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阜?祖
一支海上鉆井隊在西沙永興島鉆探,顯示了中國主權在南海的存在。
1971 年秋天,新任燃料化學工業部革委會主任、黨的核心小組代組長康世恩風塵仆仆地走入中南海西花廳。“總理,您讓我來,有什么指示?”“世恩同志來了,你先坐。”周總理用他一貫的手勢,指引康世恩坐下,眼神中透著親切,也有幾分凝重。
周總理先跟康世恩談了這樣一件事情:“聽說美國的軍艦又到了我們的南海啊。他們要干什么?你能不能調上去我們的隊伍?能不能頂上去打幾口井,告訴外國人我們來了?”周總理連續拋出的不是問題,而是命令。在這樣的情勢下,康世恩除了回答“請總理放心,我們一定辦到!”之外別無選擇。周總理放心地笑了。
康世恩在回答周總理的問題時,還是有一些底氣的。他看到過一份報告,其中提到,1969 年到1970 年,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等南海周邊國家把本國海域劃區對外國公司進行物探招標,在與我國南海毗鄰的爪哇海海域、蘇拉威西海域發現了高產油田。他想到了4 年前,當時的石油工業部在南海成立了一支隊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要重上南海了。”他始終牽掛著南海那片石油寶藏。
1973 年初,美越之戰局勢非常緊張。南越傀儡政權對我國西沙群島覬覦已久,預備趁亂占我西沙!康世恩知道,只有在島上進行實質性的開發才能向世界宣示我們的主權!12 個月前做的,到永興島打井的決定要加速落實了。他找來在渤海油田工作的兩位“老南海”鐘文彥、祖志元,對他們專門叮囑道:“我看,海島就是一個大平臺!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西沙群島的某個島嶼上打它一口井。這口井不完全是為了打油,而是打地層,取得在南海的打井資料,既是資料井也是研究井。另外,打井的時候要插上一面五星紅旗!”
1973 年3 月,鐘文彥帶領一隊人馬乘坐漁船,風餐露宿,抵達永興島。西沙群島沒有常住居民,只有海軍守島部隊和民兵駐守在島上,還有一些漁民捕魚時臨時居住。鐘文彥帶領著隊伍在各個島嶼找露頭、測構造、尋水源、觀潮汐,了解各島海流、風向、風力、氣溫降雨的情況。經過仔細的勘察,他們得知:永興島是西沙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面積約1.7平方公里,其他許多島嶼都很小,漲潮時就被海水淹沒了。在當時,只有永興島在碼頭停泊噸位,附近場地和生活供應來源等方面具備一定的條件。
鐘文彥帶領著幾位地質隊員仔細察看永興島的礁石。他們在這里發現了以往翻譯的文獻中含油生物礁的地貌特征——印度尼西亞周圍的爪哇海、蘇拉威西海域,就是發現了這種礁石,進而發現了大油田的。

●乘風破浪,守衛萬里海疆。

●三沙市是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 供圖/視覺中國
半個月的細細勘察,鐘文彥帶領地質隊員們把永興島的每一寸土地都走了十幾遍。他們的足跡還到達了其他11 個島嶼。經過細致的勘察,他們確定了永興島上的井位,并定名為“西永1 并”,意為“永興島上的第一口井”。經請示燃化部批準,第一口井的井位確定在永興島。
1973 年7月,燃化部派出了一支來自大港油田的物探隊和一支來自渤海油田的32554鉆井隊。船在海中隨浪起伏,鉆井隊員們大多是“旱鴨子”,從未下過海,海上風大浪高,跌跌撞撞,昏昏沉沉,站不穩、坐不安……大部分工人嘔吐得厲害,有的連黃膽水都吐出來了。這是所有從陸地來的石油人必須過的第一關。而這一關來勢兇猛。32554 鉆井隊隊長張衛東看到身邊的伙伴們都在硬撐,便鼓勵伙伴們積極克服內心的恐懼,抗拒著大自然對身體的折磨。
1973 年7月26 日,經兩天兩夜的航行,“紅旗187”號貨輪到了永興島。火車、汽車、輪船,長途跋涉十余天的張衛東終于可以“安頓”下來了。可是人到了,行李還沒到。西沙群島的駐守部隊就在物資緊張的情況下,擠出一些臉盆、暖瓶、被子等生活必需品,給32554 鉆井隊的同志們先用著。
