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慧
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市于2014年就已被創建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不僅增強了經濟發展活力,還極大地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帶動就業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徐州市電子商務產業結構日趨完整,徐州軟件園、跨境電商產業園等的建立為電商企業的入駐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成了徐州發展知識經濟、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窗口和平臺。電子商務的急劇發展使得電子商務人才嚴重短缺,而另一方面,由于電子商務知識更新速度快,各院校教材的選取在時間上往往存在滯后性,更有大量院校不存在實踐基地,因此,很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標準的高層次電子商務人才,如何培養高質量電商人才是當前高職教育亟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工學交替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職業為導向,將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工學交替充分體現了學校與企業共同育人的宗旨,在理論教學環節過程中穿插實踐教學,使得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踐過程是最容易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通過實踐教學還可以促進理論教學內容的更新,培養既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專業技能的學生。
雖然企業是經濟組織,其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而職業院校是為社會培養并輸送人才,目的不同使得院校與企業之間在人才培養認知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會成為實施工學交替環節的阻礙。但是企業擁有的真實工作場景,學校擁有大量企業所需的專業型人才又構成了雙方實施合作的可能性,企業甚至可以向學校投入資金幫助學校培養有關專業的學生用于自己的發展,真正體現了教為所學、學以致用的思想。雖然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存在目標差異性,但資源的互補仍舊是促進雙方進行合作的動力基礎,降低雙方之間的差異性將更有助于人才的培養,是有利于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的重要舉措。
本文以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主體進行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學校投入不足 缺乏內在動力
徐州工業職業學院雖然依托于大學科技園電子商務專業服務平臺的建設,引進了多家社會電商企業,但比起蘇南、廣州、杭州等城市,徐州地區的電商企業數量相對較少。目前工學交替企業主要來自學校科技園所引進的企業和附近城市宿遷的京東客戶服務中心。學校與部分企業的合作深度還不夠,不能夠很好的實現工學交替環節的目標。而校內針對電子商務專業構建的實驗實踐基地不足、設施不夠完善,學生對電子商務的操作及運行流程主要是通過模擬教學軟件,這類軟件與電商企業的實際操作系統還存在較大差別,限制了本校電商專業學生在學校開展實踐活動的可能性。在師資力量上,多數電商專任教師出身于管理類專業,在知識結構和實踐經驗方面距離電商專業師資的素質要求還有待提高。
學生難以適應 不能端正態度
企業會根據學生的內、外條件將學生分配到不同的部門崗位,不同的崗位工作類別、條件以及福利待遇都有差別,即使在同一小組,績效也會有所不同,部分同學進而產生失落感,甚至做出過激行為。有些學生對待工作中的挫折會有抗拒心理,如在線客服崗位,面對龐大的客戶群體,服務不到位就可能會激化客戶情緒,但實際上有些責任并不在于學生,如產品質量、物流等問題,而客戶會將所有的情緒都轉接給在線客服,尤其面對一些比較難纏的客戶,剛入職的學生必將有些力不從心。對此,有的同學會覺得委屈甚至是煽動其他同學的情緒,傳遞一些負面情緒或是中途離崗。對于學生比較集中的單位容易出現抱團現象,就曾發生過同一企業的同學同時提出離職的現象,甚至提出離職的理由都是眼睛近視700度以上,故不能再從事此類工作,這類現象如果沒能夠及時應對將會對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造成影響。
企業認知片面 管理不夠規范
在工作安排上,有些學生所在工作崗位的技術含量不高,工作時間較長且工作量大,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流程后很難再學到新的知識。其次企業的追求目標與學校有所不同,所以在學生教育成長方面的理念會與學校有所差別,電商專業學生的工學交替時間又趕上行業內最為火爆的雙十一,業務的繁忙最終會轉化為學生們工作時間的延長與工作量的加大。雖然在工學交替前,學校與企業均已簽訂了協議,明確了雙方各自在工學交替期間的責任和義務,但部分企業還會因自身的運營規律無法完全遵循協議,存在變相加班、薪酬計算不合理等現象。另外,企業缺乏專門與學校、學生溝通的對接部門,學生進入企業以后被分散到不同部門,這為統一管理增加了難度。
為了緩解在工學交替環節出現的矛盾,有效提升工學交替效果,實現高職電商人才培養目標,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建立校內實訓基地 精心選擇優質企業
學院需要引進一批積極性高、基礎條件好的電商企業入校,與企業聯合建立電商實訓教學基地。由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制定實踐教學標準,帶領學生開展電商運營等方面的真實項目,培養學生電商運營、網絡營銷崗位等方面的技能,使得學生在學校就能夠完成工學交替環節。對于工學交替期間進入企業的學生,學校應與企業建立相應的權益保障體系,為學生爭取合法的權益,如安全、勞動條件、生活條件、勞動報酬等,以免學生的正當權益得不到保護。在工學交替環節,學校應該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而不是將學生交給企業后就放任自流,需要隨時隨地給予學生方向性的指導,這種指導不僅包括工作學習上的指導,還包括學生到達新環境后在生活上的指導;同時還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可以多發現學生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
及時關注學生動態 做好心理建設工作
工學交替期間,學生具有學生和員工雙重身份,做好學生的角色適應教育工作尤為重要。學生可能依舊會用學生的身份要求自己,對于企業的新環境難以適應,陌生環境會讓學生感到迷茫和無助,這就需要學校選派得力的指導教師入駐企業,駐企老師的加入不僅可以及時關注學生的動態,對其進行溝通疏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覺到有學校的保駕護航,可以更快地幫助他們進行角色的轉變。
學生自身也要積極調整心態,擺正好自己的位置,能夠從員工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和要求自己。工學交替期間,學生在企業所承擔的工作可能是簡單而又重復的,有的學生反映學不到東西,換個角度來看,這些簡單而又重復的事情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比如熟悉行業的運行規則、鍛煉自己的交流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自己的毅力。當然,學生擺正心態認真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的過程,既是接受誠信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習維權的過程。面對工學交替環節出現的問題,學生應該擺脫在學校期間傳統被動的思維方式,積極主動地向學校或企業反映情況,切忌采取敷衍散漫、聚眾鬧事等方式。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增強企業責任意識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需要通過法律、經濟和行政的綜合手段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進行激勵和約束。學生到企業學習,企業需要安排專門的人員進行指導,這會增加的企業的培訓成本,有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甚至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比如沒有服務好客戶,客戶就會對之差評并且會對企業的印象分大打折扣。但一味地讓企業承擔責任并不現實,政府需要通過經濟手段,對相關企業給予政策扶持,比如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等,同時也要加強對企業經營者與管理者的教育,讓他們理解理解與學校共同培育人才的意義,樹立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
企業追求的經濟效益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附加值,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標依舊是促進學生技能成才,其他任何的階段性或間接性成果都不能取代或凌駕于這一根本目標之上。企業應該積極主動承擔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一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落實到具體層面,企業尤其是基層管理者需要耐心對待學生,配合學校制定合理的教學任務,督促學生完成任務,同時,企業還需要設立相關部門,直接負責對接工學交替的工作,讓管理變得更加規范化。
綜上,工學交替環節對當前高職院校電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有重要意義,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如果實施得當將會實現學校、學生、企業三贏的局面。從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學交替環節發現,在現有的狀態下依舊存在一些能夠改進的方面,只有通過三方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構建一個有利于電商專業學生成長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更多的電子商務人才。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郝中超,宋潔.基于“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的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實踐研究[J].營銷界,2020(30):68-70.
[2]彭四平.校企合作:企業的社會責任[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 31(01):10-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