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兵
(福建華電邵武能源有限公司 福建邵武 354000)
隨著各發電集團競相擴大火電裝機規模, 電力產能出現過剩。 火電利用小時數不足加上激烈的市場競價,造成火電經營維艱。 與此同時,電網峰谷負荷差逐年增大,火電廠實行深度調峰(機組出力低于40%額定負荷)的必要性也隨之增加。面對風電、 光電等新能源在電網中所占比重快速增大形成的電能消納問題, 各省均推出了機組深度調峰輔助服務補償措施。
根據《福建省電力輔助服務交易規則》,對火電機組參與深度調峰進行經濟補償,并不影響火電機組“三公”計劃電量。為了實現電力市場收益的最大化, 邵武公司對三期機組深度調峰提出了基本要求, 第一步實現35%~100%額定負荷調峰的能力,第二步實現25%~100%額定出力的深度調峰水平。 顯然,常規的50%~100%調峰負荷協調控制不能滿足要求。 我們對機組進行了多次變負荷協調控制技術優化調整, 實現了AGC 協調35%~100%變負荷試運行合格。 試驗表明這些技術優化方案是切實有效的。
安裝2 臺660 MW 超超臨界燃煤機組,主要設備為:鍋爐是東鍋生產的DG1958/28.25-II13 型一次中間再熱對沖煤粉爐,制粉采用正壓直吹式中速磨煤機系統。 汽輪機是上汽引進西門子技術生產的N660-27/600/610 型, 中壓蒸汽一次再熱、單軸、四缸四排汽、凝汽式雙背壓汽輪機,回熱系統采用九級抽汽。 發電機是上海電機廠生產的QFSN-660-2 型,額定出力660 MW。 機組分散集中控制DCS 選用南自美卓公司的MAXDNA 分散控制系統。
機組深度調峰時因鍋爐響應比汽機響應速度慢, 鍋爐燃燒具有滯后性與延時性,因此鍋爐主控要加上前饋[1]。 前饋有2 種方式:靜態前饋與動態前饋。 鍋爐的靜態前饋為指令折線函數,該函數反映對應的負荷;而鍋爐動態前饋則引入了負荷偏差、變負荷速率與燃料設定生成速率等,實現汽壓、汽溫等參數控制的穩定[2]。 采用減少低負荷期間變負荷速率、燃料量生成速率設定,增大給水量生成慣性時間設定值,以維持燃料量變化速率與給水量相匹配。 鍋爐主控的燃料指令特性示意如圖1 和圖2 所示。

圖1 升負荷時燃料指令特性

圖2 降負荷時燃料指令特性
在變動負荷期間, 通過設定燃料指令變化范圍為±30 t/h來響應負荷動態前饋變化。 在低負荷調峰期間,為防止減燃料指令的動態前饋引起給煤量過低造成不穩定燃燒, 引入負荷指令系數于變負荷前饋中。 由此我們將減弱前饋的措施運用于低負荷(30%~50%)和高負荷(100%~90%)過程。圖3 為鍋爐主控控制的邏輯示意圖。

圖3 鍋爐主控控制邏輯原理
圖3 中:折線函數為F(x2)表1 所列,折線函數F(x3)為表2所列。

表1 折線函數F(x2)

表2 折線函數F(x3)
眾所周知,當主給水處于全開狀態時,給水母管壓力與主汽壓力差越大,那么給水流量就越大;給水母管壓力與主汽壓力差越小,則給水流量也就越小。 為維持主汽與給水流量的平衡,當主汽壓力降低時,給水母管壓力也隨之降低。 給水流量的公式如下:

式中:ρ 為給水密度;ΔP 為差壓;K 為流量系數;Q 為給水流量。
當機組出力在接近30%額定負荷時, 通常在11.8 MPa 水平設定主汽壓力值,則超調將在減負荷階段出現。 調試中主汽壓力實際值為10.6 MPa,汽動給水泵轉速下降至3 008 r/min,為預防給泵組低轉速(<3 000 r/min)時跳出遙控和自動,我們適度調高低負荷運行期間主汽壓力的設定值。 如圖4 所示,壓力設定1 是原設計滑壓曲線, 經過優化改進后的滑壓運行折線即為圖4 中的壓力設定2。

