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亮

郝蘭英的作品包羅萬象,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在她的巧手里卻出神入化,剪出了世間的喜怒哀樂、百態(tài)人生。
郝蘭英的剪紙,起源于水紋雨點剪紙,這在京郊獨樹一幟。說起緣由,我們把時光倒回到清光緒年間。那年,天氣久旱無雨,莊稼顆粒無收,村里餓死了不少人。為了祈求上天降雨,有位王氏少女用紅紙剪了許多雨點狀的剪紙,并將它們連成串,貼在屋子的墻壁和門窗處,隨后焚香祈禱。許是她的誠心感動了上天,抑或是久旱,到了該下雨的時節(jié),上天普降大雨。水紋雨點剪紙從此聲名鵲起,成為附近村莊人們喜愛的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這位王氏即郝蘭英的祖太太,水紋雨點剪紙至今已歷四代。
郝蘭英從小就跟奶奶學著剪紙,至今已60多年,對剪紙技藝可說熟稔于心。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個人物、一件事物、一件器物、一個場景都可能觸發(fā)她的靈感,而創(chuàng)作出一件件活靈活現(xiàn)的作品。

我問郝蘭英,這數(shù)十年來,您創(chuàng)作出的各類作品有多少種,不會低于幾百種吧?她答,1000種也不止。
生活不會辜負每一個對藝術有著執(zhí)著追求的人。技藝雖是如此純熟,但她創(chuàng)作每一件作品時,總是先打底稿,而后放上一段時間沉淀,請人提意見,再作修改。修改后還要再放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不滿意的地方,再重新修改,絕不肯馬虎,而后一氣呵成,作品成型。她說,每一件作品都要有寓意、有特色,平庸的東西絕不讓它面世。
聽郝大姐講述,似把你帶到了一個民俗的世界。以往許多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間藝術在你面前慢慢復活、展現(xiàn)。掛錢、頂花、農(nóng)村小孩子的老虎枕頭、虎頭帽、虎頭鞋、護手、女子的兜肚……這些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地區(qū)還都存在。
十二生肖是繪畫剪紙中永恒的題材,郝蘭英給她的十二生肖作品賦予了新意:頑皮的小老鼠站在了牛背上,譽為“數(shù)(鼠)你牛”;靈巧的猴子頭上頂了個花燈,名為“猴頂燈”;憨態(tài)可掬的福豬,背上站著個纖秀的小鳥,讓人耳目一新。品味她的生肖作品,近似國畫的寫意手法,強調(diào)內(nèi)在的精神,手法簡捷,惟妙惟肖。筆者臨走時,她問了我的屬相,送我一幅蛇的剪紙。回來后,細細品味,蛇的造型極為簡單,卻活靈活現(xiàn),似欲從紙上躍下。原來,奧秘在于蛇的眼睛上,滴流圓,形狀和位置恰到好處,可意會不可言傳,真有畫龍點睛的妙處。
作為剪紙藝人,郝蘭英深知推陳出新的重要性。題材不僅著眼于傳統(tǒng),亦要反映時代的風貌,與時代對接,才能剪出新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喜歡,年輕人是未來社會的主體,他們的價值取向才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方向。
2019年底至今發(fā)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郝蘭英作為剪紙藝人,她也用自己手中的剪刀為抗擊新冠出一把力。她創(chuàng)作了12幅剪紙作品,畫面有社區(qū)工作人員為居民測體溫;爸爸帶著女兒給在醫(yī)院值班的媽媽送去年夜飯;醫(yī)務人員帶著祖國的重托、家人的掛念奔赴災區(qū);全民重視,做好家庭消毒和衛(wèi)生;社會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災區(qū);康復者在醫(yī)務人員的護送下離開醫(yī)院等等。以自己的作品為打贏防控新冠肺炎戰(zhàn)役作一點貢獻。
她創(chuàng)作的成語故事連環(huán)畫也讓人耳目一新。“金魚戲蓮”,畫面是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蓮葉層疊,幾條金魚悠然嬉戲;“魚躍龍門”,巍峨的龍門上,祥云繚繞,下有激流澎湃,魚們各具姿態(tài),有的躍躍欲試,有的騰空躍起,有的潛勢待發(fā),暗喻著人們的進取精神;“一鳴驚人”,畫面是一只五彩錦雞引吭高歌,前面是一輪噴薄的紅日,預示祖國如日之升;“一馬當先”,一匹駿馬奔騰向前,暗喻祖國建設的速度;中間一個壽字,周邊五個蝙蝠,寓“五福捧壽”。另外還有“家和國興”“奔向小康”“百鳥朝鳳”“富貴和鳴”“心想事成”“恩恩愛愛”“事事如意”,等等。在學校展出時,這些成語剪紙立刻得到了學生們的青睞,大家紛紛拍照、留影,表示這種形式圖文并茂,既有美的熏陶,又能得到知識的積累。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我見過幾位,談起傳承都有一些隱憂。現(xiàn)今的年輕人,都有本職工作,而傳承的項目,學習起來費時費力,而收入較低。因此,年輕人對此都興趣不大,為此下大功夫的人也較少。對此,郝蘭英卻信心滿滿,因為,每天請她來授課的單位和個人都應接不暇,她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
在不少學校都開有剪紙班,郝蘭英在順義港馨小學講課,場場爆滿。有一段時間,她因事未能去授課,學生們不少都離開了,待到她回來后,學生們又紛紛回來。有位學生說,只有郝老師上課,我們才能學到東西。區(qū)里舉辦剪紙比賽,一位學生的“勇攀科技高峰”作品參賽,還得到了二等獎。
她的學生中不僅有中國人,其他國籍的學生也不斷光顧。在牛欄山中學,這天,竟來了法、英、德等6個國家的學生,面對不同膚色、發(fā)型,高鼻深目,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國人,郝蘭英克服語言的困難,耐心地為他們講解,手把手地示范,她要讓外國朋友從剪紙中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剪紙藝術,以增進和這些國家的友誼。
許多年來,她培養(yǎng)了多少剪紙的人才,已不可計數(shù),說桃李滿天下似不為過。許多人參加工作后,仍沒有放棄對剪紙的追求。她還兼任許多社會工作,順義石園街道、勝利街道為豐富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下屬的幾個居委會都成立了剪紙學習班,聘請她來為老人們授課,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談及未來,她說,剪紙是一門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中國母體文化的一個分支,閃耀著東方文化的光輝。而她的學員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這說明,剪紙在青少年中有很大的市場,青年代表著未來,既然年輕人喜歡,剪紙這項技藝就會得到很好的傳承,前途仍很輝煌。
編輯?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