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睿

《燕都》雜志創刊于1985年8月,雙月刊。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定價4角5分。累計出版45期,歷時7年,1992年12月停刊。
《燕都》以作者親歷、親聞、親見的記述形式,記錄了北京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在作者陣營里,有俞平伯、鐘敬文、吳曉鈴、張中行、王世襄、鄧云鄉、吳小如、鄭逸梅、翁偶虹、黃賞等一批專家學者。作品所涉范疇:名勝古跡、市井民俗、人文掌故、文玩書畫、世象百態等諸方面。
《燕都》最初發行2000余冊,至停刊時發行量為三位數。雜志停刊后,原編輯人員從所發稿件中選了部分佳作,出版了《舊京人物與風情》《北京古跡尋蹤》《古都藝海擷英》三冊作品集,口碑與銷量均好。
大約七八年前,我與朋友赴津門游玩,在一舊書店淘到了《燕都》創刊號,還買到了總第二與第三期。其后,在京城書攤上又陸續買到了幾冊《燕都》雜志。
創刊號的封面左側有一句話:你想了解北京的過去嗎?發刊詞的標題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的過去。
第32頁的征稿啟事上,介紹了主要欄目:文物論壇、園林藝術、舊京瑣記、宮廷軼事、古跡尋蹤、文物欣賞、人物叢談等。
《燕都》創刊之際,1980年代的文學大潮尚未退溫,文化類期刊的讀者群應屬小眾范疇;到了停刊之時,正值向市場轉型的年代,也是部分老一代專家學者,開始相繼向讀者告別的年月。面對讀者,《燕都》展示了老北京的文化底蘊,留下了許多精美的佳作;面對市場轉型,《燕都》或許沒能與時俱進,留下了些許遺憾。
天地一瞬,30年匆匆而過。
《燕都》雜志并未被讀者遺忘, 特別值得贊許的是,當年老一代專家學者,樸素的文字與嚴謹的文風,它當初散發的氣韻與格調,隨著讀者們審美的成熟,越發顯得珍貴。也深得收藏者的青睞。
對于雜志文章“以作者親歷、親聞、親見的記述形式,記錄了北京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這一特點,我猶為推崇。看《燕都》能了解很多那個年代的北京故事、人物,留存下來,不失為一種知識的收藏。
編輯? 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