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陳文東
黃玉平
高層建筑是工業革命帶來的嶄新的建筑類型,在其130多年的發展史上,高層建筑為解決土地人口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給城市面貌、人們的棲居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與沖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風貌呈現趨同的傾向,高層建筑是現代化的產物,嚴格來講是一種反歷史傳承的建筑形式,體現著實用主義與功能主義的思想,加劇了高層建筑與地域性的矛盾,大量高層建筑采用全封閉式空間,大規模使用空調引發熱島效應破壞城市微環境[1]。因此,探索高層建筑的地域性表達與文化內涵已然成了當務之急。
“地域性”(region)是一個地理學概念,往往包含自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內容,建筑師將其引入建筑創作領域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改革開放前夏昌世、林克明等前輩就針對嶺南氣候特征進行了一些地域建筑創作,齊康先生將中國傳統建筑形式創新性地運用于現代建筑創作,何鏡堂院士將地域文化特征視為建筑生存的基礎,王澍先生注重傳統地域材料的應用與環境氛圍的營造;“適應性”(adaptation)則最早源于生物學的概念,指生物體在長期自然選擇壓力下逐步適應環境的性能,建筑領域將“適應”理念用以處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2]。地域適應性創作策略是指建筑在創作過程中適應場地所處地域環境的自然、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設計策略與技術。傳統建筑在地域文化環境的長期影響下已經沉淀出獨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色,在現代建筑創作中可以適當借鑒并加以創新,總結適應新形式、新技術、新材料的地域適應性創作策略。

圖1 東莞可園

圖2 陳家祠中的冷巷

圖3 西關大屋的天井

圖4 園區布局順應外部環境

圖5 順德農商銀行后臺 服務中心總平面圖

圖6 順德農商銀行后臺服務中心鳥瞰圖
嶺南地區泛指南方五嶺以南的廣大地區,包括閩南、廣東、海南以及廣西桂林以東大部分地區。嶺南地區具有獨特的典型氣候、地理與人文特征。根據我國《民用建筑熱工規范》(GB50176—2016),屬于夏熱冬暖氣候范圍內,太陽高度角高,熱輻射量大,夏長冬短,夏季高溫多雨,太陽輻射強,空調使用時間長達半年,冬季溫暖,終年無冰雪;嶺南地區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丘陵、臺地、平原交錯,且山地較多;同時,嶺南地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多種地域文化在此水乳交融,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與包羅萬象的開放品格。
在嶺南建筑的發展過程中,建筑形態多變,不拘一格,勇于創新。從傳統的嶺南庭院到西關大屋、騎樓、竹筒屋、開平碉樓,一直到近現代以白云山莊旅社、白天鵝賓館等為代表的現代嶺南建筑,其形式與材料都在與時俱進,但適應地域氣候環境、響應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設計思想趨勢是一脈相承的。1958年,夏昌世先生在《亞熱帶建筑的降溫問題——通風、隔熱、遮陽》一文中指出:嶺南建筑應該有自己的特點,滿足通風、隔熱、遮陽的要求,從嶺南傳統建筑中提煉出地域適應性的特征指導了一系列具有嶺南特色的現代建筑實踐[3]。傳統嶺南建筑針對嶺南地區濕熱、多雨、多風的氣候特點,形成了系列基于氣候適應性的特色空間,其中包括冷巷、天井、露臺、架空層、敞廳、騎樓空間以及與庭院結合的開敞空間等(圖1~3)。一系列特色空間有機組合成一套完整的空間體系,這一空間體系布局靈活,順應自然,因地制宜。通過對建筑布局、建筑細部構建等的巧妙營造,積極地利用自然條件,與環境和諧互適,盡可能減少高溫、多雨、潮濕、臺風等不利氣候條件對建筑與使用者的影響。

