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拜年(選自《殘冬京華圖》)

張永和
過去把過春節叫過年,對于陽歷新年反倒不大重視,因為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臘月二十三過去叫小年,小年一到中國人就全都進入年事活動,大伙忙著過年,要準備的事太多了,誰還有工夫看戲?于是戲班子、戲園子,都一律放假,趁這工夫喘口氣兒歇兩天。這假什么時候開始呢?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以后挑一個好日子,那時叫黃道吉日。這還有許多講究,劇團起碼要“封箱”,就是要把所有戲箱都用封條封起來,表示今年不再唱戲了;戲園子“封臺”,表示今年不再接戲班來唱戲了,但是在“封箱”之前各班都要演出特殊的“反串戲”,唱完了再“封箱”。
什么叫反串戲呢?一是劇種反串,比如唱京劇的改唱越劇、或是改唱大鼓……二是行當反串,唱大花臉的改成花旦了、唱小花臉的改唱老生了,等等。可是改劇種也好,改行當也罷,要是好演員照樣演得精彩紛呈。當時京劇演員常演的反串戲為《八蠟廟》《法門寺》等,特別是這出《八蠟廟》,因為它是一出公案戲,衙門里的官人黃天霸率領眾人喬裝改扮捉拿采花惡賊費德功的故事。按今天的說法,這是個涉案戲,情節曲折有懸念,另外角色眾多、行當齊全、文武并重,能給觀眾以驚喜。解放前,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巖、金少山等都經常合作演這出反串戲,梅蘭芳扮演的黃天霸,工架、開打都相當出色,備受觀眾歡迎。1961年春節,當時的北京京劇團全體名演員大反串《八蠟廟》。陣容極為強大,根據記憶大概是這樣,馬連良演費德功,譚富英演朱光祖,張君秋演金大力,裘盛戎演小張媽,趙燕俠演黃天霸,小王玉演蓉褚彪,馬富祿演施公,李多奎演秦老家院,李世濟演賀人杰,李毓芳演關泰,陳少霖演老道,張洪祥演張桂蘭,馬長禮演小老道,像譚元壽、高寶賢這樣的一級大老生反串反派的米龍、竇虎。雖然說是行當大反串,可沒降低水平,不管生旦凈丑各個演得精彩絕倫!
過去曲藝界逢春節,常常在曲藝演出之后加演一出全體反串的京劇,如著名曲藝演員曹寶祿、高德明、關學增等人反串玩笑戲《打面缸》。由曹寶祿扮演大老爺,高德明扮演書隸王先生,關學曾扮演衙役張才,很受觀眾歡迎。相聲表演藝術大師侯寶林也是經常反串京劇的人。他在北京西單游戲社春節期間常反串京劇《法門寺》,侯寶林飾演賈桂,他的搭檔郭啟儒飾演劉瑾,京韻大鼓演員孫書筠飾演趙亷,梅花大鼓演員閻立琴反串宋巧嬌,雙簧演員顧榮甫、尹福來分別串演劉公道和劉彪。
曲藝演員串演京劇的傳統一直在繼續,上世紀80年代,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中,出現了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及其子相聲名演員侯耀文共同反串京劇《追韓信》的精彩表演,侯大師及侯耀文分別飾演前后部的蕭何。侯耀文唱兩句還真有周信芳先生的韻味,更難得的是追起韓信跑起“圓場”來,腳底下還真不含糊,而且還摔了一個“吊毛“,對于相聲演員來說可是不簡單。侯大師的蕭何舉手投足還是唱念做表,全是標準的麒派風范,令人贊嘆。

龍鳳呈祥喬玄劇照
曲藝演員為什么愛反串?因為曲藝和京劇有密切的血緣關系,并且在藝術的表現手段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一些著名的曲藝演員如劉寶全、常連安、駱玉笙、侯寶林、白全福和郭全寶等人小時都涉獵過京劇,因此表演起來都能熠熠閃光。逢年過節,不同劇種不同行當的演員互相反串演出,不但可以活躍演出市場,而且更可以增加不同藝術的交流和學習,是件大好事。
2006年春節前夕,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空中劇院”欄目,繼承反串戲這個老傳統,推出了《戲迷家庭》節目,不但請知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而且其他劇種如評劇、河北梆子、豫劇,以及南方的越劇、黃梅劇、廣東粵劇的知名藝術家共同演出有情節串連的《戲迷家庭》,至今已經堅持14年,我多次參與這個節目的編劇撰稿。由于這一節目是精心策劃,參加的戲曲名演員還有眾多跨界的知名演員,故令人看著過癮,樂不可支。通過春節反串戲,為一年緊張的演藝活動,畫上一個歡樂諧趣的大句號。

