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揚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服務于“三農”,將農村經濟與電子商務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解決農產品流通受地域限制、與外界信息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本文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至今在平臺、體系、物流等方面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解決的建議,希望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有所幫助。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農村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必經之路,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隨著《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下發,在經濟發展和農村建設的方面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深入研究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舉措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意義深遠。
落后觀念制約
電子商務起源于城市扎根于城市,在經濟發展更加快速的城市中,電子商務的運營發展理念與措施呈現與時俱進、更新快的特點。這也得益于城市中人民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更愿意挑戰、開發新事物。這也體現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農民往往因思想觀念落后而導致新知識難以普及,新技術難以推廣,新思維難以傳播。這就使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受到了諸多限制。
體系建立不完善
農村電子商務沒有相對穩定的交易對象,無論在交易中作為賣方還是買方,他們的標準化程度都遠遠不夠,交易方式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各行其是。體系仍然建立在淺層次上,沒有深入地完善和具體的規范,就也難以制定標準,對交易的流程進行制約。任何新興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需要建立完備的體系制度用以約束,由于體制不完善,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平臺資源稀缺的問題。平臺資源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許多農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利,再加上多種制約因素的影響,農村的電子商務發展缺少了平臺的支持,許多電商活動沒有開展條件,與城市電商相比始終難以擴大規模。
城鄉差異明顯
作為新興產業,電子商務率先在城市中興起,農村的電子商務起步晚,發展速度緩慢,雖然現在已經漸漸實現轉型,向城市發展水平靠攏。由于地區自身發展特色、政策支持等因素,我國南方的農村電商發展是優于北方的,這樣一來,不僅農村與城市的電商發展差距逐漸加大,南北方的農村電商發展距離也被逐漸拉寬。部分地區已經建立起了“淘寶縣”等優質電商示范成果,但其他發展較差的地區對電商發展沒有足夠的敏感度,難以把握時機,對優秀案例深入學習借鑒,甚至完全不了解,故步自封,致使發展水平止步不前。
硬件基礎匱乏
電子商務發展尤其依賴物流條件,物流業的發展狀況倍受電商行業的關注。若生產到銷售之間經歷太多環節,就會造成損耗、增加成本,所以如何控制好物流也就成了保障質量的一大舉措。目前我國電商常用的物流體系主要分為幾大類,一是中國郵政,其優點是覆蓋面廣,國內任何一個鄉鎮、村落都能到達,但存在物流信息實時監控難,運送時間長的問題。另一類則是順豐、“四通一達”,以及其他物流快遞公司,這些公司雖然在各地設置分部,但周轉頻繁,覆蓋面又不夠全面,順豐的高運費也使許多電商企業望而卻步。除物流問題外,農村的設施設備方面也多有不足,網絡、電腦以及大型生產設備等在農村推廣難,若將大量資金投入這一部分又往往面臨預期收益無法得到保障的問題,農村電商企業對此長期處于觀望狀態,流失了一些發展先機。
加強宣傳轉變農民觀念
電子商務觀念仍然是經濟發展中的新興觀念,通過加強宣傳,入戶示范等手段,將電子商務觀念推廣開來,更有助于帶動農民們接受這些新知識新技術,從思想上接受電子商務在農村發展。通過農民自身思維的轉變才能進一步實現生產與經營新模式的探究,才能更好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加強農村電商平臺建設
農村電子商務面向的平臺相對而言較為廣泛,類型也較為多樣化,利用好現有的平臺資源,開發新的平臺,能夠進一步促成農村各類資源的交易,加強與城市、外界的溝通與協作。在平臺建設過程中,要著眼于銷售平臺的可靠性,再來考慮后續的物流服務、售后服務等問題。平臺的服務質量也需要有切實的保障,幫助農民在銷售中取得良好的口碑。在選擇平臺時也可以與周邊地區或其他發展優越的區域建立資源共享平臺,降低物流成本,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
以山西省的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為例,該省于2014年建立了一個名為“樂村淘”的農村電商平臺,在線下也同步建立了許多門店,將普通的小賣部升級成了電商服務站,大大推動了山西省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此外,也可以促進開設相關專業的職業學校加入進來,實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幫助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實現校企融合,讓學生在實習與創業的同時將科學專業的知識帶入到農村電商的發展中來。
