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蓉 謝小明
(1 廈門市政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0 2 廈門驛鴻環境服務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0)
我國已于2019 年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主要推行四分法, 計劃2025 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分類處理系統,當前主要將垃圾分成廚余和其他進行分類和處置[1]。根據住建部發布的數據統計,我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在2017 年已達2.15億t,而廚余垃圾(即居民產生的剩菜飯、果蔬皮等)約占36%~52%[2],占城市生活垃圾中較大的比重。
我國地廣遼闊,由于飲食習慣不同,產生的廚余垃圾成分略有差異, 如重慶廚余垃圾食物殘渣含量71.2%, 含水率約73.5%, 而杭州廚余垃圾食物殘渣含量約72.4%, 含水率約69.2%[3]。廈門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城市,較早開展了垃圾分類工作,對其廚余垃圾物理組成情況進行抽樣調研(見表1)。 分析顯示,成分依然比較復雜,易腐類組分比重增長明顯,其他各組分均有下降,主要雜質為橡塑和紙類,幾乎沒有有害垃圾和大件垃圾。
前端分類與后端處理唇齒相依, 分類廚余垃圾品質決定了后端處理工藝的選擇。 目前我國主要通過源頭減量、 肥料化、厭氧消化和焚燒等手段處理廚余垃圾。
源頭減量處理技術是指在居民廚房中安裝廚余垃圾粉碎機,廚余垃圾粉碎后,直接通過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系統。該技術對保持廚房衛生、 減少蚊蠅方面對居民有非常直觀的感受;對于環衛部門,可顯著減少垃圾清運量,降低配套人員、設施等費用投入;對污水處理系統,可提升進水C/N 從而改善脫氮除磷效果。 但也存在以下問題:①由于我國飲食高油、高鹽的習慣和市政管網設計限制,容易造成下水道堵塞等問題;②污水含固率增高,增加小區化糞池、排水管道清淤頻次和成本;③污水中有機物濃度增高,在管道厭氧環境中容易生物降解,產生沼氣,有安全隱患;④根據居民生活習慣,生活污水集中時段排放,瞬時污水濃度高,對污水廠運行有一定影響。
目前, 廚余垃圾處理機在我國應用較少, 數據調查顯示2012 年在上海使用廚余垃圾處理機的居民僅有1.69%, 廚余垃圾粉碎直排污水系統對于城市能源消耗、 污水廠運行以及經濟性等究竟有多大的影響,還未有定論[4]。
廚余垃圾肥料化處理技術包括好氧發酵堆肥技術和生物制肥技術。 好氧發酵處理技術是指將廚余垃圾通過破碎、篩分出垃圾中的有機部分,對有機部分進行鼓風曝氣供氧,將有機物轉化為有機肥料的技術,可分為集中和分散2 種方式。 生物制肥是指通過蚯蚓、黑水牤等生物,將廚余中的有機質進行分解,轉變為有機肥的過程。 垃圾制肥農用其實已經在我國實踐了十幾年,但未有明確的政策支持,受此影響,肥料銷售出路困難。 若作為園林綠化用肥,也因垃圾體量太大,市場容量有限,仍難以大量推廣實施。
廚余垃圾厭氧消化處理技術目前主要有濕式厭氧和干式厭氧2 種,所需技術條件和特征見表2。

表1 廚余垃圾物理組分(濕基) %
廚余垃圾處理工藝的選擇與原料性質密切相關, 一般認為根據我國廚余垃圾含水率在30%以上的情況, 更適用于干式厭氧。 但在實際工程應用中, 為滿足干式厭氧設施穩定運行,也需要較高的預處理條件,且干式厭氧產生的沼液含固率高,黏度高達為83 cp~367 cp,遠高于一般生化進水,無法通過0.45 μm 濾膜,極易造成后續超濾膜堵塞,導致污水處理無法正常運行。 然而,隨著廚余垃圾分類工作的逐步推進,分類效果越來越好,廚余垃圾品質隨之提升,含水率進一步提升,越來越接近餐廚垃圾,預處理系統也會趨向簡單,基于此認為采用濕式厭氧消化處理廚余垃圾將更為適用。

