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建華
壽山石是玉雕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伴隨著玉雕文化的發展,也有著數千年的傳承歷史。玉雕是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很豐富的設計素材,龍是其中之一。同時,龍的形象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也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玉雕與龍的結合,可謂“強強聯合”,集中華文化之大成。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創新,龍在玉雕中的造型越來越豐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龍的形象在玉雕創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煥發出獨特的東方神韻。
中國龍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分別是:圖騰崇拜、神靈崇拜、帝王象征、單純的審美意義。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每一階段也都離不開玉雕藝術的參與。
圖騰崇拜階段主要在原始社會時期,在古代,水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龍被賦予興云布雨的能力,華夏民族對龍的崇拜由此誕生,6000 年前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C 型”玉龍,是這一階段龍文化對玉雕文化影響的產物,在玉雕史上極具代表性。進入封建社會以后,與龍有關的神靈崇拜進一步發展,龍王成為中華民族的“雨神”,佛教中護法天龍的形象也逐漸被社會接受,呈現出巨大的影響力,在一些傳世的玉佩、玉牌上,還能看到神靈崇拜文化的深遠影響。
在中國,龍的另一層意義與封建社會君主王權緊密結合,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龍的形象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成為皇權的象征。同樣地,玉石也是深受皇家喜愛的神圣之物,在這一時期,玉雕與龍文化的結合、運用達到極致,龍的形象出現在玉璽、如意以及許多皇室專用器物之上,不勝枚舉。例如,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代青玉高浮雕龍螭紋水丞,造型古樸瑩潤,白玉無瑕,玉龍栩栩如生,體現了皇家文化獨有的大氣與威武。
在古代,龍的形象為皇家專用,清代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皇帝用龍,大臣用蟒,龍的形象依然與權力結合,難以深入民間。辛亥革命后,帝制瓦解,龍的形象開始演化為純粹的藝術裝飾形象,龍形玉雕也真正迎來了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
在當代,龍與玉雕的結合,已經完全擺脫了神秘性與王權思想,成為一種常見的設計形象。在時代進步的浪潮下,龍的形象脫胎換骨,去除了許多封建因素,增添了許多時代精神和積極意義。
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時代主流,唯有用積極、正向的價值觀賦能玉雕作品,才能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從而更好地被受眾接受。在時代的發展中,龍的形象擺脫了許多封建因素的影響,同時,具備了許多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符合時代主流價值取向,是非常良好的藝術素材。
首先,龍勇猛威武,充滿生命的氣息,具有陽剛之美,象征事業的騰飛、精神的高貴,龍題材玉雕也被賦予龍騰四海、龍馬精神等積極的寓意,而成為成功人士的象征,深受許多商界人士的青睞,既做到了形象美,又實現了精神氣質的深度,具有非常廣闊的創作空間、市場空間。其次,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被譽為“龍的傳人”,搭載玉雕文化,龍題材玉雕在國際貿易中也有較高的地位,深受海外華人的喜愛,成為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思想的寄托,在提倡文化自信、倡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今時代,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不可替代的文化屬性。
總之,在以壽山石為代表的玉石雕創作中,龍的形象已經超出了文化符號、藝術設計的范疇,具有了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時代屬性。與其他題材相比,這是龍題材玉石雕的核心競爭力,需要我們去把握、應用、發揮。

《中國龍》(三彩高山)

《龍行天下》(北部田黃石)

《龍騰盛世》(壽山芙蓉石)
玉雕材質門類繁多,各有特性。就龍題材的設計、雕刻而言,壽山石與其他類型的材質相比,有許多與生俱來的優勢,發揮得好,可以為自己的創作帶來很多便利,讓作品的表現力更上一層樓。
首先,壽山石色澤明艷,色調純正,且多以黃色、紅色、橙色等暖色調為主,原石種顏色都有規律可循。龍往往具有吉祥、正義、積極的含義,運用暖色調表現龍的形象,里應外合,做到了形象和氣質的統一。在輔助元素方面,龍經常與太陽、火焰、祥云等搭配出現,而這一系列元素,也都往往具有“暖”的顏色屬性,用壽山石來呈現,可謂恰如其分。
其次,壽山石質地瑩潤、層次感好、富有光澤、硬度較低,非常利于雕刻的設計、表現。壽山石往往呈自然塊狀,無明顯棱角,有明顯色皮,由于受到地下水的沖刷、侵蝕,多呈半透明、透明狀,壽山石中各種“晶”“凍”多出于此。這一特質非常有利于提升圓雕的表現力,讓作品主次分明,前景、背景豐富而明晰,更有助于塑造龍造型優雅、栩栩如生的姿態。
最后,壽山石的養護簡單方便,易于操作,做好除塵保潔、灑水保濕等工作即可,不容易褪色、變色,收藏、保存方便,為壽山石雕的發展奠定了市場基礎。
龍是一種文化符號,也是一種精神象征,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要想做好龍題材的壽山石玉雕,需要從業者具備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厚的積淀、更專業的技術水平。
首先,玉雕家必須具備開闊的視野,廣泛汲取古今優秀作品中龍的構圖、設計技巧。因為龍是一種虛擬的動物,沒有現實存在可比較,因此,從藝術作品中學習至關重要,陶瓷、繪畫等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都是寶貴的素材來源。此外,還可從皇家建筑、藏品中發現靈感,例如,在北京故宮、北海以及山西大同都有“九龍壁”存世,其中的浮雕盤龍威風凜然、氣勢磅礴,是傳統龍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有許多可供學習的造型特征。
作為玉雕家,還必須具備更深厚的積淀,包括歷史文化、美學、哲學等方面的積累。龍是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其中蘊含許多深刻的哲學思想、精神內涵,這些知識博大而豐富,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領會的,因此,要有長遠學習的恒心,在工作之余,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素質,這些素質積累并不會徒勞無功,而是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作品的靈魂,增添作品的韻味。
最后,不斷提升雕刻技術水平。雕刻龍是一項精益求精的工作,龍題材作品中存在大量的細節:鱗片、須發、皮膚紋理、云紋等,這些細節的處理直接關乎作品成敗,也最能體現一位玉雕家的綜合功力,需要細致入微地雕刻、打磨,要想勝任這一工作,離不開大量的練習,唯有功底扎實,才能在事業中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