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碩 范玲瑜
由于商業平臺數據權利主體的多元性和數據權利的復雜性,數據的確權一直是立法難點。通過對視為匯編作品或者商業秘密、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一般條款的三種法律保護路徑的分析,結合司法實踐中保護不足的現狀,本文認為商業平臺數據權應作為一種新型權利。從商業平臺原始和衍生數據權、用戶個人數據權三個角度分別論述了數據權屬劃分和權利義務內容,并提出了具體法律保護措施。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已成為重要的資源?;ヂ摼W企業對于平臺數據的競爭愈發激烈。當一個商業平臺擁有的數據越多那么其在市場的競爭當中就越能取得競爭力。由此而產生了很多法律訴訟,例如華為與騰訊的數據權屬問題、新浪與脈脈的訴爭、大眾點評與百度案等,焦點都是商業平臺數據權屬的問題。《民法典》中仍沿用《民法總則》中對數據的引致性規定,多是根據對公民個人信息的規定來推定,數據權屬問題懸而未決?!秱€人信息保護法》也沒有專門規定。商業數據平臺數據權屬的不明首當其沖的就是商業交流風險提高,容易形成數據糾紛,擾亂數據市場秩序的平穩運行。因此,商業平臺數據權屬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由于我國尚未確立明確的立法來保護商業平臺的數據問題。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多是將著作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商業平臺數據權爭議問題的保護路徑。具體三種路徑分別是,視為匯編作品或者商業秘密、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一般條款規制。雖然這三種路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數據保護的問題,但是由于對于數據的權屬沒有明確的規定,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競爭當中,存在著保護門檻過高、保護規范不一、法律適用不確定等諸多問題。
匯編作品保護路徑的困境
商業平臺的數據主要是對原生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在這一點上同著作權法當中的匯編作品相似。但是卻不具備著作權法當中所規定的獨創性。只有具有獨創性的商業平臺數據才能夠得到著作權的保護,但是商業平臺的數據講究的就是全面、綜合和真實,因為這些特性的考慮留給商業平臺獨創性的空間是非常狹小的。
商業秘密保護路徑的困境
由于著作權中的匯編作品的保護路徑將很大一部分的商業平臺隔離出去,所以大家又紛紛選用商業秘密的保護路徑。商業秘密雖然相比匯編作品的保護上面更加的靈活和范圍更加廣闊。但是商業秘密要求我們同時滿足價值性、秘密性和采取保密措施,這三個構成要件缺一不可。平臺的數據中很多是來源于用戶自發的發布在網絡當中或者是已經公開的信息,由此可見并不具有秘密性。其次由于所獲取的數據的龐大,企業如果想要采取保密措施就需要花費巨額的人力和財力,使得一些平臺的成本大大增加或者是無力負擔。也同樣難以成為有力的保護路徑。
基于我國反不正當競爭中一般條款適用的困境
由于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一般條款在適用時有很強的抽象性,所以法官在司法裁量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解釋的空泛,給予了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使之適用不當。另一方面,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當中規定雙方的市場主體需要是競爭關系,但是在我們的實踐當中商業平臺的數據之爭并不僅僅發生的競爭主體之間,那如果不是競爭主體的話,其一方的數據是不是就可以被另一方隨便使用?這樣會造成一方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對所侵害的權益種類不明確
司法實踐中,對于數據利益分配的相關案件當中所受到侵害的形式多為侵害商業秘密。在微信訴多閃案當中,都提及商業平臺中的數據是屬于商業平臺的商業秘密。然而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商業秘密應該具有秘密性、價值性和保密性的基本特征。但是商業平臺中的數據并不完全符合商業秘密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微信所收集并加工的很多數據并不具有秘密性,其中有一個相當一部分為用戶所提供的或者已經在微信上公開的素材。所以如果將此認為是商業秘密是牽強的。
不正當競爭的標準不明確