表2 濕式和干式厭氧消化技術工藝條件與特征
在未進行垃圾分類前, 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一并焚燒處理,由于混合均勻,在焚燒技術上是可行的。 推行垃圾分類后,末端處置系統未跟上情況下, 廚余垃圾還是只能進行焚燒處置。但是,由于廚余垃圾含有60%~70%的有機垃圾,含水率高、熱值低,分類后未經任何預處理無法與其他垃圾充分混合,帶來了諸多問題。
以某生活垃圾焚燒廠為例, 該廠日處理垃圾600 t/d (2×300 t/d),采用日本荏原機械爐排爐,發電量為6 288 萬kWh/a,應急接收廚余垃圾約200 t/d。 分析該廠的運行情況發現以下問題:①環境惡化、蚊蠅增多,對廠區和周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②廚余垃圾集中進廠,難與其他垃圾均勻混合,影響垃圾可堆放高度和發酵;③廚余垃圾熱值低,需增加助燃油投加量以避免爐溫低于850 ℃,經統計廚余垃圾減少15%時,助燃油投加量可下降80%;④滲濾液增量明顯,滲濾液泵抽排頻率較之前增加200%~300%,且滲濾液油脂含量較高,導致卸料門、爐排下篩分斗等處導管堵塞,滲濾液處理站無配套除油設備,對膜處理系統有破壞性影響,出水氨氮偏高;⑤增加設備運維投入,常出現垃圾無法完全燃燒后產生漂浮物,造成出渣機堵渣次數增加,半年累計增加外委疏通費用約30 萬元。
不管采用哪種技術路線, 廚余垃圾處理后的產物去向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當前,在未有更好的資源化途徑前,將廚余垃圾能源化處置是最適合當前國情的處理工藝。 即廚余垃圾經過固液分離,固相焚燒發電,液相厭氧消化產沼氣,有效利用了廚余垃圾的有機質, 又能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固渣和水的問題。 在工藝選擇上,應思考如何降低固相的含水率和液相的含固率,同時工藝流程應盡量簡單。
廚余垃圾能源化處置工藝預處理的目的在于: 降低固相含水率,可滿足焚燒的要求; 控制液相的含固率,可進行水處理。 針對廚余垃圾的特點及后端工藝的要求,本方案設計采用破碎篩分+生物質分選+擠壓脫水的工藝,流程圖見圖1。

圖1 預處理工藝流程圖
(1)破碎篩分:由于前端分類不完全,廚余垃圾中仍含有塑料袋、棉被、裝修廢物等垃圾,影響后續生物質分選和壓榨效果,易對設備磨損,因此對來料先進行破碎,篩分出粒徑>200 mm 的物料,篩下物進入下一處理系統。
(2)生物質分選:廚余垃圾破碎后直接脫水擠壓,壓力需高達30 MPa~100 MPa,能耗高,擠壓的漿液含固率、含雜率高,采用干式厭氧處理產生的沼渣仍然難以處理[5]。 設計采用生物質分選機,將物料中塑料、紡織品、玉米皮等纖維長的物體與有機物料分離,得到較為均質化的有機物料,粒徑范圍12 mm~50 mm。
(3)擠壓脫水:分選出的有機物料通過擠壓高效脫水,擠壓出的固渣含水率為50%~60%,熱值4 000 kJ/kg~5 000 kJ/kg,與前端篩選出來的無機物料混合,作為RDF 焚燒發電,液相經調漿除砂后去做濕式厭氧產沼。
(1)針對我國廚余垃圾含水率高、雜物含量高的特征,結合多種處置工藝分析,提出在當前垃圾分類國情下,能源化是現階段廚余垃圾處置更為合適的選擇之一。
(2)由于廚余垃圾的特性,直接焚燒對垃圾焚燒廠帶來多種問題情況,提出廚余垃圾能源化預處理工藝,即破碎篩分+生物質分選+擠壓脫水,固相焚燒,液相厭氧產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