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慶
關鍵詞:乳腺癌;PICC; ?纖維蛋白鞘;研究進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化療是乳腺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一般根據病情需要采取6~8個療程的化療[1],化療所需時間較長,一般為了完成多療程的化療,目前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化療時多采取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PICC) 方法,以保持靜脈輸液裝置能長時間留置在靜脈內[2],減少反復穿刺,保護血管。因置入簡單、安全、成本效益好,使PICC使用率大大增加[3-5]。現將乳腺癌患者PICC纖維蛋白鞘形成的原因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以探討PICC纖維蛋白鞘形成的防治措施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1. ?乳腺癌患者PICC纖維蛋白鞘的形成原因及危險因素分析
1.1乳腺癌患者 PICC纖維蛋白鞘形成的原因
PICC是惡性腫瘤化療常用的輸液方式,可減少對血管的反復穿刺,同時通過輸液港輸注化療藥物可直達大靜脈血管,減少對外周小血管的刺激,正常情況下導管是通暢的,如出現纖維蛋白鞘形成,可影響輸液通暢性,導管表現為閥門式,在輸液時通過輸液沖開纖維蛋白鞘,但回抽時纖維蛋白鞘形成閉鎖,出現回抽困難,一旦纖維蛋白鞘形成,可引發一系列的嚴重并發癥,影響PICC的持續使用。纖維蛋白鞘包含膠原纖維、血栓、纖維素、紅細胞和某些細胞成分[9]。主要與血管內部受損、藥物刺激、患者高凝狀態,輸入液體的性質、沖封管的手法及頻次、輸液速度及輸液過濾裝置等均與PICC導管纖維蛋白鞘的形成有關[10]但具體機制仍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認為血栓形成與纖維蛋白鞘形成關系最為密切,纖維蛋白鞘形成的過程主要是血液中蛋白沉積繼發血栓、血栓機化所致。還有觀點認為,纖維蛋白鞘的形成是置入的導管為異物,因此血管壁會出現刺激產生了一系列生物學反應,在此過程中靜脈壁中的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起決定性作用。纖維蛋白鞘的形成過程是動態的,導管置入6h內,無纖維蛋白鞘形成,當留置到12h,才開始形成纖維蛋白鞘。我們要引起重視,防患于未然。
1.2 乳腺癌患者PICC纖維蛋白鞘形成的危險因素
引起乳腺癌患者PICC纖維蛋白鞘形成的主要原因與藥物殘留等有關。乳腺癌患者PICC纖維蛋白鞘形成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11],患者年齡≥60歲、合并糖尿病、TEC(TAC)化療方案、FIB及 D-D水平高是輸液港纖維蛋白鞘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高齡患者自身血液粘稠度相對較高,易發生血栓,可能與發生纖維蛋白鞘形成有關。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無菌性炎癥及障礙是其主要病理變化之一,以上病理變化均可引起血管內皮損傷[12],增加了纖維蛋白沉積的幾率,因此置入PICC后更容易發生纖維蛋白鞘形成。TEC(TAC)化療方案是乳腺癌的常用化療方案,化療藥物由多西紫杉醇、表阿霉素和環磷酰胺組成,化療藥物對血管壁的刺激性較大,可能是導致纖維蛋白鞘形成的主要原因。臨床大量研究證實[13],高凝是纖維蛋白鞘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FIB及 D-D水平高的患者,在導管異物刺激下更容易形成血栓。有研究顯示[14],當 FIB>4g/L時,纖維蛋白鞘形成的風險性會成倍數升高,因此在行置入PICC前常規監測凝血功能,及時發現異常進行干預。
2.PICC纖維蛋白鞘診斷
2.1 臨床診斷 關于透析管路的研究指出,如能夠順利地把生理鹽水推送進導管,卻不能輕易回抽出血液時即提示透析導管中已有纖維蛋白鞘的生成[15]。另外,攜帶PICC導管的患者檢測纖維蛋白鞘是否存在時,可以通過計數每分鐘液體滴數進行判斷。
2.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 段青青等[19]選取 28 例使用深靜脈導管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為了觀察導管纖維蛋白鞘的形成情況,所有患者在拔管前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拔管后 1 個月再次進行彩色多普勒檢查,研究發現纖維蛋白鞘的呈現出導管壁增厚的現象,分為單層膜狀或雙層膜狀回聲; 彩色多普勒超聲安全無創,經濟方便,是檢測和診斷纖維蛋白鞘理想的方法,但也有其弊端,部分血管因骨骼遮擋而無法檢測。
3 小結
纖維蛋白鞘是導致乳腺癌患者PICC失功堵管的常見原因,不僅延誤治療,而且對病人機體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就其形成機制而言尚無定論,仍需進一步探索。就現階段研究證明,PICC導管的置入會造成血管壁損傷、占位和血流速度改變,加之PICC導管這一異物的置入,機體對其產生保護性反應和自身調整修復,這一過程勢必會引起纖維蛋白鞘的形成。積極探索其形成機制是對臨床預防和治療纖維蛋白鞘所致堵管失功的前提和根本,對臨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階段對于纖維蛋白鞘所致的失功以藥物溶解治療為主,手術治療為輔。雖然大多數導管可以在治療干預下不同程度地恢復其功能,但仍有少數導管因失功后治療無效而拔除。在目前不能改變PICC置管技術和材料對機體刺激的前提下,有效的早期藥物預防,正確的管路維護,發生纖維蛋白鞘堵管后,根據不同情況使用不同藥物、手法以及規范的藥物溶解治療是實現堵管再通、延長PICC導管使用壽命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夕春,趙燕南,王碧 蕓.2017年 St.Gallen乳腺癌會議熱點[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7,9(3):137-140.
[2] 王虹,劉曉娟,冷育清,等.年輕乳腺癌化療患者應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對策[J].海南醫學,2015,26(21):3274-3276.
[3] Grove J,Pevec W.Venous thrombosis related to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 J Vasc Intervent Radiol,2000,11( 7) :837-840.
[4] Walshe L,Malak S,Eagan J,et al. Complication rates a-mong cancer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J Clin Oncol,2002,20( 15) :3276-3281.
[5] Amerasekera SSH,Jones CM. Imaging of the complication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J].Clini-cal Radiology,2009,64( 8) :832-840.
[6] Damascelli B,Patelli G,Frigerio LF,et al. Placement of long-ter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outpatients: study of 134 patients over 24,596 catheter days[J]. AJR Am J Ro-entgenol,1997,168( 5) :1235-1239.
[7] Faintuch S,Salazar GM.Malfunction of dialysis catheters: management of fibrin sheath and related problems[J].Tech Vasc Interv Radiol,2008,11( 3) :195 - 200.
[8] Kuter DJ.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cancer patient[J].Oncologist,2004,9( 4) : 20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