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霞
(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疼痛、體重減輕為其主要臨床表現。胃癌可損害消化系統功能,腫瘤遠處轉移還可影響肝腎功能及呼吸功能,引發惡病質,危及其生命[1]。手術治療配合化療為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由于發病部位特殊,加之化療對身體的影響,化療后極易出現營養不良癥狀,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系統護理可改善胃癌患者化療后的營養狀態,提高胃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分析系統護理對胃癌晚期患者化療后營養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臨夏州人民醫院2019年8月—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胃癌晚期患者,根據電腦隨機盲選法分為系統組和常規組,每組各25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56.95±3.62)歲。病程0.6~3年,平均病程(1.64±0.37)年。臨床分期:Ⅲa期12例,Ⅲb期24例,IV期14例。發病部位:胃竇19例,胃體13例,胃底18例。兩組患者經X線鋇餐檢查、活組織檢查,符合胃癌晚期的臨床診斷標準[3]。預計生存期在6個月以上,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過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臨床病例不完整者、其他系統嚴重功能障礙或有明顯出血者、精神異常或言語、認知功能障礙者、中途死亡或退出研究者。兩組患者的自然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實施常規疾病及化療知識宣教、開展常規心理疏導、指導其正確用藥,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常規疼痛護理等。
系統組實施系統性護理,內容包括:(1)疾病宣教。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聯合視頻、圖文等方式,告知患者胃癌的致病機制、治療手段、化療治療的作用、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對癥處理手段等,提升患者對胃癌及化療知識的認知。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消除患者的顧慮,配合化療。(2)心理疏導。胃癌晚期患者的身心均受到較大折磨,加之長期治療加大了家庭經濟負擔,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悲觀、厭世、抑郁等負面情緒,治療依從性較差。應由有豐富臨床護理經驗的護士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紓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叮囑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多給予患者以愛心,為其提供精神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鼓勵患者親友來院探望,消除其孤獨感。(3)飲食指導。受化療副作用的影響,患者易出現厭食、食欲不振等情況,無法滿足機體正常的營養需求。應結合患者的營養狀態、病情、口味,為其制定個性化食譜,以清淡飲食為主,多食用蔬菜、水果、豆類、牛奶等食物,糾正患者的錯誤飲食習慣。進食溫度以35℃~45℃為宜,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排尿、排便。(4)減輕化療的副作用。對化療期間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的患者,遵醫囑給予止吐類藥物,并根據患者的癥狀調整藥物的用量。對化療期間出現失眠的患者,通過為其播放輕音樂,給予助眠藥物等方式幫助其睡眠。化療可引起脫發,護理人員不應私下討論患者的隱私,并為脫發患者準備假發、帽子等,減輕其心理負擔。
(1)營養狀況。化療前、化療結束后抽取3 mL空腹靜脈血,取上清液,測定血清總蛋白(TP)、血紅蛋白(Hb)、轉鐵蛋白(TRF)、白蛋白(Alb)水平。(2)生活質量。使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評價量表(QLQ-52)評價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包括心理、軀體、社會、精神 4個領域,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

常規組化療后的TP、Hb、TRF、Alb與化療前相比,均顯著下降(P<0.05)。系統組化療后的TP、Hb、TRF、Alb與化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系統組化療后的TP、Hb、TRF、Alb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化療前后的營養狀況對比
兩組干預后的QLQ-52評分與干預前相比均有顯著改善(P<0.05),系統組干預后的QLQ-52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QLQ-52評分對比 分
對胃癌晚期患者的護理以提高生命終末期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期為目的[4]。本研究結果顯示,系統組化療后的TP、Hb、TRF、Alb均顯著高于常規組,系統組干預后的QLQ-52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提示對胃癌晚期患者化療前后實施系統性護理可穩定患者的機體營養水平,提升患者生命終末期的生活質量。系統性護理在胃癌晚期患者的生命終末期,通過實施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對疾病及化療的認知,使其建立正確的死亡觀,提升其治療配合度。實施心理疏導,提高治療積極性。實施飲食指導,滿足機體營養需求,改善其營養狀態。減輕化療副作用,提高營養吸收利用率。失眠護理可保障患者的充足睡眠,改善其精神狀態。脫發護理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