永興島并沒有張開熱情的雙手歡迎鉆井隊員們,映入他們眼簾的是一片荒野。島上除老鼠、蚊子、蛇、鳥、鳥糞、沙、珊瑚沙、麻風桐樹、灌木、一人多高的雜草外,別無他物。
“西永1 并”的井位定在永興島的南端,離北岸碼頭有1.5公里。運輸船由湛江運來120多噸重的鉆機、井架、柴油機、發電機、泥漿泵等器械設備。100 多噸的石塊、碎石、黏土、水泥等,要從船到的碼頭搬到井場上去。島上沒有公路,沒有大型吊機,好在運輸船運來一臺“太脫拉”卡車。砂石路也不好走。張衛東對鉆井隊隊員們說:“上級要求我們年底前把紅旗插在井架上,轉盤要轉起來,現在僅剩下幾個月。我們不能干等,要用窮辦法對付。島上遍地是樹,我們砍來當扁擔吧!”于是,鉆井隊員們將大件設備讓“太脫拉”拉,小件則人拉肩扛。打基墩的砂石有上千噸,全部是工人們一肩一肩挑到井位的。他們的肩上在不知不覺中磨出了血,手上在不知不覺中打起了泡,出汗、脫皮更是不在話下。
祖志元、張衛東他們剛來到西沙群島,臺風就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一連45天的臺風天,詭異的天氣時晴時陰,衣服、被子永遠沒有干燥的時候。最為困難的是,隨人運上島的淡水、蔬菜、肉類已經吃完了,給養船卻被臺風堵在了大陸。
遠在海南島和湛江的南海石油勘探籌備處的補給被臺風阻隔,沒有辦法運到永興島上。32554 鉆井隊的隊員們只得下海捉魚、捉海龜,在岸邊拔海草……鉆井工們有幾位在大陸做過捕魚的工作,于是,每天能捕起不少魚。菜的問題解決了,糧食還是只能向西沙巡防區部隊借。他們吃喝拉撒成問題,精神生活更談不上。不知不覺中,祖志元、張衛東帶領著工人們在島上已經工作了整整4 個月。
1973 年11 月27 日,鐘 文彥帶領第二批人員,乘南海艦隊的登陸艦離開湛江前往永興島,與祖志元帶領的工人們“換班”。這時,天空下著小雨,艦隊首長為了保證登陸艦的安全,派了4 艘炮艦護航。當鐘文彥一覺醒來時,發現朝陽照耀在茫茫的大海上,五顏六色的小飛魚在艦艇前后飛躍,煞是好看。4 艘炮艇邊護送邊演習,不斷變換隊形。鐘文彥的心情大好。他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鐘文彥為隊長張衛東帶來了一封寶貴的信。張衛東拿到信,迫不及待地打開。啊!是兒子的照片!兒子已經4 個月了,煞是可愛,他把照片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心中暗自愧疚,自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
鐘文彥對張衛東說:“辛苦你了!你可以隨這艘登陸艦回家抱兒子了。”沒有人想到張衛東做了這樣的回答:“不,我想親眼看到五星紅旗在井架上飄揚!”說著,他把孩子的照片放在貼身的口袋中,又回井場干活了。
永興島周圍是無邊無際的大海,頭頂驕陽似火,島上就像一個大火爐。隊員們一干活汗如雨下,大家就光著膀子,穿著短褲子干,幾天下來,隊員們個個肩膀被太陽曬得脫去了幾層皮,黑紅黑紅的。永興島井場打地基時,隊員們發現這里全是珊瑚沙,挖多少旁邊就補上多少。
恰恰這樣的情況需要深挖——要避免安裝井架時下沉的風險。隊員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了一個比井架底座大,深達兩米多的大坑,充填了水泥混凝土,終于把“西永1 井”的井場基礎搞好了。
為了把井架盡快豎立起來,爭取早日開鉆,隊長張衛東帶領隊員們既當鉗工又當井架工,在高高的井架上爬上爬下,把一節一節角鋼組裝上,又把一個一個螺絲擰緊,把寫著“艱苦奮斗、勇敢拼搏”8 個金光閃閃的大紅字牌,掛在井架上。他們還掛上了“工業學大慶”的條幅。42 米高的井架,終于豎立在永興島的南端。
1973 年12 月16 日,“西永1 并”開鉆儀式舉行。8 時整,全體隊員穿上工服集合,在祖國南部的藍色國土上,排成兩行整齊的隊列,面向首都北京立正。張衛東好像天安門前升國旗的旗手,昂首挺胸,雄赳赳,氣昂昂,邁著有力的步伐走到鉆塔腳下。他將鮮艷的五星紅旗迎著朝陽冉冉升起,全體隊員仰望著徐徐升起的旗幟,行注目禮,高唱國歌。歌聲雄壯、嘹亮,響徹西沙群島。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永興島上空迎風飄揚!
