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雨

最喜歡光影下的北京胡同
一條在某些人眼中已然殘破雜亂的胡同,在石帥的眼里和鏡頭中卻如一冊史籍,默默講述著這座城的日升日落;如一冊散文書,洋洋灑灑心有波瀾地贊美著光陰的故事;如一段詩,表達著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不眠的情話,那是與胡同有關的最浪漫的事。
石帥喜歡用文字與影像一同講述著與北京的故事和情懷。這樣的情懷源自不少童年的回憶,這些回憶真實且落地,甚至就是童年的“大棚”。
當“大棚”二字出現在北京胡同土著的視野里,絕不會聯想到種蔬菜的大棚、吹吹打打的大棚……而是充滿著人間煙火味道的大棚,石帥的北京情結與拍攝動機,多少也是由童年的大棚而生的。他回憶,那是幾十年前唱著范曉萱、買著明星貼畫、不吃早點攢著幾毛錢,只為那一小袋無花果和話梅肉的童年時代。這種浪漫激發了他用鏡頭捕捉胡同故事的沖動,這種沖動因為隨時出現的浪漫感,一發不可收拾。
“我喜愛北京的胡同是我上小學時第一次看過徐勇的《胡同101像》,書中呈現的灰墻、古樹、老街坊,門樓、門墩、四合院……讓我著迷。直到20多年后,我也像當年的徐勇一次次徜徉在深邃的胡同里,一次次將鏡頭對準生活在胡同里的人群。”談起拍胡同,石帥興趣盎然。
他拍攝胡同已經有不少年,雖然與圈子里的“老人兒”相比不算什么,可對于這項愛好的執著,不比任何人差,石帥與胡同攝影更像是一場浪漫的戀愛。
在拍攝過程中,他尤其鐘愛三條胡同:爛縵胡同、百花深處和杏花天胡同。光是聽到這三條胡同的名字,閉著眼睛,腦海里就浮現它們的浪漫,和詩一樣的美好。這些美好與詩篇更多是因這里的人、這里的故事……
石帥告訴筆者,他在拍攝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有一個場景:在一個溫暖的黃昏,一位媽媽帶著一對雙胞胎姐妹走在爛縵胡同回家的路上,夕陽的余暉將她們的身影拉得長長的,孩子的媽媽給孩子講述著胡同的往昔。孩子們和父母一同見證著北京的變化,傳承著一代代人對胡同往事的思念,老胡同又生出新故事。
那是石帥的同學張媛,她談到:“如今我結婚了,也有了孩子,也如其他同學一樣離開了爛縵胡同,和胡同生活漸行漸遠,然而胡同里那些美好的記憶卻從沒因時間的久遠而淡忘。”
“胡同攝影基本屬于紀實攝影,因此它的基本屬性就是記錄,要客觀和真實。在真實展現的同時,我也發現了不少充滿情愫的故事,如何將它們展現也是對我作品的啟發。”談到鏡頭與浪漫,石帥從“真愛”中為作品注入了不同味道。
那是永寧胡同中的一位養鴿子的老人。在石帥的鏡頭里,老人與鴿子的關系并非飼養與寵物那么簡單,而更像朋友與家人。鴿子飲食調理,老人細心研究,每日訓練鴿子們翱翔天際,老人沒有一天間斷。每當老爺子樂呵呵地仰望空中的鴿子,老伴兒也會陪在身邊,為他擦汗,這不又是胡同中浪漫故事的展現嗎?
城市如人,伴隨著日升日落時光更迭,經歷著變化也感受著發展,這其中有收獲有領悟,石帥也和他所記錄的胡同一起享受著成長。
編輯?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