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蘇寧這兩天站在了風口浪尖。3月1日開始,中超聯賽的衛冕冠軍、蘇寧旗下的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停止運營。像蘇寧這樣近年出現危機的企業不在少數,而且大都是過去的巨頭。無論是幾經掙扎最后還是申請破產重整的海航,還是曾因斷臂求生而轟動一時的萬達,以及去年陷入“真假求救信”旋渦的恒大,它們都是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風頭一時無兩,卻突然傳出財務上的不利消息,幾經“辟謠”,又大多被坐實。
究其根本,這些企業有一些共同特點。運營初期,它們一般都是應時而起,從地方性的實體生意做起,在改革開放和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分享改革紅利,成為業界翹楚。應當說,無論是企業還是企業家,能夠脫穎而出,都有過人之處。
但是,接下來,一些企業的雄心開始膨脹,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進行了一輪“大放水”,為了對沖全球經濟危機和美聯儲大水漫灌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也拿出四萬億工程,并附以相應配套。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引領的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企業在全球的地位、行業份額等都不斷提高。同時,國內一些地方開始搞GDP競賽,資產泡沫涌起,不少企業都積極轉向第三產業,脫實向虛的勢頭變得明顯。
這些企業正是在這種順周期+泡沫期的大背景下,開始了快速擴張之路。一方面,它們大多靠各種金融手段來花樣提高負債,以做大規模,同時借大水漫灌的時機不斷尋求用新概念等進行融資,以此保持賬面上的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不少企業開始追求大而全,它們逐漸脫離自己擅長的行業,進入到更多熱門行業中。比如,一些企業從零售業、礦業等領域跨界進入到房地產業、金融業等。
后來,互聯網行業炙手可熱,不少企業就紛紛進入到“互聯網+”模式。在全產業鏈效應走俏后,它們又將觸角伸向上下游,攤子鋪得越來越大。這段時間,為了提高知名度,有企業投身于足球事業。它們認為,這個行業雖然很“燒錢”,但靠著足球帶來的人氣和名氣,方便在資本市場圈錢,在地方圈地。還有一些企業,試圖膚淺地追著國家戰略和大政策跑,國家提倡什么,它們就要做什么。過去毫無相應技術基礎、或者行業基本不沾邊的某些企業也發下宏愿要研制新能源汽車、搞芯片……
在急速擴張的時候,趕上經濟發展從順周期走向逆周期,尤其是去年又暴發疫情,企業的負債終不能負,融資難以抵扣利息,運營遇到困難甚至舉步維艱,就是可以想見的結果了。在3月2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金融杠桿率明顯下降,但房地產的金融化、泡沫化傾向還比較強,會進一步采取措施逐步把問題解決好。這其實和近些年一些巨型企業遇到的市場和監管變化是一致的。
當然,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也都經歷過風風雨雨,蘇寧能夠走到今天,不會沒有經歷過艱難時刻。而優秀的企業,必須是在艱難時刻也能夠做出果敢、正確戰略抉擇的企業。據報道,大年初八是蘇寧全員開工的第一天,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提出,針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蘇寧將堅持聚焦零售賽道的優勢業務,不在零售主賽道的就要主動做減法。應該說,巨型企業的“降杠桿”“防風險”攻堅戰進入到關鍵時期,如何穩扎穩打化解風險,實現平穩過渡,“集中賽道”“做減法”或是必要選擇。▲
(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