土壤凈化、過濾和降解,然后滲透到地下水層,涵養被人們過度開采的地下水源[5]。收集到的水資源匯集到特設的儲水模塊,即使遇到多天不下雨的三伏天,人們也能利用早已儲備好的水灌溉綠被,或者用作生活用水,緩解一時之急。

圖4 三江口會展中島區域設有溢流井
誠然,福州的很多小區建設為福州的海綿城市建設作出貢獻,但仍有相當部分舊小區亟待海綿化改造。
福州現存的老舊小區排水系統,存在老舊、設計落后、建材選用不當以及土壤的老化板結等諸多問題,且福州地處東南沿海,降雨量較多,更容易形成積水內澇等問題[6]。
而且,大多老舊住宅小區配套的公共綠地、居民活動場地、停車場等配置低,甚至缺失。對其進行排水改造時,用于施工的作業面有限,部分機械設備無法進場;地下管線復雜混亂、標識不清,且各種管線老化嚴重,施工過程容易出現挖斷供水、供電、燃氣、通訊等管線的情況。
雨水花園應用最普遍的技術是植被與土壤配合的利用。典型的雨水花園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可分為以下6個部分:
(1)蓄水層是用來暫時儲存雨水的結構,一般由植被組成,需要具有一定的抗澇、抗污染能力。
(2)覆蓋層一般用樹皮或者闊葉落葉進行覆蓋,能夠良好地保持土壤濕度。
(3)種植土層是植物根部的成長位置,能夠對下落至此的水進行吸收與凈化。
(4)在人工填料層中添加一些有利于滲水的人工材料,可再次增強滲透與凈化效果。
(5)在砂層中填一層滲透性較好的沙,防止堵塞孔管。
(6)將穿孔管埋入位于礫石層底層,并與地下排水系統相連通,形成整體系統[2],如圖5所示。
如產品要求制備高品位鎳鐵,則要求鐵的還原度較低,約50%~60%,造成渣中含FeO較高,約30%,渣系主要為FeO-SiO2鐵橄欖石渣,該渣型熔點低,無法實現鎳鐵的熔池熔煉。因此為提高渣的熔點,配料添加白云石或菱鎂礦將渣系轉化為FeO-MgO-SiO2三元系,提高渣的熔點>1 500 ℃,以實現鎳鐵的選擇性還原,有利于得到高品位的鎳鐵。典型的渣型為:FeO 20%~30%,MgO 20%~30%,SiO2 約40%。

圖5 雨水花園剖面圖
對于用于雨水花園的植株以及其他選材,最好需要具備以下特點:優先選擇本土植物、且選擇根系發達、凈化能力強以及芳香花朵類植物。覆蓋層的材料建議選用傳統的樹皮、樹葉,或選用一些新型材料。人工填料層材料選用滲水性好的材料,如泥炭、砂質土等。
3.2.2排水系統優化
配合老舊小區排水系統的改造,將雨水污水分開排放,避免水資源污染浪費。改造時,考慮將原有的老式排水管道改為新排水系統的污水管道,根據實際情況考慮鋪設方案,并與市政排水系統良好對接。如若空間不足,考慮將舊綠化帶進行翻新改造。此外,在原先無綠化且位置不適合改造的易積水地帶,適當鋪設導流設施,如房頂、停車位等。如果空間足夠,則將雨水花園與公共設施結合[7]。
3.2.3雙技術結合運用
雙技術即指雨水花園生態系統和LID建設材料設備的綜合作用。其措施如下:
(1)加大綠植種植程度,減少地表沙土流失,設置人工濕地、高位花壇等;
(2)屋面雨水要進行斷接;
(3)道路上透水鋪裝裝配良好,并設立生態化泊車場;
(4)建設蓄水模塊;
(5)集中滲透裝置;
(6)廣場、庭院透水利落,設立雨水罐等。
總之,老城區要結合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以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老舊小區是城市重要組成部分,海綿化改造可以改善其配套基礎設施和園林綠化狀況,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增加城市海綿體,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城市水體污染。老舊小區面臨的情況不同,每個小區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海綿城市改造進程中,需全面考慮自身現狀,因地制宜,慎重選擇,采取最適宜的措施來實現“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