在韓華訴五八同城的案件當中,五八同城獲取了韓華網中的租房信息,并且將租房信息中房間圖片的水印惡意抹掉,然后放在自己的五八同城網站中來吸引用戶的點擊和瀏覽以此來獲得流量。法院認為五八同城對于租房信息沒有創新,純粹的照搬來讓自己獲取經濟價值,屬于不正當的競爭行為。但是在微博訴脈脈的案件當中,脈脈只是抓取了微博的職業信息和教育信息,并在數據上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創新,卻仍然與韓華訴五八同城案中一樣,被認定為是不正當競爭。這樣兩種程度完全不同的案件卻有著同樣的判決結果。
商業平臺數據由個人數據和非個人數據所構成,非個人數據包括商業平臺自身所搜集整理的原始數據和衍生數據,下文將遵循這一思路展開討論。
將數據權作為一種新型權利
我們可以將數據權看作為一種新型的權利,是一種權利人(國家、市場主體、個人)依法對特定數據的自主決定、控制、處理、收益和利益損害受償的權利。數據權是一種與傳統民法中物權、知識產權等權利存在不同的新型權利,其具有財產權、人格權和國家主權屬性。商業平臺數據具有非物質性、可復制和可共享等屬性。
基于商業平臺的數據權屬劃分及其權利義務
1.對于原始數據權的歸屬及權利義務。對于商業平臺經營者所收集的數據,可以借鑒歐盟及日本的管理經驗,將其作為“數據控制者權益”來進行調整。數據控制者和數據所有者并不一樣。將商業平臺經營者視作為數據控制者,那么應當賦予其一定的控制者權益。商業平臺經營者對于所獲取的數據的占有屬于有權占有,因此數據平臺有權阻止其他競爭者或非競爭者對自己平臺數據的非法抓取行為,除非獲得商業平臺經營者的授權同意,否則其他平臺、個人等不得獲取或者使用該數據。數據平臺有權排除他人非法占有、合理范圍內的使用,并不可以隨意地處分和出賣數據以獲得經濟利益。數據控制者對于所收集的數據應當具有安全保障義務。
2.對于衍生數據權的歸屬及權利義務。對于衍生數據權屬問題的管理來說,商業平臺經營者可以對其進行利用和儲存,享有一定的權益,但是這種權益并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情況下,商業平臺經營者需要將數據開放出來供國家或者他人合理使用。同時要防止壟斷現象的產生。比如可以規定在某些條件下,其他商業平臺經營者無需取得數據持有人的同意,只需支付一些報酬就可以適用這一數據,這樣可以防止商業平臺的數據被企業寡頭所壟斷,促進數據可以在經濟市場上流通。
對于用戶個人數據的權屬問題劃分
對于用戶個人數據而言,單純的數據收集行為并不足以正當化商業平臺經營者的數據權利。因為很顯然用戶個人數據并非企業的私有財產,其上還進一步體現為自然人的人格利益和財產權益。因此,自然人對其數據享有數據權,自然人對其個人數據具有處分的權利。當其他商業平臺經營者等主體想要收集、處理自然人的個人數據時,應當事先得到自然人的同意,并且以通俗易懂、明確具體的書面方式完整清晰準確的進行明示,征得自然人的同意。同時,自然人也有權隨時依法撤回同意。因此只有在數據主體同意的前提下,企業對個人數據分析、處理才是合法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自然人對其個人數據的自我決定,是在大數據時代必須堅持的法律治理邏輯。
我們在規定商業平臺數據權屬的問題時,要著眼于整個大的經濟環境,多方考慮問題,將國內與國外相結合。從商業平臺的角度來考慮,近些年數字經濟發展迅速,數據產業更是蓬勃發展,各大交易平臺或機構接踵成立,但是相對應的數據產業法律規制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最關鍵的是有關數據權屬的學說研究和實踐有所欠缺,這不僅成為數據資源有效供給的羈絆成分,也束縛了數據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加快對商業平臺數據的確權是解決數據管理問題的重中之重。持續關注對數據問題的探索、合理配置數據資源成為數據權屬配置的癥結。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0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大學生畢業設計科研類實培計劃“民法典與數字經濟規制”(項目編號:198)的研究成果。]
(北京物資學院)
參考文獻:
[1]龍衛球.數據新型財產權構建及其體系研究[J].政法論壇,2017(4):63-77.
[2]程嘯.區塊鏈技術視野下的數據權屬問題[J].現代法學,2020(2):121-132.
[3]丁曉東.數據到底屬于誰?——從網絡爬蟲看平臺數據權屬與數據保護[N].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9(5).
[4]王燃.論網絡開放平臺數據利益分配規則[J].電子知識產權,2020(8):45-55.
[5]張玉潔.國家所有:數據資源權屬的中國方案與制度展開[N].政治與法律,2020(8).
[6]祝艷艷.大數據時代企業數據保護的困境及路徑建構[J].征信,2020, 263(12):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