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曉曦
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職業教育人才,滿足社會經濟向前發展所需的能量動力,各行業領域都出現很大空缺,在這種條件下,需要對以產教融合為背景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展開深入研究和探討。從合理角度出發,重點研究職業教育生源供應不足、社會認同感不高、培養目標不明確以及校企不對等的情況,從中尋找合適的職業教育方法,增強校企合作的默契度與協調性,針對校企合作建立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不斷增強和擴充新的培養模式,形成專門的校企合作知識框架,為學校和企業共同發展尋找合適的路徑,打破職業教育面臨的局限和瓶頸。深化產教融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關系,為學校和企業建立良好的交流平臺,消除校企不對等以及溝通障礙等難題,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職業技術人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升。
近幾年,我國經濟開始步入高速增長的階段水平,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上升,各行業領域對職業人才的需求開始擴大,市場出現很大空缺,職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當中占據的比例和地位越來越重。在高等教育體系當中,職業教育接近二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探索培養新型職業人才的發展路徑和渠道,成為職業教育開展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職業教育生源供應不充足
近幾年,高等教育的普及覆蓋率越來越高,受教育群體數量出現緩和下降趨勢,在這種情形下,職業教育生源保障和供應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具體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覆蓋,本科學歷人群成為常態化發展,在學歷選擇時,家長與學生對職業教育的選擇相對比較靠后,職業教育生源大多來自高等教育的最底層。其次,隨著受教育群體適齡人數的下降,高等教育受教人數逐年遞減,職業教育所占比例嚴重失衡,經過高等教育的篩選和過濾,留給職業教育的生源人數少之又少。
職業教育社會認同感不高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保障和推動下,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領域都出現更高需求和挑戰,社會群體對高等教育本科學歷的認同感和信賴度比較高,很多人認為高學歷意味著高薪資、高回報,工作環境與生活水平都會得到明顯改善,對于一線生產生活方式出現抵觸和排斥心理。
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不明確
自20世紀以來,我國教育事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高等教育的蓬勃興盛造成職業教育出現障礙和瓶頸,隨著職業教育不斷向高等本科教育升級轉變,傳統職業教育格局逐漸發生遷移,許多職業教育院校開始著手向本科院校過渡,高等本科教育掀起更大熱潮和趨勢,職業教育根基遭到動搖和松散,受師資力量、設施配套和學校整體水平限制,少數職業類院校符合升級標準和要求,因此成功升級轉變的職業院校屈指可數,很多職業院校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充當陪跑人員,最終造成無法晉級和躋身本科高校行列,甚至失去自身能力與特色,失去與同類職業院校競爭的機會和能力。隨幾年,我國工業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工業生產需要大量專業性技術人才進行保障,職業教育應當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和趨勢,致力于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建設性人才。因此,職業教育目標要清晰明確,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提升創造更多便利條件。
職業教育校企不對等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企業輸送更多優秀人才,方便企業發展建設以及經營管理活動,在這種條件下,學生、企業與學校之間產生互相關聯的溝通合作關系。三者之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職業院校肩負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特殊技能的任務,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最終服務于企業回報給社會,在這個完整的合作流程當中,企業能夠幫助學校發展提升,通過實時反饋人才需求和動向為學校明確教育培養目標。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眾多困難和挑戰,針對這種情況職業院校開展長期鉆研與探索,力求尋找合適的解決途徑及辦法,打破職業教育面臨的障礙和瓶頸。有關調查顯示,很多職業院校存在故步自封的現象,對自身認識不夠準確科學,外界評價遠遠低于內部呼聲,社會及企業對職業教育認同感不夠高,對職業院校教育改革抱有質疑的態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職業院校、學生群體以及企業三者之間存在很大關聯。在這種條件下,職業教育目標的明確與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都需要發揮學校企業聯動配合作用,形成學校、企業、學生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現狀實情,企業做好引導帶頭作用,把自身發展需求與學校培養目標聯合起來,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完成校企合作的相關要求,從源頭上根除職業教育存在的困難和瓶頸。校企合作應當從合作目標定位、培養模式確立、專業知識構建以及校企聯合機制的建立等幾個方面有序開展。
明確校企合作目標定位
校企合作成果的檢驗與對比,需要從建立清晰明確的發展目標開始,學校和企業要對合作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從企業角度出發,企業參與職業人才培養過程是對社會的反饋與回報,同時也是對職業人才的重視和需求,能夠更加精準高效的選擇適合企業生存發展的建設性人才。企業在職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承擔輔助配合作用,充分利用職業院校的優勢資源,有針對性的培養自身所需的專業人才,既能提高企業人才隊伍整體水平,又能幫助高職院校明確培養目標和發展定位,真正實現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偉大目標。從學校角度出發,學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期目標,以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為切入點,增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聯系以及協調配合。與此同時,由于企業對技術型人才存在很大需求和空缺,學校對人才的培養和輸送能夠改變社會認知與看法,進一步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和肯定態勢。
完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當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比較單調,其教學作用和效果不是很明顯。基于此,高職院校應當加強探索和研究,從理論層面到實踐領域實現全面統籌和覆蓋,加強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建立多渠道合作培養方式,不斷完善校企合作有關教育模式。
第一步,加深學生對企業的認識與了解。學生在接受職業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實踐操作的相關要求和規范,具體可通過參觀企業生產制造環境,了解企業生產制造流程,最終加深學生對企業的認識和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當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對企業生產制造全過程進行深刻體會,建立完整清晰的企業印象。
第二步,學生到企業參與實踐環節。該步驟主要利用職業院校學生假期時光或者空閑時間,通過企業提供相應的實習崗位加深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近距離接觸企業生產過程。與參觀調研相比,該環節對學生考驗和幫助都更大,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第三步,進一步參與企業生產制造過程。該環節主要通過訂單合作或者聯合培養的方式,讓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生產制造過程。幫助學生系統客觀的認識企業生產制造流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并對學校培養方法做出嚴格檢驗。
構建校企合作專業知識
科技水平的發展提升,使得企業生產制造工藝也出現很大轉變,從19世紀到現在工業發展經歷三十年的變化,出現很大升級與轉變。職業教育對工業生產的認識和了解應當與時俱進,充分適應現代化工業發展要求,盡可能避免由于認識理解不到位或者緩慢造成的教育資源落后現象,縮小現代科技與教育資源的水平差距,避免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脫軌或聯系不緊密等情況發生,因此,職業院校要加強校企合作專業知識構建重組,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首先,科學設置產教融合類課程。充分了解企業發展需求和動態方向,科學設置產教融合課程。課程設置要符合生產需要,課程內容應當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和工業生產動向。其次,積極探索校企共同發展模式。以產教融合為前提,聘請企業專業人才進行課程講解,充分貼合企業實際需求開展各項實踐操作,實現學習與實踐雙重發展的教育培訓目標。
綜上所述,我國職業教育正處在發展決策階段,未來教育形勢和發展走向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具有直接影響,同時對學生未來就業發展以及企業人才招聘起到決定性作用,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進一步提升。基于此,職業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尤為重要,職業教育在不斷探索和研究過程中發現,深化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關系,能夠改變傳統學校企業不對等情況,同時起到加強學校與企業溝通聯系以及協調配合的作用,為社會培養更多優質型技術人才,推動職業院校教育事業發展和企業經濟利益提升,給社會創造更多有利價值。
(國家開放大學)
參考文獻:
[1]彭銀年,孟巧紅.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的思考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6(14):46-49.
[2]王劍,宋建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15(3):37-39.
[3]張啟慧,王偉.產教融合背景下物流技能大賽中校企合作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