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

朝陽初升,北京城又迎來了新的一天,大爺大媽們早早走出家門,練早兒遛彎兒。紅領巾們坐在二八大梁上,被父親有力地蹬著自行車送進了學校。雖然冬日的大清早兒有點寒意,不過那煙筒中生爐子的白煙卻給這北京清晨多了點靈動。忽然車鈴一響,頭戴白色小帽兒的 “熟人”又出現在了眼前,車后架子上蓋著白布的筐子里好似神秘的寶藏。聽著這熟悉的車鈴,一個孩子跑出屋門,穿過門樓兒,還未蹦下臺階便是一嗓子:“等會兒,來半斤醬牛肉!”掀開白布,牛肉、羊蹄、羊肚、蹄筋兒……嘿,中午才可相擁的美味,讓你一大早就已經有了念想。
這念想不單單是童年最為珍貴的回憶,更是那對于北京味道的眷戀。今天當您漫步于牛街的街頭,冷不丁與寶三的豆汁、滿家的爆肚或是什么聚寶源、洪記等帶著久遠記憶的老店擦肩而過時,你定會頓生一種對這個城市莫名的回味。
年記清真熟食的店鋪雖然不大,但在咱北京城,在牛街這個擁有眾多美味與回憶的街區與我們做鄰居的年頭,足可以配得上“老號”這個稱呼了。
“把鮮活料,兌藥材湯,看灶火紅,大廚累,二廚忙。老輩功夫,后輩傳揚,學來了,南北專長。通宵打理,直到晨光,道汁其濃,色其美,味其香?!边@首民謠描述的是老北京胡同里飄出的濃濃醬貨香。老北京總喜歡將通過燉煮并加入清醬等原料的熟食,統稱為“醬貨”,而在這醬貨大家族中,清真醬貨又成為了翹楚,醬牛肉、醬羊蹄等更是久負盛名。談起清真的醬貨熟食,就不得不提年記了。
別看年記門臉不大,可年頭不短,已然傳承了四代。京城原來有句老話兒“牛街回回三把刀、八根繩”?!鞍烁K”指的是挑夫這個行業,扁擔兩頭兒沉,一邊兒四根繩,這一職業在這里盛行或許與當時老北京南城過往商客考生較多有關。如果說八根繩僅僅道出了此地的業態,那么“三把刀”則說出了咱北京人對生活的樂兒——吃。
“回回三把刀,一宰牛羊、二剝皮子、三賣切糕?!蹦暧浀淖孑厯f便是靠在幾家宅院飼養牛羊起家,正因為有了得天獨厚的貨源,所以牛羊肉生意自不必說,迎來了周圍百姓的稱贊。隨著收入的增多,沿街叫賣的形式也轉化為門店經營,過去咱北京叫“牛羊肉床子”。
這小門臉兒一開,不要緊,更是為居民們增添了固定的采購之地,善于經營的掌柜的,在原有鮮肉的基礎上,又增添了熟食生意。歲月更迭,熟食經營已經替代了鮮肉經營,而傳統配料、老湯熬煮、醬香濃郁、入口軟爛等特點的年記清真熟食被越來越多人所知,成為了牛街美食的一個重要符號。
常言道“創業容易,守業難”,這句話放在老字號,尤其是以口味為營生的買賣家兒更為重要。當問到如何保證多年不變的品質與味道時,老板坦言,說來容易,做起來確實需要恒心與信念。用十四個字加以概括“人叫人聲聲不語,貨叫人點首就來”。咱老北京管這行叫勤行,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如果想有所成績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動與汗水。尤其是自己的買賣,祖上一點點積累的名聲,不能砸在咱們手里,最好的廣告莫過于持久不變的品質。
編輯?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