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晨
在如今全球經濟形勢低迷,對外貿易發展受阻的背景下,山東省作為農業大省,開辟農產品出口新路徑,積極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本文從山東省農產品跨境交易現狀著手,分析了山東省農產品電商企業面臨的信用體系不健全、跨境人才稀缺、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低、物流設施不完善等困境,并提出未來的發展對策,以推動山東省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
跨境電商農產品交易規模
山東省農業歷史悠久,有“中國菜籃子”之稱,農產品產量全國領先。龐大的產量讓山東省擁有龐大的農產品交易規模。2020年,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金額高達1257.4億元,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23.9%,連續22年位居全國第一位。在此基礎上,山東省政府不斷豐富銷售方式,大力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開拓海外市場,2020年全省跨境電商交易額達53億美元,增長30%。
物流冷鏈系統
山東省非常重視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擁有農產品貯運保鮮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重點項目和研究課題,雖然與國際前沿技術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在區域范圍內有比較大的優勢。在物流方面,因為山東省多數農產品跨境電商企業以中小型為主,沒有自己的物流體系,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建造海外倉的費用,所以大多數企業選擇借助第三方物流平臺進行運輸,物流方面支付成本較高,許多企業一方面需要提升自己的價格優勢,一方面又要支付高昂的運輸成本,經常在初期乃至中期虧本運營。
農產品知名度低缺乏競爭力
山東省有悠久的農產品種植歷史,農產品產量和銷售量都很大。但目前在國際上沒有知名度很高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仍缺乏競爭力。另外,我國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不健全,我國農產品較國際標準來說,化肥使用過多,農藥殘留多,在國際市場上很容易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制裁。以有機農產品為例,國際標準有機產品的抽樣檢測項一般在240-360項左右,我國和國際標準相差近200項。檢測標準的不同導致我國一些農產品達不到國際標準,給出口造成障礙。并且,許多農產品跨境電商企業在農業生產方面并不專業,是其他公司改裝而來,在農產品挑選、進貨方面不夠專業,所選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再加上保鮮冷藏方式不合理,對山東省農產品跨境電商的長效發展制造障礙。
跨境電商基礎薄弱人才稀缺
首先,山東省內沒有性能優良、輻射能力強的本土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跨境企業更多地依靠已經成型的第三方平臺如阿里巴巴、亞馬遜等。而且山東省傳統外貿企業的“觸電”意識和多渠道銷售經營能力較弱,從事跨境電子商務的農產品企業數量少、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截止到2021年,入駐阿里巴巴國際站的山東省企業有1.2萬家,入駐亞馬遜的企業僅1000多家,其中從事農業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規模小、市場小也導致了人才供給的不足、運營能力不足。作為較新興的行業,各高校電子商務專業開設較晚,許多高校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式還在摸索期,再加上與企業的合作不夠深入,無法有效輸出社會需要的人才。許多企業因為沒有專業人才的指導,在進軍國外市場時常常面臨市場定位不準確、營銷策略不成熟等問題,在配送、倉儲調度、監管等方面也是捉襟見肘。
物流系統設施不健全
物流是跨境電商的命脈所在,合格的跨境電商應該配有完善穩定的物流體系,因此如何在保障物流配送及時、安全穩定的同時控制成本成為企業面臨的難題。目前,山東省跨境電商在物流方面的阻礙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中小型跨境電商企業因為沒有自己的物流系統,基本會選擇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不過,我國物流行業物流自動化水平較低,存在貨物配送時間計算不夠準確、丟件率較高等問題,有些企業配套設施不齊全,在海外市場對接也沒有充足的經驗,不能很好滿足農產品這種特殊商品的運輸需要。其次,山東省各地在供應鏈金融政策、物流通關政策等方面沒有統一,降低了物流企業的融資效率與配送效率,物流產業集約化發展受到阻礙。
信用體系不健全
