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相星 仲維斌 王統旺
(江蘇省連云港環境監測中心 江蘇連云港 222001)
海州灣位于黃海中南部,為典型的開敞式海灣。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與沿海開發, 海州灣水質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大型底棲動物因其較高的生活穩定性及對污染的敏感性,使其成為評價海洋環境的重要手段[2]。 近年來,國內學者已對周邊海域大型底棲動物開展了較系統的研究[3-4],但海州灣海域卻鮮有報道[5]。 本文以2015—2018 年調查結果分析大型底棲生物多樣性,以其為該海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礎。
在海州灣設置5 個站位(圖1),分別于2015—2018 年4月(春季)進行共計4 個航次的大型底棲動物調查。

圖1 海州灣大型底棲動物調查站位圖
使用0.1 m2的靜力式采泥器進行采樣,0.5 mm 孔徑的網篩分選沉積物樣品,分選后留在網篩上的標本及殘渣,現場全部收集裝瓶, 用等體積10%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后帶回實驗室進行分選、鑒定、計數及稱重。
1.3.1 優勢種的確定
采用相對重要性指數IRI(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進行優勢種的確定。 計算公式如式(1):

式中:W 為每種的生物量占總生物量的百分比;N 為每種的豐度占總豐度的百分比;F 為該種出現的頻率。
1.3.2 多樣性指數的計算
采用Margalef 豐富度指數d、Shannon-Wiener 多樣性指數H′以及Pielou′s 均勻度指數J′進行多樣性分析,公式如式(2)~(4):

式中:Pi為第i 種的個體數與總個體數的比值;N 為總個體數;S 為總種數。
本次調查共發現大型底棲動物99 種,其中多毛類40 種,占總種數的40.40%;軟體動物18 種,占總種數的18.18%;甲殼動物33 種,占總種數的33.33%;棘皮動物3 種,腔腸動物2種,紐形動物、扁形動物及魚類各1 種,共占總種數的8.08%。
在各航次調查中,2018 年發現物種數最多,為55 種;2015年及2017 年發現物種數相同,均為42 種;2016 年發現51 種。
本次調查海州灣大型底棲動物豐度范圍為140 ind./m2~1 535 ind./m2,總平均豐度為617.9 ind./m2。 其中多毛類總平均豐度為464.4 ind./m2, 占總平均豐度的75.1%, 為豐度第一大類群;軟體動物為61.9 ind./m2,占10.0%;甲殼動物為57.5 ind./m2,占9.3%;其它類群共34.3 ind./m2,占5.5%。
2015—2018 年春季海州灣大型底棲動物豐度變化如圖2所示,2018 年平均豐度最高,為924.0 ind./m2;2017 年最低,為330.0 ind./m2。 各年度調查中均是多毛類豐度最高。
本次調查海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范圍為0.03 g/m2~192.54 g/m2,總平均生物量為20.09 g/m2。其中多毛類總平均生物量為1.62 g/m2,占總平均生物量的8.05%;軟體動物為9.49 g/m2,占47.24%,為生物量第一大類群;甲殼動物為3.04 g/m2,占15.12%;其他類群共5.94 g/m2,占29.59%。

圖2 2015—2018 年春季海州灣大型底棲動物豐度變化
2015—2018 年春季海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變化如圖3 所示,調查期間生物量變化較大,最高的2017 年平均生物量達52.46 g/m2,而最低的2015 年僅0.61 g/m2。2017 年在HZ03 站位發現了較多大個體的寬殼全海筍(Barneadilatata,165.5 g/m2),導致本次調查生物量遠高于其他年份。 而2018 年在多個站位均發現了較大個體的棘刺錨參(Protankyrabidentata),同時在個別站位發現了大個體的拉氏狼牙蝦虎魚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日本鼓蝦(Alpheus japonicus),導致其生物量也較高。相較于其他年份,2015 年調查各站位均未曾發現較大個體的物種,導致其生物量較小。

圖3 2015—2018 年春季海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變化
本次研究相對重要性指數(IRI)前10 位的種如表1 所示,多毛類多達6 種且前4 位的種均為多毛類, 可見多毛類在調查海域底棲生物群落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不倒翁蟲(Sternaspisscutata)、足刺擬單指蟲(Cossurellaaciculata)等多毛類均屬高豐度低生物量的物種,而棘刺錨參(P.bidentata)、寬殼全海筍(B.dilatata)、拉氏狼牙蝦虎魚(O.lacepedii)均屬于低豐度高生物量的物種, 其較高的生物量使其成為了該調查海域的優勢種。

表1 相對重要性指數(IRI)前10 位的種
2015—2018 年多樣性指數變化趨勢如圖4 所示。 根據H′指數評價,所有年份生物多樣性均為豐富,說明調查海域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較高,沉積物環境較好。但從H′指數及J′指數也可看出,其多樣性整體呈下降的趨勢。

圖4 海州灣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指數變化趨勢
本次調查共發現大型底棲動物99 種, 豐度范圍為140 ind./m2~1535 ind./m2,總平均豐度為617.9 ind./m2,生物量范圍為0.03 g/m2~192.54 g/m2,總平均生物量為20.09 g/m2,多毛類為調查海域底棲群落第一大優勢類群。根據H′指數評價,調查海域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較高,沉積物環境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