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瓊英 熊一兵
陶即陶器,古時又稱瓦器,通過手工或機械加工將普通黏土制作成一定形狀,經過800-1100攝氏度溫度焙燒而成之器物。因為對坯料要求不高,故其燒造范圍較廣。瓷通過手工或機械加工進行配料、成型、施釉、干燥等工藝,然后入窯以1200攝氏度以上高溫焙燒而成之器物。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是基于化學變化的創造性活動并能將物質加以改變。社會不斷發展和科技日益進步,陶瓷制作工序越來越精細,技藝要求越來越高超,在千年瓷都景德鎮表現得更為明顯。
陶瓷發展之重要意義。在人類社會的演變發展過程中,陶瓷文化以其獨特之魅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閃耀著光芒,與經濟生產、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社會發展與民族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陶瓷傳播不僅對中國陶瓷生產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對世界陶瓷生產發展也有重大貢獻,對世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有重要影響。
突發事件之主要影響。由于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我國根據社會發展實際情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有效促進,呈現出持續積極的社會經濟發展態勢。同時,受到了世界范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影響,包括經濟發展、安全形勢、文化交流等,景德鎮陶瓷發展面臨市場需求考驗,這給景德鎮陶瓷發展和國際傳播帶來了困境,也迫切需要根據實際做出更好抉擇。
陶瓷侵權之時有發生。在陶瓷創作過程中,包括陶瓷作品設計、形象,以及外在包裝等,在新的創意創新出現后,市場上會存在仿冒創作、復制生產等現象,給陶瓷作品的權利人帶來困擾,也給陶瓷市場帶來不利影響。
中國國力之日益昌盛。中國陶瓷的對外傳播最早發生在什么時候?目前能被考古證實的是晚唐。我們可以將中國陶瓷對外傳播狀況分兩部分,即作為外交禮品和作為商品貿易的陶瓷。
景德鎮陶瓷之成熟精進。陶瓷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產結果和聰明才智結晶,是中國對世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貢獻,對世界飲食方式、生活習俗、祭祀崇拜、文化信仰、藝術風格等產生了重要影響。瓷器在經歷了發明、使用后,逐漸受到青睞并逐步普及,這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也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經過廣大手工業者的勤勞鉆研創作,尤其在康雍乾三個歷史時期,當時社會經濟高度繁榮,中國瓷器生產創作,達到了技藝高峰,并處于瓷器黃金時期。
“一帶一路”之發展戰略。陶瓷作為一種傳播載體,并在陶瓷文化的影響下,陶瓷受到世界各國更多人的喜歡與贊賞。有位學者曾經說過:八方涌來工匠、學成制器天下;中華向名瓷國、瓷都行業高峰;當時西方還用china指稱瓷器,其陶瓷文化可以作為引領世界的強勢語言。“一帶一路”是國家發展戰略,陶瓷文化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將更好的走向世界,展示著精美絕倫的陶瓷作品和歷史悠長的陶瓷文化,講述著美麗動人的陶瓷故事。
“陶瓷發展”與“文化傳播”相融合
經過社會不斷發展與文化升華,景德鎮陶瓷制作在元代以后精細分工、有序協作,制作工序更多、技藝分工更密切,據不完全統計,一件陶瓷坯土要成為精美作品,從泥到坯,從成型、繪畫、施釉到燒制,至少需72道程序。瓷器的發明并在廣大范圍內的使用,標志中國已進入了“瓷器時代”,比歐洲國家早1600多年。正是這樣,促使其陶瓷工匠技藝越來越嫻熟,所制器物美不勝收,精妙絕倫,成就了“天下瓷都”,景德鎮也因此在全世界陶瓷領域享有重要地位。中國陶瓷曾經是國家之間往來贈予的最好禮物,是可以讓某些人或某些國家不惜生命代價爭奪的貨物,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不僅是一塊盤子、一個杯子,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凝聚與結晶。當然,中國工匠也從國外的異域文化中吸收了精華,并結合陶瓷發展特點與實際,創作出特色鮮明且不拘泥于傳統的陶瓷作品。
景德鎮陶瓷在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上有重要作用。從陶瓷傳播的SWOT四方面(優勢、劣勢、機遇及威脅)進行分析,在努力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紀錄片制作和傳播經驗的基礎上,借助傳統技術和現有新媒體途徑,以“快、準、新、趣”的紀錄片方式,講好中國陶瓷故事、表現中國陶瓷作品,分享中國陶瓷藝術,向大眾展示喜聞樂見、歷久彌新的陶瓷文化,在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為世界文化繁榮作出貢獻。這為景德鎮的繼續發展并加強景德鎮陶瓷文化國際傳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和更為有效的建設環境。