政府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1.政府推行優惠政策
政府對農村電商的扶持是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優惠政策的推出能夠增加農民對電商的重視度,也能切實地讓人民享受到發展的便利,同時還能促進城市人才回到農村,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人才基礎。
2.政府加強人才培養
政府方面還需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幫助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有職業學校、文化技術學校等高校的專業人才提供知識技術支持。同時也要對鄉鎮管理人員、農村電商從業者加強培訓,做好社區教育,建立起農村電商知識人才網絡,引導農民學習先進的電商知識和互聯網技術,發揮“互聯網+”在農村電商發展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三農”。
建立特色電商示范區
政府要將農村電商建設列入當地的工作計劃中,建立起當地的優勢農業區和優秀電商成果示范區,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村電商品牌,形成地區電商發展合力。例如,西藏地區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牦牛肉、牦牛乳制品、羊絨織物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早在2017年,這些農副產品就創造了13.72億元的零售額。
加強電子商務物流體系建設
農村電子商務的物流體系建設要有明顯的層級,落實到縣、鄉鎮、村,抓好每一條物流運輸的“毛細血管”。縣級物流中心的倉儲、配送功能要做好,將信息集散作用最大化;對鄉鎮而言,則要做好樞紐工作,將鄉鎮分撥中心建立在物流流通量大的地區,達到提高物流效率的目的;村級物流主要是配送網點的建設,選址要兼顧交通設施建設度和人口密集度,其次是建設時可以利用好小賣部、郵政網點等現有資源,加強網點的信息服務能力。
盡管農村電商建立時間短,但在不少地區也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現有發展勢頭分析,農村電商發展趨勢主要有三個。
市場規模擴大化
農村電子商務對市場的貢獻更多地體現在了 “賣”的方面,農副產品、手工制品、人力加工制品等等,顯著例子如浙江嘉興的針織衫、河南許昌的假發、四川自貢的冷吃兔…在這些地區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產業。而在“買”的方面,據《中國電子商務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農村網民數量超過2億,是全部網民的四分之一。農民們的消費力日益增長,網購的便利使農藥、種子、化肥、甚至一些小型農用器械更加易得,也有著更高的性價比。市場規模就在“賣”與“買”不斷交替的過程中得到了擴大,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還會實現更快速地擴張。
商品流動雙向化
通常在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中,農村多是將商品銷售至城市,這在交易中是一種單向的商品輸送,而隨著農民消費呈指數增長,城市的商品也有一部分進入了農村,使得商品的流動呈現出雙向化的趨勢。不同分工、不同特色的地區與行業之間產生了聯系。而隨著農村倉儲條件逐步改善、物流途徑更加便利,基礎設施逐漸向更高水平靠近,商品的雙向流動也將不斷加強。
電商功能民生化
得益于政府長久以來的推動與助力,農村電子商務的功能逐漸由較為原始的經濟發展目的轉變到了民生服務目的。農村電子商務不僅是發展農村經濟,為農民創收和地區扶貧的一項政策,更是完善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舉措,在實現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同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距離也在縮短。一方面生產生活商品面向農村地區打開了市場,另一方面農產品和鄉鎮旅游資源也有了更高的價值與收益,農村電商發展的未來趨勢必將離不開民生化。
綜上所述,農村電子商務現在已然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全新推動力,政府方面、企業方面、高校方面的多方介入都要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持續的幫助。電子商務作為農村的新發展道路,需要各行各業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建立完善的農村電商發展體系,加快農村電子商務向城市發展成果靠攏的腳步,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濰坊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黃淑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村教育,2020.02: 24-24.
[2]徐伍達.西藏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5): 90-92.
[3]沈斌莉,應珊婷,劉彥林,等.農村電子商務標準體系研究[J].標準科學, 2020.0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