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學平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段玉裁注)中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可見,古人之謂玉應包括奇石和玉石兩種。由于玉比普通石頭堅硬,又具有溫潤的質感、美麗的色澤、清脆的聲音,自古就受到鐘愛。
祁連山是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邊緣山系,東西綿延800 多千米。整個山系西北高東南低,山峰多在海拔4000~5000 米,主峰海拔近6000 米,是兩億年前加里東運動和華力西運動中大地槽逐漸隆起而形成的褶皺帶,千年聞名的祁連玉就產在這里。
酒泉玉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祁連山富含美玉,其開發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甘肅武威娘娘臺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精美玉臂,即以祁連玉制成。在齊家文化的分布范圍內,即以甘肅蘭州為中心,東至陜西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寧夏和內蒙古,有十分豐富的玉礦,即古人所說的“昆侖玉”,也就是古祁連玉。《西漢·匈奴列傳》說:“祁連一名天山”,祁連主峰一帶為古昆侖山, 古人對此有明確的斷定。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記載:西周國王姬滿應西王母之邀赴瑤池盛會,席間西王母饋贈姬滿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姬滿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從此夜光杯名揚千古,這里所說的夜光杯就是用祁連玉制作而成的。唐代邊塞詩人王翰《涼州詞》中寫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邊塞荒寒艱苦的環境,將士們能有一次酒宴,并且用酒泉夜光杯來飲,看來是一件幸事。
祁連玉是對祁連山、阿爾金山山脈加里東期基性巖、超基性巖形成的多種玉石的總稱,因產地祁連山而得名。1984 年經地礦部玉石研究室試雕后正式命名。祁連玉產地分布廣泛,不限于祁連山脈,還包括阿爾金山脈等。祁連玉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它形成于復雜的地質運動之中,在億萬年的地殼變化中,經過無數的板塊運動升降,巖石不斷的變質、硅化、結晶,最終形成今天的祁連玉(包括祁連彩玉)。
祁連玉玉色暗綠,其化學式為Mg6[Si4O10](OH)8,內含黑色斑點、團塊和條帶,半透明,地質學鑒定其礦物是蛇紋石。蛇紋石玉屬變質型礦床,由超基性巖自變質作用形成,為中低溫熱液礦床,礦物為粗粒狀變晶、塊狀結構。據抽樣檢測,祁連玉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35.80%,三氧化二鋁(Al2O3)6.4%,三氧化二鐵(Fe2O3)3.78%,氧化鈣(CaO)0.51%,氧化鐵(FeO)0.42%,氧化鎂(MgO)38.28%,水(H2O)13.96%,其中Al、Fe 含量遠高于岫玉,故呈深黃綠或暗綠色。
祁連玉結構致密細微,色澤鮮麗柔和,摩氏硬度4.5 ~6.5,密度為3.2 ~3.5g/cm3,折射率為1.69 ~1.70,呈各種綠色,有淺綠、翠綠、墨綠、白色及過濾色,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經濟價值。按礦物成分、顏色變化分,以蛇紋石為主的稱蛇紋玉,多呈暗綠、墨綠色、黃綠色等,質地細膩,韌性強,但硬度較低;以透閃石、淡斜綠泥石為主的稱軟玉;以鈣鋁榴石、透輝石、斜長石等為主的有密玉、翠玉、白玉等,因礦物組成不同,其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能略有差異。總體說,祁連玉石質細潤,光澤度好,硬度適中,物理性能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酒泉玉文化迅速發展。2006 年5 月20 日,“夜光杯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酒泉的黃越肅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酒泉夜光杯制作工藝復雜、要求嚴格,要經過28 道復雜的工序,其中毛坯的制作需5 道工序,初型的制作4 道工序,掏膛5 道工序,最后的細磨、沖碾、拋光等14 道工序。在甘肅乃至全國各地,提起酒泉夜光杯,可謂無人不曉。