“文化”與“IP”相融合
瓷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絲綢之路”、海上“瓷器之路”不斷運到世界各地并且美名冠天下;精美絕倫的陶瓷一直在訴說著古老又現代的故事;文化是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過程中的靈魂,是社會前進的重要符號。中國陶瓷是一種特色文化話語符號,在社會范圍內可以使陶瓷文化保持、積累和傳播,還具有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更新并日益厚重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價值。中國的傳統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景德鎮陶瓷是中華文化的活動載體和文明使者;在景德鎮陶瓷上“金木水火土”等傳統元素都有所體現,包括了土之敦實、火之干烈、水之靈性,一定程度上很好地闡釋了中國睿智,景德鎮作為千年古鎮、世界瓷都,承接著國家級陶瓷文化創新試驗區建設,展示著這座城市的厚度、高度與寬度。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稱,中文為知識產權,人們對智力成果創造和管理活動標記等依法享有之權,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等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IP(知識產權)也可稱為關于知識的財產性權利,包含有無形性、地域性等多項特征。其中,2021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23條規定了“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并列舉了八項具體的專有權利。
陶瓷文化與IP(知識產權)相融合,既可促進陶瓷文化的有效交流,亦可穩步推進陶瓷知識產權保護。在創新活動中,開展知識產權不僅能界定產權,還可進行激勵,讓權利人享受到因陶瓷發展、文化傳播帶來的知識產權的受益,并可促進陶瓷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的更好發展。
“知識產權”與“技藝傳承”相融合
陶瓷文化圈意味著以瓷器為代表,瓷都景德鎮不斷提升和擴大其文化發展地位;并在景德鎮陶瓷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從制度建設、技術運用和過程記錄等多層面,更好地開展陶瓷知識產權保護。通過強化提升權利意識,既能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又能更好地保護自身訴權;通過設立景德鎮陶瓷設計專利專項資金,在陶瓷創意創新創作過程中,保護好陶瓷作品之設計、形象和外在包裝等,來進一步提升產品外設計創新能力,推動景德鎮相關人士可以更好地潛心從事陶瓷產品設計與陶瓷文化創意,不斷帶動推進景德鎮陶瓷產品設計創新創意創業。
景德鎮陶瓷既有學院式的教學,也存在師傅帶學徒的形式,陶瓷創作的技藝傳承,需要更好的保護陶瓷匠人的高超技藝,并為這些精湛技藝的傳承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專業講座、學術交流、實踐指導,并注重對陶瓷作品知識產權保護,在陶瓷作品創作前、創作中、創作后保留好相關材料,在陶瓷作品構思、設計、描述、生產、銷售、體驗和使用等環節,為切實維護陶瓷作品權利人的正當權益布局謀篇。從陶瓷作品的知識產權管理,到陶瓷作品的知識產權運用,包括合同管理、價值評估、運營實施等,并有效分析陶瓷作品知識產權法律風險,從訴訟、非訴等角度加強知識產權危機管理。
總之,國家的“一帶一路”既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新的起點,也為中國陶瓷藝術營造了很好的氛圍,對世界藝術發展繁榮帶來了好機遇。通過外傳與內塑,為景德鎮陶瓷創新創意奠定堅實的基礎,來更好地推進景德鎮陶瓷發展,推進陶瓷知識產權的國內和國際保護。
[本文系基金資助:教育部高教司2020年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項目批準號:202002007016)和景德鎮市社科規劃項目《國家試驗區視域下景德鎮陶瓷知識產權保護“三術三創三體”路徑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景德鎮陶瓷大學)
參考文獻:
[1]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2017年5月第9次印刷.
[2]陳寧,陶瓷概論[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
[3]吳漢東.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N].長江日報,2020-12-25(005).
[4]易繼明.跨境電商知識產權風險的應對——以中國電商在美被訴為例[J].知識產權,2021(01):36-53.
[5]張慧琳,李海東,姜元昊.景德鎮陶瓷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調研[J].中國陶瓷工業,2020(01).
[6]張櫻子.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的研究[J].陶瓷,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