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嘉
摘 要:技校學生普遍存在怠學現象,這嚴重影響到了學生自身的發展及學校的教學管理。本文以《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為例,著重從生源,教材、教學媒介三方面分析了當下技校學生電工電子課的怠學成因,同時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目的在于促進《電工電子技術》的課程改革,為課程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方向。
關鍵詞:技校學生 電工電子 怠學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udents' Slacking Learning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Courses in Technical Schools
Ke Linjia
Abstract:The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slacking learning among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school's teaching management. Taking the course teaching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urrent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slacking learning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courses from three aspects, source of student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dia.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Key words: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lack learning
《電工電子技術》是當下技工院校電類專業中的核心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電工電子理論素養與基本應用實踐能力,是學生日后從事汽車維修,機電一體化、軌道交通等相關領域工作的重要理論基礎。然而技工院校生源復雜,學生數理基礎普遍較差,抽象知識接受能力不強,加之《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理論推導繁雜,公式邏輯推理性強,學生大多感覺到力不從心,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極懈怠的情緒,教師也只注重理論講授忽視教學方法更新,從而形成了學生厭學不學,教師不重視的現狀。為了突破這種困境,我們有必要對學生電工電子課程怠學的成因及其應對策略進行探析。
1 學生怠學成因
1.1 生源復雜,學生基礎薄弱
“技校”即技工院校,其生源層次有初中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一方面,技工院校目前招錄的學生來自許多地域,不僅有初、高中畢業生之分,高中畢業生源的內部差異性也很強。近幾年高考制度在不斷地更迭變革,各省份高考制度不相一致,這造成了進入技工院校的生源層次、種類十分復雜。另一方面,技校學大多是初高中教育的后進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方法不科學,自主性不強。現實中,出于師資與教學資源等各方面考慮,部分技工院校在進行招錄時沒有對高中的生源情況進行具體調查分析,將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高考制度不同理論基礎的學生編排到同一專業同一班級。在實際學校教育中,大多以班級授課,教師短時間內難以有針對性地教學。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在課堂上聽得云里霧里,長此以往失去了對電工電子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產生了對電工電子課程的厭惡怠學情緒。
1.2 教材數理邏輯性強,難度高
技工院校高中畢業三年制班電類專業教材大多選用《電工電子技術》這本教材。《電工電子技術》是國家“十二五”高等職業教育電類基礎課規劃教材,其理論較為抽象,數理邏輯性強,難度遠大于中職院校所選用的《電工電子基礎》。中職《電工電子基礎》編版配圖較多,公式推導大多采用經驗法推導,較容易理解。而《電工電子技術》則側重公式的數理邏輯思維,大多公式由高等數學微分,積分推導而來,其難度、深度對于基礎較為落后且沒有接觸過高等數學知識的高中畢業生有不小的挑戰性。學生在晦澀的電工電子理論面前望而卻步,體會不到學習本門課程的樂趣,產生了對課程的消極懈怠情緒。
1.3 教學媒介傳統單一
教學媒介即教學媒體,其可直接融入教學實踐活動,起著傳輸知識信息的作用。傳統課堂的教學媒介有教科書,黑板、演示文稿、視頻等。一直以來,學校大部分教材配套了演示文稿資源,教師在長年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在這些資源的基礎上修改打磨,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且適應理論考試的教學資源。但也正是這樣,教師為了減少備課時間與精力,實際教學中《電工電子技術》的教學媒介大多數以演示文稿加教師板書為主。這樣長期應用固定的媒介,學生容易感覺到乏味無趣,感受不到電工電子的實踐性與實用性。長此以往,學生會認為《電工電子技術》課就是不實用,枯燥無趣,意義不大的無用課程。
2 對策探析
2.1 因材施教,激發學習自信心
2.1.1 生源檔案梳理
我國著名的檔案學家吳寶康教授曾說過:“檔案必須利用,通過利用來充分發揮其作用,實現檔案的自身價值。”[1]為解決因生源層次復雜帶來的怠學問題,學校應該深入細分得挖掘學生入學檔案的價值,招生部門應把好第一關,珍惜學生入學檔案數據,做好學生基礎信息的統計分析工作,特別是學生生源及高考類別篩查甄別,及時記錄備注,形成系統完整的學情分析報表。教師可從學情分析報表上直觀地了解到學生入學前的基礎情況,奠定了后續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良好基礎。
2.1.2 基礎摸底考試
教師可根據檔案分析報表科學地設置入學摸底考試考查學生電工電子先導理論的掌握情況,根據考試情況再判斷出學生知識上的長短板。一方面,考試后教師可對癥下藥,根據摸底情況科學地安排班級電子電工學習互助小組,在互幫互助中使基礎落后的學生趕上進度,并借此契機開始建立起學科的學習氛圍及融洽的同學友誼。另一方面,基礎摸底對教師的教學側重點及學科教學策略制定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基礎情況,確定合適層次的教學目標,制定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科學方法。
2.1.3 理論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自信
