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地處典型的錐形喀斯特地貌區,地形變化大,跨越地貌單元多,橋隧比高;公路沿線經過貴州龍遺跡、馬嶺河國家地質公園、萬峰林風景名勝區等國家級保護區,生態環境敏感,保護要求高;沿線城鎮化水平高,互通密集,拆遷量大、協調難度高……面對考驗,建設之初,興義環高就以創建“貴州交通強國品質工程建設試點”為目標,統籌策劃項目全過程。
統籌策劃是項目實施的“中樞神經”,沒有統籌策劃就沒有管理方向和目標,興義環高項目公司總經理親自掛帥擔任組長組成策劃團隊,將管理、設計、施工和運營作為一個整體統籌策劃,通過調研興義環高項目特點,分析新政策、新要求、新標準等,統一各項工作的管理目標、階段計劃和職責分工,明確“做什么、如何做、何時做、誰來做”責任體系。從開工至交工驗收,興義環高管理體系緊緊圍繞項目前期統籌策劃,實現有條不紊運轉。
“永臨”結合,提前修筑運營中心。總結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打造的交通運輸部“綠色公路主題性項目”——盤興高速公路的建設經驗,將管理中心、收費站站房、養護中心合并建設;為減少運營期管理人數,將常規分別設置的隧道監控室和收費站監控室合二為一。在此基礎上,興義環高項目公司采用永久與臨時使用相結合的形式,提前修筑運營中心,并在項目建設期,將運營中心作為項目辦公用地,以達到節約用地與項目管理成本的雙重效果。
合理布局,努力實現資源節約最大化。在設計過程中,興義環高項目公司結合7個土建工區項目特點和施工組織設計,同步考慮路面、綠化、房建等后期施工單位的需求,多次組織召開設計、施工協調會,實現與設計無縫對接,結合設計聯系實際,調配全線土石方、料場、拌和站、預制場、施工便道等臨建設施,努力實現資源節約最大化。通過各參建單位全力配合,主要的優化成果有:T梁預制場由22個調整為17個;拌和站由21個調整為16個;鋼筋房由24個調整為19個;全線料場均建設在紅線范圍內;基本實現57公里“零棄方”。

興義環高以創建“貴州交通強國品質工程建設試點”為目標,統籌策劃項目全過程。
統籌策劃征拆方案,為一線施工創造良好環境。在初步設計階段,興義環高項目公司就采用公開招標,引入電力設計咨詢單位到工地進行三線遷改現場調研,確保費用在可控范圍內;土地征用采用GPS測量,嚴格執行征拆標準控制“邊角地”丈量;企業拆遷時,加強與地方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溝通,摸準企業性質和手續完善情況,必要時采取司法鑒定;項目進場立即完成影像資料存檔,做好證據保全工作;項目公司制訂清單銷號制,每周將各合同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清單,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進行逐一排查解決,及時抓好動態管理。經過前期統籌,在興義環高全面開工時,征拆工作已完成85%。
合理制訂倒排工期,精心組織施工進度。興義環高路線起伏大、橋隧比高、斷點多,為保證進度目標,項目公司以峰林大橋總工期倒排計劃為主控,以提前合理選擇路面料場和場站位置為主源,以路面施工為主線、單幅貫通為主導,統籌分項工程的施工計劃,實現資源整合利用和施工計劃實施有條不紊。
選線是設計工作的核心。設計之初,興義環高項目公司將“安全舒適、節約投資、環境友好、景觀優美”的綠色設計理念貫穿于選線工作中,準確把握技術標準,合理運用技術指標,嚴格控制建設規模,認真勘察、科學比選、精心設計,有機結合工程安全與集約節約。

