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清
關鍵詞:全媒體;輿論引導;支配權; 公眾號
全媒體時代,是隨著科技技術迅速發展起來的,全程、全息、全員和全效的媒體,讓信息傳播無處不在、無人不會、無所不及。高校管理工作要做到“常態化思維”,深刻領會“四全媒體”的內涵[1],做好主流輿論導引和把握,工作中構建在全媒體下應對重大事件,實現高效管理到位途徑和方法。研究高校全媒體建設,確保高校輿論的支配權和引導作用,是保持主輿情方向的重要法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不可低估:海量的輿論傳播信息
傳言現象在人類社會中非常普遍。比如,通過調查在大學食堂里的談話,以及發生在辦公室里的聊天,研究發現,超過50%的談話內容都與傳言有關。因此,任何人們都應該努力,讓自己成為積極傳言的對象,而不是消極傳言的對象。好的傳言能讓個人的形象和政策深入民心或者落實功半事倍。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中國網民約8.55億,手機網民接近8.4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超過99%。但是目前網絡空間存在著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陋相。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可能面臨意外的變數。危機事件發生后,各種真假難辨的信息層出不窮,在恐慌的心理狀態下,那些“偽信息”會更容易讓人輕信,干擾人們的正常判斷。疫情的傳播,不單是對人類生命的威脅,對社會穩定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意外是對常態的否定, 意外使事物的發展進入非常時期。以某高校的微博論壇為例,經觀察,網絡上的小道消息,似乎比官方文件更有說服力,更“再在家里待下去不能出去見人我就要瘋了”、 “再不開學就要退學費”、“寒假無限延長,被畢業”、等之類的言論。容易引起同輩的共鳴,常能引起網友的起哄和跟風,大有三人成虎之趨勢。官方消息總會在傳播中逐漸弱化,而微博等社交軟件的某些大V等非主流的信息卻在網絡中演變成主流聲音。
現階段高校管理常態一是嚴格做好校門管控,二是學生非必要不外出。這既不是封閉式管理,也不是不準出來。同時,高校教職工要與學生同等管理,一視同仁。此外,對于十一等長假期學生能否外出離校,需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反對一刀切。但在落實的過程中,小道消息不脛而走,嘩眾取寵的吸引網友的眼球的字眼不斷,“封閉管理”、“一刀切”、“封校”,進而引發了不明真相的學生進一步情緒激發,網絡言論偏激,“高校就管理學生能否外出這件事,形式主義在學校管理層體現的是淋漓盡致。不用考慮學生感受盡量采取封閉措施,有事先簽責任書”。又如:“上面:把好校門關;下面:把校門關好”、“校董決定大于天”、“封校這件事我們確實不該怪學校,因為這確實是上面要求,一慣地踢皮球作為”、“又不是全校人全封閉管理,有一部分人被關起來有一部分人自由飛翔,所以有什么用呢”等負面信息。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存在認知偏差,甚至借此抒發自身的不滿和偏激情緒。
二、引發思考:導向偏差影響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現代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是互聯網,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段視頻經、一張圖,通過網絡發酵能快速形成熱點并爆發式傳播,對主導輿論造成很大負面和壓力。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皆可通過語言、視頻、圖像、文字等表達思想觀點和傳遞信息,進而匯成各類意識形態思想的碰撞,給意識形態工作帶來新考驗和挑戰。
高校學生剛開始與社會接觸和自我意識需要不斷完善,在社會環境適應過程中,具有不穩定的特性。心理學家艾瑞克森( E·Erikson) 認為在青少年期,個體開始發展對周圍世界的新的觀察和思考方式,對自我概念和形象的關注和意識不斷增強,但個體同時又缺乏對世界的實際了解,缺乏獨立的自主、自理能力,思想、情感經常處于一種沖動和混亂狀態之中[2]。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這種狀態更會影響學生對社會熱點、現狀的態度和觀點。新媒體信息鑒別能力不足,疫情防控形勢也不斷發生變化,網絡空間上總有一些流言、謠言、雜音、噪音,擾亂學生視聽、制造情緒的混亂,信息獲取渠道各異,導致對疫情的認識程度不同,思想一時難以統一。
全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和發酵速度快、信息含量龐大、內容涉及廣、受眾層次多,某些情緒或利益驅使下的傳播主體又善于創造受眾認為的“事實”,從而影響人們,特別是高校學生對真相的理性認識。高校在引導師生正確認識疫情時,還在以傳統手段為主,大多是以行文的形式在辦公系統中進行發布。在往下傳達是多是利用文本模式在QQ群、微信群和校園網轉發相關文件要求和規定。主導媒體傳播中存在固化、以文字為主,比較枯燥和官方法,不符合當代學生的閱讀習慣。只依靠文本、會議和主題學習的信息來引導輿論,未能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傳播的優勢,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內耗,甚至增加情緒的抵抗。