圖7 順德清暉園“前庭后院”式布局的提煉

圖8 功能組合模型對比分析

圖9 自然通風系統示意圖

圖10 立體綠化系統示意圖
順德農商銀行后臺服務中心位于順德區順德新城創智城片區02-B-010號地塊。后臺服務中心地塊占地約2.4萬m2,容積率5.5,地塊規劃總建筑面積約13.2萬m2。分兩期進行建設,首期計劃用地1.2萬m2,擬建面積約9萬m2,其中地上計容面積6.6萬m2,地下室2.4萬m2。項目交通便捷,南臨城市綠地,東南方向為順峰山公園,選址周邊交通便利,景觀優美。
工程要求組織好相對獨立、且部分具有特殊要求的功能聯系,展現高效、簡約、時尚的金融業建筑文化個性。同時,我們試圖通過以功能為主導,基于基地環境而衍生出來的整體空間環境的設計手段,強調其對環境的能動適應性,塑造一個具有獨特地域適應性特征的嶺南地域建筑(圖5~6)。
(1)園區布局
①順應環境特色的整體布局。場地劃分為一期二期兩塊用地,園區整體布局順應周邊環境,圍合成南北兩級庭院,一期用地的庭院以“L”形體量圍合而成,向西南面的順峰山公園方向敞開;北部的二期庭院面向東側的景觀水系打開一個引入自然的窗口;自然因素在設計中經由庭園,滲透到建筑的每個角落。建筑北高南低,形成富有節奏的天際線,同時與南面的城市綠地、河涌形成對話(圖4)。建筑布局對城市道路交叉口進行退讓,減弱車輛噪聲影響、滿足人流疏散所需空間,寬敞的入口廣場與消防環路配合地下車庫入口進行合理設置,實現車路只停留于園區外圍,保證建筑內部空間的完整與寧靜。
②傳承嶺南園林的空間營造。嶺南庭院的造園特色在于其以建筑空間為主,適應氣候地形與生活習俗的空間布局。園區布局借鑒順德清暉園中“前庭后院”的總體布局(圖7),園區南面的一期建筑繞庭而建,圍合成獨立開放的前庭空間,后院由一期主樓與二期建筑圍合而成,朝向東面水涌,形成相對內向,又引入自然的院落空間。前后院落之間以架空空間與風道空間串聯,疏密有致,隔而不斷。
(2)建筑形體
高層辦公建筑的形體選擇是設計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如何在功能流線的便捷性、地域氣候的適應性、人們行為的舒適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建筑形體選擇的關鍵,設計過程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①三維組合—形式功能化。按照功能的特殊要求與使用聯系,將功能分成四個部分,結合基地規模尺度、景觀環境及內部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了多方案設計比較,形成了以下四種空間及功能組合模式: 水平分區模式、垂直分區模式、水平加垂直模式、三維空間組合模式(圖8)。最終選擇了三維空間組合模式,不同功能單元各自形成相對完整的體量,通過相互關系組合在三維空間上搭接起來,最終充分考慮到每個功能單元的朝向、獨立出入口、私密性與開放性,各功能之間保持相對獨立,且流線便捷高效。
②立體園林—體形環境化。建筑形體設計是基于基地環境而衍生出來的整體空間模型,扎根嶺南地區的氣候人文環境,強調其對環境的能動適應性,這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被動適應當地環境,二是主動營造小氣候。
設計中考慮到辦公與宿舍區的朝向、采光、景觀視野,選擇采取坐南朝北的板式高層與裙房進行立體組合的空間模式,形成淺進深的建筑形體,取得良好的自然采光,建筑前低后高,引光線入庭院讓建筑每一個功能部分都取得良好的自然采光。
利用嶺南傳統建筑的特色空間“冷巷”降溫及放大風速的功能,設計南北串通的風道,開口面向夏季主導風向,結合架空通透的空間設計,引入穿堂風經過各空間節點及內部庭園,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體系(圖9);通過形體組合,形成高低錯落的屋頂花園,將綠化園林進行垂直營造,形成有特色的立體化園林空間環境(圖10)。
③人性場所—空間微觀化。所謂空間微觀化,就是利用人的尺度進行交往空間的設計,從而拉近巨大建筑尺度與人的尺度的距離,表達出對人的尊重。設計采用簡約的功能形體,形體之間的過渡銜接處,形成尺度宜人的立體綠化庭園,從而在體量巨大的建筑中納入了人的空間感受,營造出人性化的空間環境氛圍;在底層環境設計中借鑒嶺南傳統庭院的景觀營造意境,在大體量的現代建筑中營造舒適宜人,延續地域文脈的小尺度空間。
(3)空間形態
現代建筑設計的復雜性,決定了傳統嶺南的空間類型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更應該強調的是因地制宜,將這些空間重新組合,古為今用,而不囿于對某種特定空間形式的簡單模仿[3]。
①繞庭建筑。整體空間形態采取繞庭而建的布局形式(圖12),這也是嶺南傳統建筑中較為常用的一種空間布局方法,用“連房廣廈”的方式圍成內庭園林空間,將庭園空間與日常生活空間緊密結合起來,造園用地雖然不多,但通過院內石沼橋廊、古木花藤,增添了園內幽深別致之氣氛,形成了“綠院滿蔭人跡少,半窗紅日鳥聲多”的獨特造園風格[4]。
②首層架空。相對高層建筑巨大的建筑體量,用地中較少的綠地面積往往顯得尺度較小,設計借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點之一的首層支柱架空的模式,使得外部廣場綠化,中庭綠化能夠滲透至建筑底部,形成具有嶺南園林意向的城市綠洲,從而達到擴大綠化面積的目標(圖11)。
③鏤空空間。鏤空空間在高層中甚為廣泛,如CCTV大樓,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圖14~15)等,通過空間留白可以豐富景觀層次,做到透物借景;另一方面,鏤空空間具有加大采光面積,引導自然通風的生態效益(圖16)。在北面主樓中部設計狹長的洞口,借鑒“冷巷”空間的原理,形成南北貫通的風道(圖13),與底層架空、庭院一起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系統,利用空氣流動帶走熱量,從而改善建筑的風環境與熱環境,節約能耗。
④屋頂花園。隨著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屋頂花園已經成為綠色建筑的重要設計選項。設計將庭院立體化,引至屋頂層,營造豐富的第五立面,一定程度上彌補城市由于建筑物的增加而導致的綠地面積銳減,環境惡化的不足。在嶺南地區,屋頂綠化結合架空層遮陽構件還能形成降溫隔熱的效果。設計中注意營造不同層次的屋頂花園,使得辦公與住宿人員可以在各個方位享受到多層次的綠化景觀。

