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飄

2019.2.18 元宵節喂老人吃元宵
王月華,1965年5月出生于北京延慶,北京市康莊鎮康大姐志愿者協會理事長。多年來,她帶頭踐行綠色生活,積極宣傳環保知識,傳播綠色理念,及時培養、樹立、宣傳身邊的典型。王月華帶領她的“康大姐”們以“立足家庭,服務社會”為理念,參與志愿服務行動百余場,服務人群達幾千人次,為服務地區發展,促進地區綠色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延慶區康莊鎮,活躍著這樣一群人,她們常到敬老院做義工陪伴老人,為他們送坐墊、送手套;為殘疾人找門路促增收;在野鴨湖幫游人指路,進村入戶進行綠色文明引領宣傳……她們就是康莊鎮康大姐志愿者服務隊的隊員們,而帶頭人就是延慶學雷鋒志愿服務金牌志愿者王月華。
王月華在生活中帶頭踐行綠色生活,她制定了詳細的低碳計劃,并付諸實施。從小事做起,注意節水節電,用空油漆桶存放洗臉、洗衣水,用來拖地沖馬桶,用空食用油桶存放洗菜、淘米水,用來澆花。她利用有限的空間,將垃圾進行分類,然后變廢為寶并進行推廣。如將茶葉渣晾干裝枕頭可改善睡眠,中藥殘渣曬干摻上土養花有營養,飲料桶洗凈控干用來裝米和小雜糧可防生蟲,長筒舊絲襪做墩布、短筒舊絲襪與舊搓澡巾巧搭配做抹布好用省力等系列低碳小妙招。
2012年,王月華在參與“3·15”學雷鋒活動的時候,產生了將志愿活動變被動為主動的想法,于是和周圍的人一起成立了“康大姐志愿服務隊”,開始了常態化的志愿服務工作。兩年后,正式成立了北京市康莊鎮康大姐志愿者協會。
從成立之日起,王月華帶領“康大姐”們把鎮敬老院的老人當作親人。2014年秋,她無意中發現老人們常常直接坐在水泥臺上,便萌生了給老人做墊子的念頭。回到鎮里后,她帶頭捐出家里的舊衣服,服務隊的姐妹們也紛紛響應。她們把這些舊衣服剪裁成大小不等的布塊,再根據面料和顏色花樣,和殘疾婦女張文平一起拼成一個個精美的坐墊。老人們拿到坐墊,高興得合不攏嘴。有的老人拿著坐墊,還舍不得用,第二年又做了一批送去。
志愿服務沒有休止符。2018年冬天,王月華發現老人們手腳發涼,當即組織康大姐們開展了“情牽一線”活動,帶頭捐出閑置的毛衣、毛線,利用休息時間將毛衣拆成毛線,洗凈晾干,一起織手套、織圍脖,送給老人。王月華至今清楚地記得,當老人們戴上手套、圍脖的那一刻,臉上堆滿了燦爛的笑容。王長順老人說:“戴著這手套、圍脖,我想起了自己的兒女,覺得他們就陪在我的身邊。”其實,老人們不知道,幾乎沒有拿過毛線針的王月華,白天忙于工作,只能下班后抓緊時間趕工,右手還磨出了大水泡。她說:“我把這些老人看成自己的父母,覺得還是親手織的更溫暖,閨女是爸媽的小棉襖嘛!”
為推進全國文明城區創建、迎接世園會冬奧會,她和她的團隊結合區域特點,與特殊節慶日相結合開展綠色生活傳播、綠色環保引領趕集、綠色引領進景區、綠色傳播村村響“四大行動”,唱響“綠色生活美麗家園”主旋律。特別是2015年開展的“綠色生活伴我行”還榮獲首都文明辦“清潔空氣藍天行動微承諾微行動微志愿示范案例”,受到表彰。她帶領隊伍,利用節假日,到鎮域內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野鴨湖義務發地圖、做向導、幫游客拍合影、撿拾垃圾,讓各地游客對這群農村的婦女志愿者刮目相看。
談起志愿工作,王月華充滿深情地說:“我們協會的志愿者都是來自各個村莊,從一開始她們只是樸實地以打發時間的目的參加進來,慢慢地在志愿工作中與協會的發展共同成長,成為真正的志愿者。在他們的帶領下,更多的人自愿參與其中。現在我們這個協會以村為單位成立了各村的‘姐妹親情服務隊,有600多名志愿者。”
王月華帶領她的“康大姐”們常年從事各種志愿活動,服務于各個村鎮,將環保理念、養老助殘行動推廣開來,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王月華先后榮獲北京市婦女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北京市婦女兒童工作先進個人、北京市婦聯系統先進個人、首都社區志愿服務之星等榮譽稱號。康大姐志愿者協會榮獲了全國優秀巾幗志愿者服務隊、“首都群防群治優秀團隊” “首都巾幗志愿服務‘圓夢行動之星”、北京市“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延慶區學雷鋒志愿者優秀團隊等榮譽稱號,2015年底榮登“北京社會好人群體榜”。
(延慶區文明辦)編輯? 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