將管理中心、收費站站房、養護中心合并在一起建設的興義環高項目公司。

興義環高挖用平衡調配實施方案

k11+100至k13+500段工可線位和施工圖線位比較圖及現場照片
節地選線,減少農田占用。興義環高k11+100至k16+500段原設計以路基形式通過,路線橫穿并占用基本農田約14萬平方米,將相鄰的3個村寨分割,破壞了居民耕種用地和出行通道。實地考察后,項目公司決定調整施工圖縱斷面,路線沿山腳走向以隧道方案穿過,雖然增加了投資,但避免占用基本農田12萬平方米,在守住綠水青山的同時,避免了3個村寨的分割。
生態選線,繞避核心景區。興義環高k18+200至k31+000路段走廊帶位于馬嶺河峽谷至萬峰湖風景名勝區和城市道路中間帶,為避讓馬嶺河峽谷核心景區、減少與城市道路的交叉,避免與興義市在建的“天下布衣景區項目”交叉,興義環高制定了特長隧道、長隧道、高架橋、橋梁跨越景區等5個方案,經綜合比較后選用長隧道方案,該方案雖比初步設計增加投資1.2億元,但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把生態環境破壞降到最低。
統籌選型,力爭挖用平衡。在施工圖送審階段,興義環高結合全線填挖方工程數量分段落統籌分析,統一調配和優化全線土石方。例如,k6+300至k7+948路段為灰巖地區,原設計為540米隧道+路基,欠方約20萬立方米,料場規劃在紅線外。為保護生態環境,在施工圖設計階段,項目公司把該路段調整為路基+780米橋梁,并把施工和路面料場選址放置在調整后的路基內,在實現挖用平衡的同時,減少對紅線外生態的破壞。
作為PPP項目,興義環高建設的最大優勢為統籌,最大難題就是內部管理。項目管理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人情管理、不好管理、怕管理等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直接影響工程建設品質。為此,興義環高項目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落實工程責任主體,簽訂目標責任書。與各參建單位簽訂“安全質量管理目標責任書”“進度目標責任書”“黨風廉政責任書”等,明確各參建單位的職責。
紅黃牌管理制度,嚴把安全和質量關。項目公司把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并采用黃牌警告,紅牌直接退場的方式,嚴把工程安全和質量關,截至交工驗收,已累計向監理辦、施工單位出示紅牌6張,黃牌32張。
清單銷號制度,確保管理質量。在管理過程中,項目公司采用清單銷號制度,即建立管理目標問題清單,并提出完成期限;按照目標問題清單,施工單位限期整改;根據整改期限,職能單位督導和考核目標問題;完成即銷號,未完成則按照項目公司管理辦法處罰,并再次建立目標問題清單,重復進入以上PDCA循環 [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Act(處理)]。從興義環高全線開工時,項目公司的所有管理環節,均實施該制度。

18項QC攻關清單目錄
2019年,興義環高被交通運輸部列為科技示范路工程,并開展了17項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此外,興義環高還將科技示范工程納入技術創新的體系下管理,“微創新”、QC等獨立板塊也對工程品質提升和技術創新提煉起到了拔高和點亮的作用。
以科技示范,帶動技術創新。根據興義環高的特點及工程建設的實際需要,針對復雜地質、地形、氣候環境下山區高速公路建設和運營管理技術難題,項目公司著重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技術研發,形成了一套山區高速公路建設綠色建造關鍵技術,提高了項目工程科技含量。
緊扣“微”主題,開展創新50余項。興義環高鼓勵一線職工,在施工中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施工工藝,不斷發掘新工藝、新技術、新成果,共計開展“微創新”50余項,并在貴州省質監局、貴州省公路學會聯合主辦的貴州省公路水運工程2019年度“微創新”成果評審中,榮獲一、二、三等獎;4項“微創新”成果參加了首屆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其中2項獲得銅獎。
開展QC攻關,提升工程品質。項目公司圍繞工程中的質量瑕疵和新技術應用開展了18項QC技術攻關,有效提升了工程品質。其中,興義環高代表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首次參加了貴州省質量協會組織的QC大賽,在眾多行業項目競爭的環境下(共500多個項目),取得了3個特等獎、6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和8個三等獎。
他們心中的興義環高
從前期規劃至統籌建設,從科技創新到資源保護,興義環高始終將綠色理念貫穿全壽命周期,在推動我國山區高速公路建設技術發展的同時,也為黔西南州旅游業井噴式增長提供了更為便利的交通條件。正是因為這份堅持,興義環高贏得了貴州省交通運輸行業及黔西南州各級領導和專家的盛贊。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廳長 邵勛
峰林大橋是2020年貴州省的重點工程之一。以目標為導向,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建設者們不忘初心、再接再厲,通過倒排工期搶抓進度,不斷強化措施確保質量,開足馬力攻堅奮進,做到了質量進度兩手抓、效益安全兩不忘。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 陳向東
興義環高所在的黔西南州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廣西、云南和貴州三省毗鄰的通衢要塞之地,項目建設對黔西南州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作為建設方,興義環高項目公司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目標,以一流技術、一流管理和一流質量,全力投入到項目建設中,并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將興義環高建設成了優質工程、陽光工程、廉潔工程和民心工程。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 許湘華
興義環高的參建者始終保持技術活力和創新思維,在工作實踐中,以問題為導向,從小處著眼,通過實踐檢驗和應用,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微創新”成果,實現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工程品質、保證生產安全和低碳環保的建設目標,為品質工程建設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貴州省黔西南州州委書記 劉文新

2020年5月22日,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廳長邵勛(左三)、副廳長韓建波(右一)一行到峰林大橋現場調研。

2019年1月26日,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陳向東一行到興義環高開展新春慰問活動。

2019年5月14日,黔西南州委書記劉文新(右二)在興義環高現場考察。
興義環高項目的總體規劃和設計路線科學合理,項目建設推進有序有力,值得充分肯定。其中,項目設計路線周圍有馬嶺河峽谷、萬峰林、萬峰湖等國際知名旅游風景區,設計過程中,項目在注重線形美觀的同時,充分考慮與自然環境和景觀的協調性,努力實現了高速公路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貴州省黔西南州交通運輸局局長 陳林濤
興義環高是黔西南州第一條地方高速公路項目,是黔西南州助推脫貧攻堅項目之一。它的實施將全面提升興義市南部鄉鎮現有路網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極大改善沿線群眾出行條件,推進沿線資源開發、引資開放、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發展,對落實省委省政府“大扶貧戰略行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