法門寺趙廉與賈桂劇照
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都非常講究過除夕,也就是臘月三十。每年除夕都要辭舊歲迎新年,比如說今年的除夕——鼠年去,牛年來,金牛獻瑞,萬事亨通。過去老百姓除夕之夜在家團聚,戲園子里是不會演戲的,可是在清宮大內除夕是要演特殊的應節戲。清廷專門負責宮內演出活動的昇平署記: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宮唱戲。這天的戲有《跳靈官》《掃臺》《福祿壽》《祥芝迎壽》《萬壽無疆》《回獵》《鐵弓緣》《教子》《泗州》《拾玉鐲》等十二出戲。《跳靈官》《掃臺》等是五出具有特色的專在年節時演出的吉祥應節戲。《回獵》是一出昆曲戲,寫越王勾踐郊外圍獵的故事,沒什么情節卻要唱許多昆曲牌子。三出有喜劇色彩的小戲:《鐵弓緣》《拾玉鐲》《表功》又名丑表功。只有一出生旦合作的重頭戲《教子》,也是帶有勸善警示作用的倫理戲。那么這一晚上的重頭戲是什么呢?是兩出捉妖降怪的神話戲,《泗州城》和《青石山》,都是以神、怪為主角的大武戲。《泗州城》就是眼下經常演出的、根據此戲改編的名劇《虹橋贈珠》。《泗州城》的故事是這樣的,泗州虹橋水母娘娘幻化成人形,到泗州城內玩耍。見胡知州的親戚烏延玉一表人才非常羨慕,于是乘延玉赴試途中將他攝入水中,烏假意應允婚事,洞房中欲索要水母衣襟上的明珠,水母慨然相贈,烏延玉用酒灌醉水母,懷揣能避水的寶珠跑出水府。水母醒,追尋烏,水淹泗州,觀世音請天神捉妖,卻又戰不過水母,觀世音化作賣面老婦,引水母吃面,將其臟腑鎖住。水母遂被擒獲。

