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俊成

《仕女》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中能夠反映出不同社會結構影響下所產生的不同民族精神,工藝美術在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它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同時也能夠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現如今藝術與文化的獨特形態能夠以現代設計為主體,并且自立于科技文明當中,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主要載體,發揮著多種作用。在傳統工藝美術中,雕刻是主要的內容之一。所謂雕刻,主要是指把木材、石頭或者是其他材料切割或雕刻成特定的形狀。《詩經》中有關于雕刻工藝的描述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凸顯出了雕刻工藝的制作過程。雕刻種類很多,其中最為普遍的有木雕、石雕、骨雕、玉雕以及牙雕等。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效率已經顯著提升,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變化,認為現代工藝品比傳統雕刻工藝更加精美。鑒于該種情況,雕刻工藝這樣的傳統工藝美術技藝該如何繼承和發展,成為每個從業者所思考的首要問題。本文將闡述傳統工藝美術中雕刻藝術的發展狀況。
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雕刻歷史非常悠久。石器時代的峙峪人,已經掌握了對石器的打磨和鉆孔技術。周前期繼承商代銅器的裝飾風格,后期又形成自己的裝飾特色,玉器除了圭、璋、璧、璇、璣、玦、璜、琮外,還出土了玉鹿、玉人,十分精巧,反映出周朝玉器的雕刻水平。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的雕刻風格與商周大相徑庭,裝飾主題逐漸脫離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動物紋飾逐漸抽象化、幾何化,出現了反映實際生活的宴樂、射獵、戰爭等題材。此外,在銅鏡、帶鉤、銅劍、灰陶、原始的青瓷、瓦當和木雕上也反映了這個時期的高超雕刻水平。秦漢雕刻手法嚴謹,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兩漢陶俑以刻畫的動態為特色,工藝簡單概括。畫像石、畫像磚的雕刻工藝最精練,匠師以刀代筆,在堅硬磚石上創作出眾多精美圖像,畫石以陰線刻、淺浮雕技法為主。魏晉時代開拓了對藝術理論的研究。南北朝時建造了大批寺院、造像,佛教的石窟中集中了許多古代雕刻珍品。隋唐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和重慶市大足石窟等,體現了唐朝的雕刻藝術水平。五代雕刻的遺物主要有石刻、彩塑、陶塑、木雕、鑄像等,造型基本沿襲了晚唐的藝術風格,以纖柔、華麗為特色。宋代的雕刻在精雕手法上有了發展,對石窟的熱度下降,寺觀中的雕刻仍有一定的規模。遼、金在北方開鑿了石窟,有不少廟宇造像的遺存,石窟造像猶存唐風,但又顯示出向勻稱、秀美發展的趨勢。元代以后雕刻藝術的成就突出表現在宮廷和皇家園林的環境雕塑方面[1]。明、清時期的建筑雕刻精華集中于故宮群、天壇、北海、頤和園等皇家廟宇、園林中。明朝的雕刻風格比較渾樸,有力量,清朝追求的精巧流于瑣細。明朝玉、石、竹、木、瓷等材料的藝術品以及民間建筑和器用裝飾,都有許多非常精美的雕刻,如福建德化瓷塑觀音等。
托爾斯泰曾說過:“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在任何一個領域,繼承和創新是相互補充的,缺一不可。就像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一樣。藝術以表現風格為重,貴在先人的基礎上繼續創新。魏晉時期,隨著民族大融合,少數民族的文化內容豐富,中原固有的文化傳統也因此有所表現。唐朝各民族關系密切,中外經濟、文化交往頻繁,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五代十國時期的石刻、彩塑、陶雕、木雕和鑄像的造型沿襲了晚唐的藝術風格,明朝玉、石、竹、木等材料的雕刻工藝,繼承了早期的雕刻手法和裝飾紋樣。[2]傳統繼承,首先體現在吸收本民族的藝術遺產,吸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秀文化、藝術成果。藝術的歷史繼承性,在藝術的形式、技巧、內容和審美觀念等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繼承是手段,創新就是目的。沒有繼承,就會形成藝術表現形式上的斷層,甚至走了彎路不能得以延續。前人的經驗也是通過日積月累經歷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在作品中表現出繼承傳統的特點,并使其煥發新的藝術生命[3]。
雕刻從石器時代的簡單打制、磨刻到明清兩代竹、木、牙、角雕,無不體現了事物的發展變遷,發展和改造是不斷變遷的過程,既有量的改變又有質的變遷。舊石器時代,人們逐漸在打磨工具過程中培養出造型技巧,逐漸萌生出審美的觀念,認為可以在石頭、骨頭上進行裝飾,在飾物上鉆孔。“鉆孔”是人們尋找深度、厚度的過程,鉆孔破壞了平面,是三維空間中的第三個空間,是雕塑造型的基礎,也是立體裝飾的開始。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骨梳、象牙雕筒等,其腹部有鏤空的四方連續紋樣,玲瓏剔透,十分精致。直到青銅時期的紋飾繁麗雄奇,以及后期的石雕、玉雕、牙骨雕,以及焊接、刻畫、鑲嵌、金銀錯、鎏金、鏤空等手段,都體現了傳統工藝美術中雕刻的繼承和發展。隨著社會發展,文化藝術也經歷了一個初級、發展、質變的階段,雕刻也經過了相同的發展過程。新時期,雕刻的發展不僅僅局限于對技術、形式、紋樣的繼承發展,同樣要積極適應藝術品金融化、資產化、大眾化的發展趨勢。

《龍舟競技》
綜上所述,傳統工藝美術是地域人文資源傳承與發展的基礎,雕刻工藝具備鮮明的傳統工藝魅力,其融合了傳統工藝當中的各類優秀元素,呈現出了雕刻工藝獨有的藝術魅力。當今時代對雕刻工藝進行傳承,需要尊重發展的文脈以及地域的特色,不僅需要繼承傳統的形式,同時也需要繼承雕刻時采用的傳統設計原則以及傳統文化精神,從而讓雕刻作品具有一定的延續性,不僅能夠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同時也能夠展現當前時代的特點,需要融入個性化的思維特征,不只是單純地展現出作品的藝術形式,而是促使其兼具審美性和功能性。在雕刻設計中,雕刻者要能夠將自身的藝術修養體現在雕刻作品中,促使觀賞者或收藏者感受到雕刻者的人文思想,使雕刻作品成為展現人文情懷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