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少虎
意境美其實是屬于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民族特色之美,意境美涵蓋著古代藝術家積累下來的長期創作原則和審美規律,經過藝術家的加工,將自然景象中的種種和藝術家心態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神韻十足、活潑性十足的靈境,這種靈境會形成一種藝術的意境。由此形成的意境也是我們用來判斷藝術作品好壞的關鍵,這一點不管是在雕刻還是在作畫中都有體現,不管是在壽山石雕刻中,還是在自然意境的設計中,我們都可以看出我國的雕塑家對于意境的不懈追求,由此可見,作為藝術類最高境界的意境,它不僅可以用來詮釋人們的思想,還可以真實準確地反映人們內心的情感和態度,綜合雕塑創作的發展歷史來看,現代的雕塑更加注重人類的心靈,著眼點也更多地放在對人的關注之上。
意境其實是會通過虛實相生來進行自身調整的,而且就結構來說,意境是屬于虛實的結合,所以,在針對意境進行研究的時候,有人提出了意境分虛實、全局有法的觀點,他們認為,意境中的實體部分就是實境,較虛的部分就是虛境;一切關于情境、場景和形狀的描寫都可以稱為實境,也可以被稱為真境,即真實存在的情境,在實境的基礎上引發的一系列想象和審美,這就是所謂虛境;在原有的畫面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想象,進行延伸和擴展,然后依據這種想象產生出來新的體會和感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境。對于壽山石雕刻來講,它本身是一種來源于自然但是又高于自然的藝術表達形式,它是對自然多樣化的情景進行加工和提煉,再將人們的思想融入作品當中,實現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方式,經聯想和想象將具象化的東西抽象化,進行藝術創作,讓觀賞者能夠從中獲得美的體驗。
一般而言,虛擬境界屬于真實境界的升華,反映了真實境界的創建方向和目的,反映了整個藝術境界的審美效果和藝術品位。在藝術領域中,虛境處于靈魂位置和指揮位置。在創作意境時,我們必須從真實環境的具體表現入手,完美的虛擬環境需要建立在真實環境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制作壽山石雕時,必須遵循材料計量和因材藝術運用的規律。虛擬環境和真實環境似乎是兩個部分,但是從藝術表達的角度來看,幾乎都屬于真實環境的設計,即物理材料的表示和塑造。實際上,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轉換中,可捕捉到的深度決定了壽山石雕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工匠創造藝術觀念的技巧。在創造中,虛實兩者相互依靠,虛是實的來源,實是虛的深化和完善。沒有虛,石雕作品就沒有生命力。只有實現現實與虛無的統一,才能體現作品本身的活躍性,為觀眾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工匠在創作時必須在虛擬領域的指導下考慮對作品的處理和完善,并且在外觀和精神上必須相似。簡而言之,虛擬與真實是相輔相成的。虛境必須要通過實境來體現,實境要在虛境統攝下來加工。
進行壽山石雕刻的過程中,工匠們需要根據雕刻的主題,借雕刻將自己內心世界刻畫和表達出來。從我們常見的壽山石創作類型來看,創作者一般比較喜歡把名人軼事、歷史故事和古代詩詞等內容作為雕刻的主題,借此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用文字來闡釋詩詞。壽山石雕借由壽山石的形態和材質將其很好地闡釋出來,借助精髓部分體現其含義,能夠引起欣賞者們的情感共鳴和無盡的聯想。詩畫更多地關注無限的物化和現實的虛擬環境表現。在雕刻過程中,工匠需要將有形的具象和無形的理想相結合,體現真實與暗示,并在其中融入象征意義。這樣可以營造出強烈的空間美感、色澤美感和形態美感,壽山石雕的創作過程必須反映對象、地點和藝術設計,物體的環境是客觀圖像的代表,是正在創建的石頭的虛擬形狀和顏色,反映了創作者的創造性思維,情境就是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利用壽山石將藝術意象從靜態變為動態。因此,靜態和動態設計的概念以及原材料的完美結合,在壽山石雕中無疑賦予了光環和生命。這里的藝術概念是作品的主題,作品的個性和情感,品味和靈魂等各種元素賦予觀看者心理超越和創作者的內在意識。
實際上,本文描述的虛擬現實是一種書法和繪畫中筆墨的詩意畫法:圖像的布局和結構。這種藝術觀念也適用于壽山石雕刻藝術創作的各個層面,虛擬現實具有多種含義,創意概念是虛擬的,表現形式是現實的;情感表達是虛擬的,生活反映為現實;內在的精神是虛擬的,外在的形式是現實的。藝術概念本身是指文學作品和場景的混合體,其中藝術品所描繪的內容具有很強的藝術吸引力,從雕塑的角度來看,藝術概念是雕塑情感中所體現的形狀和意義。它是靈魂、品位、個性以及意圖和年齡的象征,壽山石雕的優秀作品處處都有藝術意象。例如,在壽山石雕作品《八仙祝壽》中就很明顯了,這件作品巧妙地使用黃色和紅色雕刻了一群神仙,騰云駕霧,強調紅、黃的色彩,在石頭上強調雕刻的深淺度等,一起享受神話的美麗,強調將技術與創造力相結合的藝術實踐,特別是將弱、強、虛擬和現實的技術相結合,以實現一種藝術觀念。原始飾面反映了工匠雕刻技術的成熟性。石頭有詩,詩有石頭。各種技術(例如運動、靜態、虛擬現實和藝術創意)手法的綜合運用,使作品得到完整的呈現,不經意間就引起觀眾的共鳴。

《八仙祝壽》
壽山石雕的創作方法和繪畫是不一樣的,繪畫可以使用描繪、氣氛、色彩和豐富的內容等表現形式呈現給觀眾,通過各種平面元素的綜合來進行整體效果的呈現,但是壽山石雕只能夠借助形體、自身的材質和色澤、石材肌理及一些特定的形體語言等,進行特定的情景創作,觀賞者在看到雕刻作品的時候就可以聯想到歷史上的某個時代或者某個瞬間,能夠感受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景。壽山石材質雕刻,可以在雕刻者和欣賞者之間建立起一架溝通的橋梁,將工匠審美和工匠的生活經驗和生活中的藝術場景結合在一起,融入創作之中,形成意境。壽山石雕創作時形成的虛實意境,包含著工匠的藝術創作和鑒賞兩個方面,因為在工匠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只有創造和表現出作品的意境,才可以讓觀賞者通過作品感受到作品的創作內涵,才能夠心有同感。意象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經歷了上千年的積累和沉淀,所以人們在看到時就會感受到傳統藝術的民族性和歷史性。比如作品《八仙祝壽》,將千年神話故事作為背景,選取紅、白、黃三色色澤明顯的石頭來進行雕刻,通過雕刻來講述美好的神話故事,通過這種看似非常簡單平淡的形體,描繪出一種超形體的神韻。在壽山石的創作過程中,人們已經逐漸關注到虛實意境,但是關于如何更好地體現出虛實意境,還是需要創作者們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合理的石材選擇,選用合適的雕刻手法,才可以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得到最好的顯現。
意境一直都是較為古老的,也具有較強的神秘性。現階段,在壽山石雕刻領域的薄意雕刻創作中的傳統意境審美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雕刻創作的意義以及如何在新的創作中更好地研究學習,在進行《壽山石薄意雕刻創作中的虛實與意境》的研究學習中,我被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感染著。本文只是簡單地對壽山石雕刻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引起眾多雕刻同行們的關注,一起進行雕刻意境的學習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