20 世紀90 年代末期、21 世紀初期,酒泉當地人在祁連山洪水河一帶揀原石越來越困難,于是借鑒外地經驗,出現了祁連玉打磨市場,祁連玉或祁連彩玉打磨拋光后即可售賣,這是祁連玉的初加工。筆者從事玉雕十余年,對祁連玉和祁連彩玉山料、山流水和籽料有一些感悟、把握和運用。
做玉雕沒有發現美的眼睛,就無法尋覓和發現合適的玉雕材料。首先,祁連玉“形美”。體量有大有小,多為籽料和山水料,有的小巧玲瓏,晶瑩剔透;有的渾厚大氣,敦實穩重。形體好對于玉雕師傅來說,可節省切除大量余料、廢料的工序和無效勞動,節省雕刻時間。其次,祁連玉“質美”。結構相對致密,質地比較細膩,軟硬適宜,所雕刻作品細膩、滋潤,光澤度好,具半透明感,遇水則神韻更佳,有一定的工藝欣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再次,祁連彩玉“色美”。色彩古樸典雅、自然和諧,有淺綠、翠綠、墨綠、白色及過濾色,也有少量黃色、紅色玉石。顏色豐富多彩,而且色彩和明暗過渡、色塊色條的多樣性以及天然紋理、線條和圖案,給玉雕師帶來了無限遐想的空間,便于對創作主題的謀篇布局,便于作品的構圖設計。天賜形質色紋,人創神韻妙義,這樣的作品才叫藝術品。
自然的真實,才使自然美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同繪畫藝術一樣,寫實雕塑更加注重比例、解剖以及透視的精確。羅丹曾說過:“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的銳利的慧眼注視到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發現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到它內在的‘真’。”玉雕大師探索和表達“內在的真實”,既是基本要求,也是雕塑者的追求。例如,雕刻人物,既要精確雕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更要觸及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志向、性格及精神。

《戈壁魂》
南朝畫家范稹有云:“形存則神成,形謝則神滅。”“形”與“神”是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形”是客體,“神”是內涵,“形”越完美,其“神”的內涵越豐富。有人用鑒評藝術品的方法,提出貴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標準,把主觀認識強加在客觀事物上,筆者認為不妥。玉雕也要體現這一畫理,作品越形象逼真,就越有神韻、越生動,也就越有藝術價值。南朝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劉勰說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雕刻大師還要“寓情于雕”,帶著情感一氣呵成,也是欣賞者感官可以感受到的東西,而不是“悟”出來的簡單道理。要創造作品的生動,藝術這種表現世界之“動”的活力,貫穿于物質與精神始終,使物質具有生命而精神化。正如《羅丹藝術論》寫道:“沒有生命,即沒有藝術。雕刻家只有在他的作品有生命的時候,才能感動我們。”如作品《沙漠之舟》,雕此作品就要體現駱駝獨有的優良品格:吃苦耐勞,老實忠厚,負重拼搏。在設計上,筆者把千年胡楊作為背景,選料中首先考慮的是色彩古雅,努力做到 “隨類賦彩”;在雕刻技法上,采取“寫實”手法,以形寫神,求取生動,體現神韻。看到作品,不禁讓人聯想:在奔波西域的絲路荒漠中,駱駝像凌波劈濤的航船,用它那堅毅的腳掌,踏出一條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使不同的文明穿越大漠、融匯碰撞,孕育出了一種胡漢相融的漢唐文化。
一件美的作品,其動人處并不只在呈現舒適的感覺,而尤其在它隱示的思想上。線條與色彩本身并不足以感人,只有借以寄托深遠的意義,才能震撼欣賞者的心魂。如作品《反彈琵琶》,甘肅敦煌莫高窟112 窟的唐壁畫“反彈琵琶”飛天形象,是整個敦煌藝術中最優美的舞姿。反彈琵琶有特定的寓意,提醒人們嘗試從反面思考問題,也指突破常規的思維或者行為。此作品力求不拘泥于莫高窟飛天壁畫形象,利用祁連墨玉古香古色和雕刻技藝,生動表現舞者翩翩起舞、舉足旋身、施展絕技的瞬間優美動態。在雕法上,結合唐人的審美觀念,人物造型豐腴飽滿,裙帶飄逸,線條明快,流暢飛動,基本符合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