山東省遇到的信用風險問題主要跟國內環境有關。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始于21世紀初,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發展水平明顯滯后,在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應用方面都有明顯不足。如今,信息風險已成為阻礙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體現在隱私泄露、制假販假、網絡詐騙、侵犯知識產權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點:首先,各電子商務平臺的信息系統缺乏信用數據共享,失信懲罰機制不完善,給予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每個電子商務平臺的評價懲罰機制不同,標準不統一,難以形成有效約束力。一些售假廠商、詐騙團伙利用規則和系統“漏洞”,頻繁輾轉于數家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詐騙也難被察覺,甚至有些店鋪在被一家平臺拉黑下架后,改名換姓就可以登上另一家平臺繼續售假,讓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失,這些都是平臺之間信息不對稱,行業懲罰機制不完善的結果。其次,因為跨境交易的雙方來自不同國家,法律和行業標準不同,在信用標準和信用標示的規定上存在差異,甚至對顏色、符號的認知也有所不同,給交易的效率和便捷度大打折扣。
提高農產品質量及知名度
產品質量是跨境電商交易的基本條件。國家應盡快完善國內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努力將檢測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確保國內農產品的有效產出和出口,避免受到個別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制裁。省政府也應大力宣傳綠色農業的重要性,鼓勵、引導農民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產品的施用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除了注重提高農產品質量,政府和相關企業還應大力宣傳推廣本地特色農產品,提高品牌意識,打造特色農副產品,提升產品知名度。注重內容宣傳,可通過電商直播、網紅營銷等手段不斷推動本地特色產品走向世界,擴大產品知名度。
大力培養跨境電商人才
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培養電子商務人才,高校應細化人才培養方案,和知名電商企業合作,將理論結合實際,避免教學與實際脫節。除了提供實習機會,還可以組織教師與企業高層深入交流,了解企業實際運營中遇到的困境和人才缺口,更系統完善的設計教學課程,填補行業人才空缺。政府應帶頭推動建立電子商務跨境人才孵化中心和相關培訓機構,做好企業和高校、培訓機構的橋梁,幫助相關人才更好就業。另外,山東省年輕高級人才流失率居全國之首,因此政府還應通過提供住房補貼、完善戶籍制度等手段吸引電商人才流入和避免人才流失,打造人才歸屬感和榮譽感,建立更為開放的政策,才能激發人才“虹吸效應”。

推動倉儲物流業發展
山東省跨境電商企業以中小型企業居多,他們一般會選擇第三方外包完成跨境物流運輸,或者是自行建造或租賃海外倉庫。但前者這種外包模式商品物流信息無法控制,給售后制造了很大的壓力,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后者的物流模式通常需要耗費企業大批財力,中小型企業和創業初期的企業通常負擔不起高額的成本。因此,許多學者建議由政府牽頭,建造公共海外倉,在解決物流運送鏈過長問題的同時增強產品配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有效擴大企業出口。
完善跨境電商信用制度體系
針對信用體系問題,政府應加大本地跨境電商平臺建設的扶植力度,鼓勵企業設立追根溯源查詢服務,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有保障的購物體驗,讓消費者信賴、信任。平臺還應完善商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機制,可以運用數據算法,結合用戶購買后評價對商鋪產品質量進行分數計算排名,給予敦促、提醒、警示作用。對于分數較低、經營較差的商家責令整改,對于不接受整頓的商家可以采取暫停其營業或者下架店鋪等處罰。同時與貿易往來國家(地區)建立信用合作關系,分享相關進出口數據、消費者信用數據。鼓勵山東省內企業參與國際信用評級,對接國際標準,有利于當地消費者增加認同感。
山東省跨境電商出口企業面臨的困境主要分為外部環境和自身不足兩大方面,政府、學校和企業應合力攻破。政府應不斷完善跨境電商平臺和社會信用體系,扶持快遞物流業和電商企業協調發展,疏通融資通道,提供良好營商環境。企業也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努力提升產品質量,開拓海外市場。學校加大與知名跨境電商企業合作,了解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人才,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填補企業的人才空缺。
(山東科技大學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林子青.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下的供應鏈生態模式及評價[J].商業經濟研究,2020(02):152-155.
[2]黃江美,李德正,鐘明容.跨境電商背景下廣西農產品出口貿易問題與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1(07).
[3]馮雪彬,于淼,張建英. “一帶一路 ”背景下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一體化對接聯動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 2021(20).
[4]李晶,韓振國.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的現狀、模式與展望[J].農業經濟,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