1973 年12 月16 日8 時15 分,“西沙1 井”正式開鉆。望著一米一米的下鉆,許多工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沒有想到,鉆進的開端并不順利。下到356 米時,一個8 米多深的溶洞裂縫出現了,從大陸運來的寶貴泥漿有進無出,全部漏到地層之下。這種情況在之前很少遇到。鐘文彥只好下令暫停鉆進,拍電報到南海石油勘探籌備處求援。
在后方指導的宋家勝觀測了地質情況后,對前線說:“這里的島嶼下以珊瑚礁為主,地質情況與你們之前接觸的有很大不同。我們只能給你們送去一些黏土,你們試著堵堵漏。如果不行,我們再想辦法。”
黏土運送來了,堵漏卻沒有成功。鐘文彥一籌莫展,在海邊苦惱地走來走去,隨手拾起一塊碎石往大海中投擲過去。沒想到,碎石居然在海面打了幾個“水漂”。鐘文彥靈光乍現:速度!速度的力量可以讓石頭在水上漂,如果我們快速強行鉆進,會不會就能忽略掉那個裂縫造成的影響呢?
這種方法果然奏效了!鉆機恢復了正常鉆進!誰承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鉆機鉆達1200 米井深時,井口周圍兩米多寬的松散珊瑚沙突然塌陷,井口附近的混凝土也隨著下塌,已經下到井里的400 多米表層套管也開始下沉……這口井危在旦夕!
鐘文彥果斷地命令工人們:“起鉆!提套管!固定井架底座!”此時,聞訊而來的駐島海軍戰士們趕到了。他們與工人們一起,在幾個小時內挖開原有的混凝土井架基座,填入重新配制的混凝土,迅速固定井口,排除險情。這一系列動作做完,鐘文彥看了看表,才發現自己和工人、官兵們20 多個小時沒睡覺沒吃飯了。
1973 年12 月中旬,臺風再次襲來了。40 多米高的井架在颶風中發出瘆人的慘叫,重達3 噸多的游車大鉤在空中甩來甩去。夜里,暴雨打得人站不住腳,直不起腰。鐘文彥跑到司鉆房,替下了正在值班的張衛東,自己操縱著剎把。為了保住井架,鐘文彥必須進行“提滑車”作業。而這項作業只有司鉆一人是無法完成的。剛剛被替下的張衛東說:“我來做井架工,跟您配合!”不等鐘文彥回復,他就徑直爬上了20多米高的二層井架平臺。鐘文彥每一個動作前,都要抬頭跟張衛東確認。就在這抬頭的一剎那,暴雨就會劈頭蓋臉地砸下來,砸得鐘文彥的眼睛鉆心疼痛。張衛東站在高處,一次又一次被狂風吹倒。他緊緊握住風中顫動的鋼架,一次又一次地爬起來……終于,井架在風雨中轉危為安了。
經過了150 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1974 年4月5 日,“西永1井”終于在1384.6 米完鉆。鉆井過程中,隊員們撈巖屑、取巖芯,還進行了電測等,揭示了島下有厚達1247.6 米的第三系生物礁地層,為南海石油勘探提供了第一手地質資料。
維護權益 堅定不移
點 評
舍身忘我,奮不顧身。崇尚偉大,鋼鐵意志。必勝決心,壯懷激烈。中國的海上油氣安全,已經與領土主權完整,傳統管轄海域海洋權益的保障,以及整個國家的安全、穩定和發展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中國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立場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