紅鬃烈馬。王寶釧與代戰公主劇照
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京劇院與上海京劇院先后改編《泗州城》,改水母為泗州女神,改烏延玉為白永,兩人愛戀成婚。水母淹城,改為玉帝因女神眷戀人間觸犯天條,派二郎神引天兵捉拿。結尾改為女神因寶珠贈予白永,故不敵天兵天將,后白永冒死送還寶珠,女神轉敗為勝,擊退天兵天將!修改后的《虹橋贈珠》,女神有情有義,欣賞性、審美性都勝過老戲,所以現在沒有人再動《泗州城》了。
《青石山》更是一出捉妖戲,劇情是這樣的:青石山風魔洞,九尾妖狐化成美女迷惑周姓書生,周仆請法官王半仙前往捉妖,反被妖狐所羞辱。王即請其師呂洞賓,請天神關羽相助,羽派關平、周倉率天兵天神降妖,捉住妖狐。
這出戲雖然內容上子虛烏有,純屬瞎編一類的神話戲。可是在藝術上卻很有特色,需要一個出色的大武生,扮演關平,一個好武旦扮演九尾狐。還需要兩個能唱的老生,一扮呂洞賓,一扮關羽;一個功架講究的武凈,扮周倉;一個能說善道的大丑扮演王半仙。前半出以文場子為主,后半出以武生武旦為主,要有不同一般的武打。
當年,是名武生俞菊笙扮關平,名武旦余玉琴扮九尾狐的拿手好戲。后來成為楊小樓扮關平,錢金福扮周倉和九陣風閻嵐秋扮九尾狐等的拿手好戲,楊小樓常常在大年初一演這出神話戲。為什么過去逢年過節都愛演神話劇?主要還是科學不發達,所以演一些捉妖的神話戲,祈盼能夠驅邪斬穢,顯然這只是一廂情愿自欺欺人的愿望而已。
過去的戲園子,大年初一是要開鑼唱戲的,而且比平時要提前三小時,早上九點就開戲,因為今天要“開臺“,這是針對著年前的“封臺”說的,前面加演四個特殊的劇目,《跳靈官》《掃臺》《跳加官》《跳財神》等四個吉祥戲。《跳靈官》是由該班社的武凈演員扮演,王靈官穿靈官鎧、手拿靈官鞭,在臺上跳來跳去,舞蹈一番。臺中間放一個銅盆,里面放著黃錢、紙元寶和一掛鞭炮,靈官跳到停下來時,撿場的撒一把松香火,這火要準確無誤地落入盆內,黃錢、元寶被點燃,再燃著鞭炮,噼噼啪啪響后,就完成了“開臺”的任務。臺上這時都是炮仗皮子還怎么演戲?有辦法,上來兩個仙童叫掃臺童子,拿著條帚一通掃,但不能往前掃,只準掃到后臺,說那炮仗皮子都是財,不能給掃出去,這不是瞎掰嗎?
接下來的是《跳加官》。這個班社的老板或是頭牌老生,帶上一個笑瞇瞇的加關臉子在臺上舞蹈一番,手中的加官條子,一會兒翻出開市大吉,一會翻出加官晉級,反正都是吉祥話。最后是《跳財神》,財神爺是該班的名凈扮演,戴著金黃的財神臉子,穿著綠蠎,頭上戴著二郎神的盔頭,還掛著紅綢彩球,手中抱著個大金元寶。臺上跳來跳去后要把元寶交給站在臺下等候的戲園子的老板,主要是財神爺降財給他,至于能否發財誰知道?然而這個老板今兒得破財,要掏紅包賞給這個財神……
初一這天各班都要爭取演戲,班社里的大小演員也都爭著要演戲,說只有今天上臺唱了戲,這一年就會順遂,哪怕過了今兒,半年搭不上班他也不管了……今天演戲大小演員一律平等,統統拿錢數一樣的紅包。反正大伙不在乎錢多少,取一個團結合作的彩頭。
春節期間唱的戲,今天叫賀歲戲,那時叫應節戲,也叫吉祥戲。盡量避免內容上有殺傷折損的情節,有些戲還要把戲名改了,如《紅鸞禧》改《紅鸞天禧》,《搖錢樹》改《搖錢寶樹》,《黃金臺》改《黃金滿臺》,《定軍山》改《一戰成功》等,以此滿足舊社會人們求財祈福的心理,這其實也是一種商業炒作。
春節期間在應節戲中有龍有鳳的內容,或以龍鳳命名的劇目,是最受歡迎的。封建時代用龍為帝王的象征,鳳是鳳凰的簡稱,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用鳳泛指皇宮的后妃。《龍鳳呈祥》為春節期間各京劇院團必演的一出戲,平時叫《甘露寺·美人計·回荊州》,春節期間必命名《龍鳳呈祥》。這是一出名角大合作戲,現在演出的《甘露寺》是馬派名劇,是經過發展創新的。以前《甘露寺》中的喬玄只是個配角,劉備是主角,那時候的喬玄雖然有唱,據說只有半句[西皮原板]轉幾句[流水],現在的喬玄要唱四句半[西皮原板]、20多句[流水]板的膾炙人口的名段,那是馬連良的創作,包括其中風趣機智地夸贊劉備文官武將的“贊將”。馬連良單獨演出時常在后面還要再扮一個魯肅,據說這是在一次堂會戲中,老生名宿余叔巖將主角劉備讓給了比他年長的老生王鳳卿,他來個前喬玄后魯肅,這啟發了馬連良,他就來了個一人扮二角,同時又添加了魯肅的唱和念。這出戲內容大吉大利,劉備娶了個年輕貌美的媳婦兒,而且安全返回。藝術上,行當齊全,需要三個頭牌老生、兩個頭牌花臉、一個大武生、一個好小生、一個能唱的老旦,還要一個特別強的大青衣……過去,梅蘭芳、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葉盛蘭等名家都曾在一起合作過這出名劇。
還有一出唱做兼備的生旦戲,又是喜劇,叫《游龍戲鳳》。過去梅蘭芳、孟小冬曾因合作這出戲,成就了一斷姻緣。今天李維康、耿其昌夫婦也常在一起合作演出對手戲,精湛的演出給觀眾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和龍鳳有關的以龍鳳命名的應節戲,還有一出觀眾非常熟悉的傳統戲——《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這是一種非常講究的生旦凈,過去一到春節,這出大戲就要改稱為《龍鳳閣》。為什么叫《龍鳳閣》呢?顯然是從鳳閣龍樓派生出來的。這出戲簡稱《大·探·二》。這三折戲寫的都是宮斗的故事,只有在鳳閣龍樓里才能發生。觀眾愛聽愛看這出戲是因為這戲唱腔優美,板式豐富,該劇包括了京劇中[西皮]和[二黃]中的各種板式,而且經過歷代京劇名家的豐富創造,在唱腔上有多種流派的唱法,可供觀眾盡情欣賞。1949年后,以譚富英飾楊波,張君秋飾李艷妃,裘盛戎飾徐彥昭為最佳,三個人的演唱你來我往,讓觀眾得以欣賞京劇聲腔藝術的精華。近年來,后起的京劇藝術家于魁智、李勝素、孟廣路分飾的楊、李、徐,在演唱上繼承了楊派、梅派和裘派的精髓,又都是年富力強,精力充沛,嗓音嘹亮。
節日期間還有一出經常上演的好戲,雖然不以龍鳳為名,但戲中又是皇上又是娘娘的,也是龍鳳的象征,故也常常放在春節演出,這就是《紅鬃烈馬》,也是一種生旦對手戲。但這出戲如果唱全了,特別是以旦角挑班的,常常以此劇名《王寶釧》。這出戲大伙愛看,它首先是藝術上很成熟,行當齊全,唱做繁重,色彩斑斕,文武帶打。內容上也有濃郁的傳奇性,寫戲講究“無奇不傳”,你看花郎乞丐的薛平貴,后來居然做了九五之尊的皇帝;挖了18年野菜,對所愛的人矢志不渝,受盡風霜之苦的王寶釧也做了執掌六宮的正宮娘娘。這種苦盡甘來的喜劇情節非常符合觀眾在逢年過節看戲時的心理。

龍鳳呈祥劉備與孫尚香劇照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