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 腦病科,廣東 廣州 510000 )
腦出血患者發病后神經系統損傷較大,吞咽困難是此類患者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同時,吞咽困難也是導致腦出血患者預后惡化的獨立危險因素[1-3]。吞咽困難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等問題,增加營養不良發生率,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嚴重者可導致死亡[4,5]。在腦出血患者的術后恢復期,要科學、全面地評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早診斷吞咽困難,并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減少并發癥的不良影響[6]。在對腦出血患者術后并發癥篩查和評估的基礎上,采用風險評估護理模式對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難、幫助患者術后恢復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以腦出血后出現吞咽困難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評價風險評估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方法的實施效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共納入96 例研究對象,均為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到我院就診的、腦出血后發生吞咽困難的患者。對所有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采用了常規護理模式的患者(對照組)和風險評估護理干預的患者(實驗組)均為48 例。實驗組患者的平均(58.3±12.6)歲,男性27例,女性21 例;對照組患者的平均(63.6±14.2)歲,其中男性23 例,女性25 例。本研究患者全部經手術治療的腦出血患者,并在術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對對照組以及實驗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比較,兩組患者常規資料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患者為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常規口腔護理、并發癥護理、感染護理等。
1.2.2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措施的基礎上,進行風險評估護理干預。評價項目包括吞咽功能評估、口腔清潔度評價與痰黏度評估、再出血評估等。具體情況如下:
1.2.2.1 吞咽功能的評估[7,8]
對清醒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評估,確定是否可以進食或進食種類,指導患者或家屬進行洼田飲水試驗,并根據結果確定吞咽功能障礙的程度。吞咽超過5 秒鐘的可疑或異常的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應從食物的種類、飲食工具和飲食速度等方面調節進食方式。如果發生嗆咳,立即停止進食,以免窒息。
1.2.2.2 口腔清潔度與痰液粘度評估
腦出血患者因意識障礙或病情嚴重而行氣管插管,往往不能口腔進食,易引起口腔感染或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因此,需要評估患者的口腔清潔度或pH 值。口腔清潔度正常為10 分,輕度缺陷10-15 分,中度缺陷16-20 分,重度缺陷為大于20 分。分數越高,口腔清潔度越差,需要的口腔護理頻率越高。同時結合pH 值,采用適當的口腔護理液,保持口腔清潔。評估患者在咳痰時的痰粘度。對于痰液嚴重粘稠者,持續濕化以稀釋痰液,以保證痰液能被吸除,促進感染的改善。鼓勵患者自行咳痰,定期霧化吸入治療氣管炎癥,稀釋局部痰液,消除呼吸道炎癥。
1.2.2.3 再出血的評估[9]
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及時消除影響再出血的危險因素,應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具體如下:(1)保持患者糞便暢通。定期按摩腹部,促進排便,提高排便意識。(2)治療過程中,避免感冒、呼吸道感染、鼻飼時回流或吸入導致放入吸入性肺炎、咳嗽等。(3)保持氣道通暢,觀察機械通氣各項參數,及時吸出氣管插管分泌物。(4)避免情緒激動,減少診療的刺激。
1.3.1 觀察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患者的吞咽能力,使用Gugging 吞咽功能評估法進行評分,分數范圍0-20 分;20 分代表患者無吞咽障礙,15~19 分代表輕度吞咽障礙,10~14 分代表中度吞咽障礙,0~9 分代表患者重度吞咽障礙。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經相應措施護理前后,吞咽功能評分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3.2 觀察指標
觀察和分析兩種護理干預前后,患者吞咽的功能評分變化。觀察和分析兩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后,營養不良、肺部感染、再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觀察和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后口腔清潔度及痰液粘度變化。
借助SPSS 20.0 軟件處理和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率的差異性比較使用χ2檢驗。兩獨立樣本的t 檢驗比較均數的差異。P<0.05 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6 例研究對象中,護理干預前,實驗組患者吞咽功能評分(8.42±1.27 分)與對照組患者(8.13±1.43)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評分(17.38±1.9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13.52±1.52 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實驗組和對照組而言,干預之后,護理后吞咽功能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具體數據見表1。
如表2 所示,48 例實驗組患者中,出現營養不良4 例,吸入性肺炎2 例,再出血2 例,窒息死亡0 例,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16.7%;48 例對照組患者中,出現營養不良11 例,吸入性肺炎9 例,再出血7 例,窒息死亡1 例,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58.3%。統計分析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的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和再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中,口腔清潔度為輕、中、重度缺陷的分別為29、11 和8 例,實驗組口腔清潔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中,痰液粘度為輕、中、重度粘稠的分別為25、12 和11 例,實驗組患者的痰液粘稠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3。
表1 護理前后吞咽功能評分( ±s)

表1 護理前后吞咽功能評分( ±s)
分組 例數 護理前吞咽功能評分 護理后吞咽功能評分 t P實驗組 48 8.42±1.27 17.38±1.92 3.02 0.003對照組 48 8.13±1.43 13.52±1.52 2.61 0.008 t 0.73 2.32 P 0.461 0.022

表2 護理干預后并發癥情況(例(%))

表3 患者護理干預后口腔清潔度和痰液粘度情況(例(%))
吞咽困難是腦出血患者術后常見的后遺癥,使患者無法進食,容易引起營養不良、肺炎等,影響患者的健康,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并進一步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10-13]。醫護人員應及時準確評估術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并根據吞咽困難的癥狀進行護理,有助于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對吞咽障礙患者進行早期篩查,對吞咽障礙進行預防和監測,采用護理方法預防感染,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亦有重要作用[14,15]。
本研究以腦出血手術后存在有吞咽障礙的患者為切入點,探討了風險評估護理措施干預的效果。結果顯示,患者經風險評估護理干預后,其吞咽功能改善情況比對照組更優,兩組之間存在差異性,能夠證實基于風險評估的護理干預取得的效果。更進一步,我們觀察到風險評估護理干預組患者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和再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且口腔清潔度和痰液粘稠均優于對照組。該結果與以往研究的結論相互驗證[8,11]。風險評估的護理干預對改善吞咽困難患者的癥狀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腦出血術后吞咽困難的患者進行風險評估護理干預,發現該護理模式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對患者預后有積極影響,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