在《電工電子技術》的教學中,教師要將電子電工的實用性及實踐性貫穿在整個教學當中,使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電工電子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的地位,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電工電子技術,在了解電工電子實際應用的基礎上逐漸消除畏難情緒;在理論聯系生活中感受到學習這門課程的樂趣,樹立學習自信心。通過引申講解感觀知識能順利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帶動學生聽課的興致,使學生輕松地理解教材上枯燥的理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2 多管齊下,打好教學媒介組合拳
2.2.1 仿真軟件
電類專業中,有許多資源豐富的仿真軟件。但在實際應用中,大多用在高校學生的畢業設計當中,技工院校的課堂鮮有引入仿真教學。受教學資源限制,電子電工教學并不能每節課都在實驗室中進行,這時仿真軟件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適當地運用電路仿真軟件演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學生直觀地感受電路實驗現象,梳理分析復雜的電路關系。通過仿真軟件的體驗式學習,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電子電工的魅力,逐步擺脫消極怠學的情緒。
2.2.2 慕課
目前大部分進入技校的學生已經是“千禧一代”。學生的平均上網時間為5小時。互聯網已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必要途徑之一,這也為教學引入慕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于電子電工知識點連續性強,由淺入深,如果關鍵的課程沒聽懂,后續的學習進展會十分困難。眾所周知,慕課以連通主義理論和網絡學習的開放教育為基礎,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大便捷。MOOC在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施教環境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了求知欲望,培養了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2.2.3 微課
微課是信息技術手段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產物,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技校電工電子課程應重視微課的應用。微課能夠營造自主學習環境,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電工電子技術》實際教學中,教師課前可將每節課重要知識點制作成課例片段,提前上傳教學平臺并提出學習要求,課上讓學生組織討論,然后教師補充點撥。通過微課這種教學媒介不僅可以改變學生以往被動地學習地位,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形成了正確的學習觀
2.3 校本教材動態化
2.3.1 教材調整
根據服務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和脫貧攻堅實際需求,2020年全國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主題是“愛勞動、上技校、長技能、好就業[2]”因此學校在進行教材改革研發過程中,要以學生專業發展為導向,就業發展為中心。根據用人單位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調整教材內容。例如對于非電類專業的學生,在講解二極管三極管時,微觀的半導體知識就可以進行適當的刪減,而對于電類專業,需要考取電工職業資格證的學生,則應給他們補充重要的實操理論。學校應綜合考量學生的基礎情況,校本專業特色等因素,改革統編教材,編版適合本校不同專業學生發展的差異化校本教材。
2.3.2 教材動態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3],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長期以來出版社配套的電子教學資源較為簡單粗糙,適用終端不一,這給師生造成了不下的困擾。因此學校在組織調整統編教材的基礎上,可以收集并編寫《電子電工技術》各章節多難度層次的教學資源。最終形成每小節對應的教學動態資源包。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專業要求、就業發展等因素針對性地自由搭配合適難度的電子教材及對應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2.3.3 校本教材共享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加之近年來世界技能大賽的推動,技校教育重新被社會認識。各省市各類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等職業教育院校蓬勃發展,其開設的專業種類繁多,涵蓋交通運輸,經濟貿易,機電技術等類目,不少兄弟技工院校開設了相似的專業,其學校硬件設施類似,專業課程、培養架構設置大同小異,學生的就業發展方向一致,這為兄弟院校的交流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電子電工技術》章節繁多,涵蓋電路理論,數模電電路、電氣控制等知識。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優勢教學項目。兄弟技工院校之間應增強聯系,緊密合作,匯聚各校優秀教師之力,集合各自優勢資源共同合作開發臨近專業的校本教學資源并開放共享,在不斷的合作創新中加強各校的情誼,同時也為技校學生及學校的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許典利.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質量觀念[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3):176-封3. DOI:10.3969/j.issn.1672-5409.2009.03.084.
[2]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做好2020年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Z],2020.
[3]申繼偉,張晨,曾志鵬.加強立體化教材建設提升應用型教育效果[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3):74-76. DOI:10.3969/j.issn.1672-1438.2016.1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