三、輿論主導失靈的原因
(一)管控危機,支配結構的等級系統不夠完善。
突發性網絡輿情應對機制不完善,把控輿情走向力度有待加強。疫情打破了高校的傳統教學和管理模式,對突發性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發出重大考驗。高校普遍存在輿情應對機制標準不清晰和不規范的情況,甚至出現部門之間互相推諉,權責不清的情況,不能合理監管網絡輿情,出現監管過度或缺失的現象。最后經常因效度掌控能力不足引發負能量。比如學校的官方媒體發布信息與學生期待存在滯后或錯誤等問題,官方的通知或推文普遍存在點擊率偏低,正文內容過于官方,公文式,用詞正式沉悶,更新不及時的缺點。長期的輿論引導的失責,是因沒有完善的應對機制,會導致學校輿情管理的主導理降低,從而影響學校的輿情體系,甚至知名度和形象。
(二)媒介素養欠缺導致認識偏差和行為失范
媒介素養是大學生信息化生存的必備能力,直接影響其認識理性和行為規范[3]。根據調查,我國高校大學生對網絡的內容的判斷和選擇能力仍顯薄弱,鑒別能力有待提高。雖然會使用媒介和熟悉操作日常技術,但還是缺乏信息溯源的能力,缺少查證的精神及習慣,比較情緒化,容易相信謠言和一鍵轉發傳謠,大學生的思想理性和價值判斷很容易被動搖。
高校管理者在輿情主導中,要清晰認識到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缺位,他們缺乏自律意識。他們是互聯網話語體系中較為活躍的群體,媒介環境的松散是造成大學生信息失控、認知失準、行為失范甚至道德失衡的重要原因,必須要給予高度重視。如果他們的認知和行為出現偏頗,容易被利用,參與到消極信息的傳播鏈條,給疫情防控等高校管理工作帶來重大沖擊。
四、深切啟示:正確引導助力管理
在輿論新形勢下提出,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探索并構建全媒體時代的高校輿論陣地,改進和創新正面宣傳,完善輿論監督制度,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
(一)主導輿論陣地不放松,牢牢握住管理的支配權。如疫情防控等事件具有緊迫性的特點,特定的問題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解決。在應對疫情防控的事件上,要時刻把握疫情防控政策和知識宣傳教育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及時掌控,尤其是網絡信息,做好輿情引導,積極傳播正能量,嚴控不良信息傳播。
利用科技手段,將大數據定量計算和輿情決策者定性分析相結合,掌握網絡輿情引導主動權。積極拓展全媒體渠道,及時有效推送師生需求,將智能化應用到主流陣地。開誠布公,要健全多渠道反饋機制,運用大數據精準識別、回應學生對網絡輿情的關切點和困惑點。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中,“全程性”使校園全媒體能及時參與到事件處理中,及時公開相關情況,讓事實說話。
(二)注意培養意見領袖,同時利用好“人人都是自媒體”。校園是全媒體時代集中地,每個學生都是網民,電腦、平板、手機等移動終端都可以隨時隨地把信息和資料發到網絡,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在疫情期間,可以鼓勵師生分享一線故事,講述所見所聞,抒發親身感動。與傳統的意見領袖相輔相成,既可以彌補主媒體內容單一的缺憾,也可以給身邊的同輩師長提供舞臺。未來的高校輿論不再是單向傳播,人人皆是“記者”。
(三)創新載體拓展功能[4],特別是微信公眾號。公眾號的投入,有效實現能夠使政策“上傳下達”的宣傳,并實現了學生“下情上達”需求,在疫情防控等危機事件起到有效助力。微信公眾號的編輯簡單,綜合運用文字、圖像、圖片、聲音等,將信息和事件進行深度挖掘,使傳播工作的手段更新穎、內容更豐富、形式更立體,能夠發揮“潤滑劑”作用,補充主媒體的不足,實現輿論引導的高效性。
五、結語
在疫情防控期間,高校網絡輿論宣傳建設是一個重大課題,全媒體將是未來校園的展示和傳播大平臺。高校為此將不斷探索和完善輿論監督制度,牢牢握住輿論管理的支配權,同時創新和改進正面宣傳的手段和方式,創新和加強主導內容的建設。在網絡導向和管理政策下,各方形成合力,營造和清朗高校網絡輿論空間。
參考文獻:
[1]陳勇.全媒體時代如何提升高校輿論宣傳工作的有效性[J].傳媒,2021(17):84-86.
[2]馮芹. 文化批判視角下的新媒體“歡場”文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8.
[3]張雪黎,肖億甫.信息化發展對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影響[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01):78-84.
[4]祝智庭,彭紅超.全媒體學習生態:應對大規模疫情時期上學難題的實用解方[J].中國電化教育,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