圖12 庭院空間

圖13 風道

圖14 CCTV大樓

圖15 香港特區政府總部

圖16 設計中鏤空空間的應用

圖17 豎向遮陽構件示意圖
(4)建筑細部
根據朝向及功能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立面細部做法,例如南面辦公空間面向城市綠地,因此采用較大面積的玻璃幕墻,而東西向的數據中心則采用較窄的豎向條窗,減少西曬影響,培訓教室與宿舍位于北面板式高層,采用豎向遮陽構件(圖17),保證自然采光的同時形成遮陽系統,獲得較為舒適的室內環境,減少能耗。建筑外墻顏色選用灰白色系,減少熱輻射的吸收。
城市中的高層辦公建筑往往具有較為復雜的功能組成,高層建筑本身又體現著現代主義的技術理性,如何在創作過程中融合嶺南傳統建筑的適應性特征與自然意境,要求建筑師將地域適應性理論貫穿于整個設計過程,從嶺南地區自然環境與傳統文脈中形成整體布局,基于功能、氣候、人性尺度生成建筑形體,將嶺南傳統建筑中的生態觀念與特色空間形態融入空間形態設計中,最后深入表皮、遮陽構件、隔熱措施等建筑細部的設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地域適應性創作策略,創造出兼具嶺南特色與時代特征的高層辦公建筑,為大灣區城市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資料來源:
圖1~3:作者自攝;
圖14~15:網絡;
其余圖片均引自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順德農商銀行后臺服務中心設計方案》文本(項目設計人員:何鏡堂、郭衛宏、陳文東、裴文祥、王新宇、齊帥杰、任思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