圖4 滑壓運行曲線設定
深度調峰時主汽壓力設定值的適度調高, 相應即是提高小汽輪機轉速,以增大汽動給水泵出力。 這時給泵小汽機最小流量再循環調節門需切換成自動模式, 防止給泵出口流量低引起小汽機跳閘[3]。
低負荷階段, 維持鍋爐的穩定燃燒是深度調峰最關鍵的環節。 為了防止鍋爐滅火,本優化控制還采取了以下的運行改進措施。
(1)煤場要備好試驗所需燃煤,要求煤質盡可能達到或優于設計值的優質動力煤種。 在進行低負荷深度調峰時,要預先做好給煤機下煤不通暢、制粉出力不足等風險防范。 該階段主要問題在于,當燃料量大幅減少時將會導致水煤比失調,在運磨煤機燃料量跟蹤不及時而導致機組迅速轉入濕態運行,此時應避免操作不當導致汽水分離器水位高、 鍋爐MFT 保護動作等發生。
(2)將2 臺給煤機A/E(即最下層)的低限給煤量設定為20 t/h,當燃料主控輸出小于此整定值時發出指令“閉鎖—負荷減”,使最下層燃燒的穩定性能夠持續[4]。
(3)在機組出力小于40%時將等離子點火裝置投入,以利于爐膛燃燒的穩定性。 低負荷時對監視火檢特別重要,火焰電視的跳動也應留意;當監視發現火檢有擺動時,及時予以燃燒調整[5]。
(4)視情況對再熱器煙氣擋板進行提前量的調整,適當開大再熱器側煙氣擋板,以盡可能提高脫硝入口煙溫,保持脫硝系統的正常運行[5]。
(5)在減負荷至495 MW、330 MW、264 MW 時,按上層往下層順序分別停運F 磨、C 磨、D 磨。當最低230 MW 負荷時保持下層3 臺磨穩定運行,1 臺磨通風備用; 并盡可能維持較高的主再熱汽溫。
(6)減負荷期間,應注意汽動給水泵供汽方式的變換,先將冷再至輔汽聯箱調門改為自動, 以防止汽動給水泵出力跟不上,使四抽壓力在減負荷時能保持正常供汽。 必要時應提前將機組輔汽由四抽改切為冷再供汽。
我們對#4 機組于4 月30 日進行AGC 模式下的變負荷動態試驗,結果如圖5 示。
15∶18 分,機組進入AGC 控制模式,出力從660 MW 下降至495 MW,負荷以10 MW/min 變化速率調整。 16∶18 分,AGC控制模式的機組出力由495 MW 向330 MW 變動, 負荷仍以10 MW/min 變化速率調整。 16∶48 分,機組出力從330 MW 下降到264 MW 時,負荷變化速率改為7.3 MW/min 控制。 17∶06分, 在AGC 控制模式下的機組出力由264 MW 向230 MW 變動,負荷亦為7.3 MW/min 變化速率控制。 17∶24 分維持機組出力230 MW 運行。
17∶38 分,在AGC 控制模式下機組出力由264 MW 向330 MW 變動,負荷以7.3 MW/min 變化速率控制。 17∶58 分,機組AGC 控制模式下機組出力由330 MW 向495 MW 變動, 負荷以10 MW/min 變化速率控制。18∶38 分,機組AGC 控制模式下機組出力由495 MW 向660 MW 變動, 負荷變化速率控制為10 MW/min。
整個調試期間,負荷超調最大為4 MW,機組的主汽溫度與壓力、再熱器溫度與壓力、爐膛負壓以及除氧器水位等都能控制在正常運行范圍內。 性能指標符合《火力發電廠模擬量控制系統驗收測試規程》(DL/T 657—2015)要求,協調控制的品質達到優良。
上述試驗表明, 我們所采用的660 MW 超超臨界煤電機組深度調峰CCS 方案在額定出力35%~100%之間運行中取得了良好的調整品質,能適應自動跟蹤變負荷的需要,各技術指標參數均能保持在規定范圍內,機組運行穩定可靠,可供同類型機組借鑒。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在積累調峰的實踐中,再深入研究低出力調峰與機組靈活性運行以及系統流程技術改進,進一步探索優化CCS 技術措施, 爭取做到25%~100%額定出力的深度調峰水平。

圖5 試驗數據曲線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