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紅苗
1.教材分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為護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內科護理》是臨床??谱o理的基礎,旨在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解決內科護理實際問題能力。本課程于第三和第四學期開課,共136課時。選用教材是馮麗華、史鐵英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內科護理》(第4版)。
(2)內容選取
本課是《內科護理》第二章呼吸系統疾病第五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病人的護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呼吸系統多發病、常見病;同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也是護士資格證考試的必考內容。因此本節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2.學情分析
本次授課對象是2020級護理專業大二學生,普高畢業:具有以下特點:經過一年級基礎課程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解剖結構、生理等理論基礎;未接觸過臨床,但對臨床工作充滿好奇和期待;具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對心臟病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知之甚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基于學生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啟發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并注重培養其臨床護理思維能力。
3.教學目標:
根據對人才培養方案和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目標: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概念;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病因及機制;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常用護理問題。(2)能力目標:能正確評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病人情況;能準確實施護理措施,特別是用藥護理。(3)素質目標:樹立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具備關愛病人、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難點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病機理。
4.教學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堂課主要采用以案例教學為主導,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教師講授為主導,穿插情景模擬教學、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設置課程思政內容,使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直觀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授課效果,旨在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5.教學過程
本次課80分鐘,整個教學步驟共四個環節,導入新課(5分鐘),新課講授(50分鐘)和課堂練習(20分鐘),總結和布置作業(5分鐘)。
(1)首先是導入新課環節。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本堂課通過病例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在病例引入之前,詢問學生平時所接觸人群中或者所看的醫學電視劇中是否見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病人? 患者有什么表現?并引出如下病例。
鄭先生在入院第2天出現嗜睡,呼吸困難加重,口唇紫紺,頸靜脈怒張,T38.5℃,P120次/分,R28次/分,BP90/65mmHg ,兩肺濕啰音,心律齊,劍突下可見心臟搏動,腹軟,肝肋下3cm,雙下肢浮腫,尿量減少,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右心室肥大。問題:該患者出現了什么并發癥;有哪些特征性表現;該如何護理。
(2)新課講授(50min)
針對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圍繞重點和難點進行了教學設計,具體做法是:
1)首先,利用學生平時喜歡微課的特點給學生介紹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危害,首先讓學生了解學習此病的重要的意義。并引發學生思考:上述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鄭先生為什么會得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呢?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到底是一種什么???等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病機理是教學難點。采用一段動畫讓學生復習下人體的兩大循環,肺循環和體循環。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心射血困難,引起右心肥厚、衰竭、繼而發生體循環淤血的表現。通過動畫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能迅速理解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病機制并記憶非常深刻。那么,出現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會有什么表現呢?講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給同學播放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病人發病時候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邊看錄像邊思考并讓同學們自己歸納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主要癥狀是在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咳(咳嗽)、痰(咳痰)、喘(氣喘)、閉(氣閉、呼吸困難)的基礎上出現腫(浮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
2)單純講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比較枯燥,本堂課結合強心藥物“洋地黃”的歷史講解。從前一個叫威瑟靈的英國醫生,他在斯塔佛鎮的一家小醫院工作,雖然生活拮據他每天都將安排時間,免費給窮人看病。有一天,威瑟林聽說有一位農村老婦能用一種家傳的秘方治療水腫病,不少曾經多方求醫無效的病例都意外地被她治好。他發現老婦人在混合湯藥的材料中,經常使用一種叫做洋地黃的植物。威瑟靈窮其9年精力,從零開始,系統研究了洋地黃的藥性,為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敞開了一條前有未有的大門。威瑟林醫生于1799年去世,他的墓碑上刻著一朵毛花洋地黃花。讓學生學習威瑟林醫超越利祿而人命至上的醫德境界。
(3)課堂練習(20min):為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原有病例基礎上增設了情景,即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肺性腦病。案例:鄭先生出現痰多不易咳出,晝睡夜醒,頭痛、煩躁,神志恍惚,晨間護理時發現患者神智淡漠。重點培養學生對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及初步分析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初步達到能力目標。
(4)總結、布置作業(5min)
為了反饋教學,進一步鞏固提高,我設計了一個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后作業:預習今天新入院(呼吸衰竭)病人。
總之,說課活動有效地調動了教師投身教學改革,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鉆研教材,研究學生,設計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既教好課,又能從理論上認識規律,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1]。說課能切實提高鉆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師素質,培養造就研究型學者型青年教師的最好途徑之一[2]。
參考文獻:
[1]抗微生物藥說課稿的設計趙娜, 趙汴霞, 馬香芹. 護理藥理學抗微生物藥說課稿的設計[J]. 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9, 031(001):117-119.
[2]左敬亮. 論"說課"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作用[J]. 教育與職業, 2008, 000(00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