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德

南鑼鼓巷地區的后圓恩寺胡同是我的出生地。此胡同路北有茅盾故居和文物單位蔣介石行轅。我恰恰就降生在茅盾故居這座老四合院內,我的童年就在這里度過,也曾在前圓恩寺小學讀書。先說說我了解的茅盾故居這個老院,這是清末舉人李實臣的住宅,是三進院落。我小時候,前后院共有三戶人家,我那時的發小至今還保持著聯系,該院中的房屋格局以及如意門門樓旁的大椿樹和院內的棗樹、海棠樹,都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20世紀50年代初我們搬了家,后來著名作家茅盾來這院居住。今天的茅盾故居,院內的建筑和格局有了變化,并經過了修繕。前些年的一個夏天,我與親人來此參觀,向兒子述說這院子的原貌時,引來了館長的注意,他主動向我詢問該院的歷史和舊況,最后還與我們合影留作紀念。近年我還寫過一篇散文,題為《椿樹李的故事》,回憶的就是這座老院落和宅子主人的事兒。
還要介紹一下茅盾故居東側的蔣介石行轅。這座大宅院對我和居住在附近的老街坊來說,都有著一種神秘感。這里原是清代宗室載旉的宅第。在我童年記憶中,院墻很高,大門很少開。夏季我每天上下學經過這里,只能聽到院內噴泉的水聲,想看一眼都難。50年代我們離開這里,直至我參加工作幾十年,總想有機遇能走進這個宅院觀賞,這一直是我的愿望。今天,這座院落大門旁有個刻石,上面銘刻有“蔣介石行轅”的字樣。抗日戰爭勝利后直至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這里都是蔣介石的行轅。這期間蔣介石與宋美齡伉儷每次來北平,都在此下榻。
解放后,這里是中共華北局辦公地,也曾作為南斯拉夫大使館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上世紀90年代初,這里曾有幾年作為友好賓館的經營場所,對外開放。我曾三次與朋友來至這里,終于實現了參觀全院落建筑、環境的目的。
走進大門,眼前就是噴泉和幾件來自圓明園的石雕精品,高大壯麗,配合花草綠地,景色宜人。往西走,是座典型的清代四合院,老門樓下有門墩兒一對。院內房屋四周都是完整的抄手廊,實為清代建筑。院內有老樹和花草,其環境優雅,使人心曠神怡。走出四合院往北是座二層小樓,很是古樸,原是蔣介石健身的地方,現改為客房。樓外往東地面開闊,假山、亭臺、廊子,樹木繁茂,是府中的花園所在。近年這座賓館又關上了大門,不再營業。這里留下當年我所拍攝的幾幅照片,供廣大讀者欣賞。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