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劍雄 著
岳麓書社
2021年1月版
內容簡介:“萬變”之長河,“不變”之中國。歷史學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講述中國歷史的血脈精神,在興衰、傳承與變遷中,尋找中國歷史的源與流。
如果我們把古代中國比作一個像人體一樣精密龐大的協作系統,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經中樞。漫長的中國歷史就是在它們互相影響、互相磨合的過程中延續和發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們今日的中國。

張國剛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12月版
內容簡介:本書是一部絲路文明新解。書中從大范圍、長時段、歷史縱深的角度考察歐亞各民族在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往,將這段長達三千年的歷史劃分為四個宏大的篇章:從史前絲路到鑿空之舉,遠古的東方與西方首次相遇;漢唐時期諸神入華,四大文明體系在西域邊地匯流,開始形成多元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宋明之際,香藥東來、瓷器西去,華夏物產經由海上絲路到達中亞,遠迄歐洲;至晚明盛清,傳教士東來,拉開了中國與歐洲從想象異邦走向東西之辯的文明互鑒的帷幕。至此,絲綢之路終將亞非歐三大洲,即近代以前的文明世界緊密聯系起來。

黃克武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內容簡介:上世紀90年代之后學界逐漸反思以西方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的“現代性”當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進而提出以中國為中心,探索現代性的他種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國現代性不但是一個現實的生活處境,有其內在的發展思路,也是中西歷史、文化交融互釋之產物。本書以此為軸心,從典范轉移到具體個案,反省近三十年來的近代中國史學研究。全書收編論文16篇,由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典范轉移、中外學界研究狀況的反省,以及幾本中英文史學著作的書評等集結而成,分為典范轉移、晚清史的檢討、民國史的反省等三個部分。以著作與議題作為切入點,本書通過觀察歷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轉變,學者如何各顯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產生出新問題與新方法,為近代中國史研究提供借鑒。

王世民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11月版
內容簡介:本書是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的第一部傳記。作者根據翔實可靠的資料,運用樸實的文字,告訴讀者:夏鼐怎樣奮發勤懇,博覽群書,知難而進,敢為人先,成為榮膺中外七個院士稱號的一代學術大師。夏鼐作為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怎樣為新中國考古學健康全面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怎樣引航掌舵,為培育考古人才、端正學術方向、締造嚴謹學風。

席云舒? 著
商務印書館
2021年1月版
內容簡介:作者先后從世界各地搜集到二百余篇胡適英文佚文和兩萬余種海外英文報刊對胡適的報道,其中包括大量胡適英文演講,這些資料絕大部分均為學界首次發現,堪稱集胡適英文文獻之大成。本書收錄的論文大多建立在這些新發現的材料之上,無論是史料的考訂,還是對胡適思想與學術問題的論述,均常有新見,是近年來胡適研究領域的重要收獲之一。

(加)瑪吉·伯格? 芭芭拉·西伯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內容簡介:現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就連大學的象牙塔內也難以容下安靜的書桌。校園的時鐘滴答作響,大學變得像公司一樣,不斷催促教授們速度能再快些,效率能再高些,成果能再多些,卻全然不考慮這些考核會如何破壞我們的學習和思考。在《慢教授》一書中,伯格和西伯兩位教授呼吁在學者生活中引入“慢原則”,用“慢”來修復人文學科的生態。整本書以學者的職業生活作為方法,從教學、科研到同事相處,依次展開,揭示并分析了當今學界的績效文化和速度焦慮,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種種解困之道。在提升教學、科研和學院生態的同時,又能減緩個體所承受的焦慮和壓力。

(以)邁克爾·B.奧倫? 著
九州出版社
2020年11月版
內容簡介: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先發制人,突襲了埃及的主要空軍基地,隨后掉轉頭來進攻約旦及敘利亞,在短短六天內大獲全勝。這場閃電戰在以色列和西方世界被稱為“六日戰爭”,在阿拉伯世界則被稱為“六月戰爭”。這場戰爭雖然只持續了六天,但從未真正結束。它改變了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是中東戰爭極具歷史意義的轉折點,隨后發生的贖罪日戰爭、黎巴嫩戰爭、巴勒斯坦大起義等沖突都是這六天激烈戰斗的直接后果。
作者邁克爾·B.奧倫援引了大量絕密文件、俄語和阿拉伯語稀有論文及獨家訪談,全面重現了當時的區域和國際環境背景,以小說家般的筆法將戰爭的始末娓娓道來。奧倫將以色列與美國、阿拉伯與蘇聯等各方勢力置于聚光燈下,生動地勾畫出諸多國家領袖的形象,并以交戰雙方的軍事和外交行動為線索,自然流暢地串聯起細碎的史實。奧倫為讀者提供了重溫這段戰爭史的不同視角,并以此為案例,從整體上探尋了國際危機的性質。

拉里·西登托普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內容簡介:一部思想史、心理史和精神史的杰出著作。作者引領我們走過一段兩千年的旅途,始于古代城邦,終于文藝復興。講述了一個新的、平等的社會角色——個體是如何出現并逐漸取代了家庭、部落和種姓而成為社會組織的基礎。同時,以西方文化基礎中的一些共通概念(如“自由”“平等”)為基礎,將古典時代與中世紀作為切入,追溯了西方自由主義的起源,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構建西方社會、政府的相關概念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