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曙申
最近,國民黨青年部委托臺灣政大選研中心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2018年至2020年島內青年群體“統獨”傾向變化較大,至2020選舉半年后“偏獨”比例大幅減少兩成。前不久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稱“臺灣人不一定就是‘天然獨”,也引發不少關注。
“天然獨”是民進黨精心炮制的政治宣傳概念。一是因為島內關于“獨”的話語權掌握在“臺獨”政客和媒體手中,一般社會意識被極端政治化。二是因為“獨立”認同與身份認同并非一回事。綠營向來聲稱認同“臺灣人”就是“天然獨”,但二者絕不可混同。比如2020年9月的數據顯示,“臺灣人”認同比例為61%,但“偏獨”的僅為27.2%。
沒有“天然獨”,只有“人造獨”。從臺灣政治和兩岸關系發展看,島內“獨”的意識很大程度上是被政治建構的。臺灣選舉政治長期夾帶統“獨”對立,政治認同與身份認同、統“獨”認同相互雜糅,政黨通過一次次選舉政治動員影響和塑造島內民意。
民進黨長期聲張臺灣“本土化”話語論述,推升島內社會走向“臺灣化”“去中國化”。陳水扁執政時走“一邊一國”和“公投制憲”激進路線,認同問題完全被選舉政治異化,成為民進黨凝聚綠營支持者“抗中謀獨”的工具。2008年至2016年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階段,民進黨強力阻止馬英九當局對“臺獨”史觀撥亂反正。2016年5月蔡英文上臺后表面聲稱維持兩岸關系現狀,實則拒絕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定位,2019年為拼“大選”蓄意將“九二共識”等同于“一國兩制”,偷換概念欺騙島內民眾。長期以來,正是民進黨和“臺獨”勢力在誤導和扭曲島內青年群體對兩岸關系的認知。
隨著特朗普政府下臺,臺海局勢一定程度緩解,民進黨當局繼續煽動“反中抗中”的條件有所改變。新冠疫情下,大陸仍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面對島內政治上的阻撓,大陸仍堅定奉行擴大兩岸青年交流的政策,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將有利于促使島內青年群體更加客觀理性地認識兩岸關系。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在海基會成立30周年撰文稱,兩岸關系攸關臺灣生存發展,臺灣年輕一代并不了解兩岸由戰爭緊張轉換到和平穩定發展過程,很艱辛且需要發揮大智慧,臺灣年輕世代要意識到兩岸和平來之不易,應好好維系下去。這確實是一代臺灣青年需要好好思考的。▲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