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華 汪浙民 程運信 廖雅杰 繆燕兵
(1.浙江交投高速公路建設管理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6;2.浙江交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2;3.北京中交華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4.重慶交大交通安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 杭州 311215)
責任編輯/曹晶磊 美術編輯/王德本
某隧道類型為單洞(A型),起訖樁號k9+485~k13+225,隧道長度為3785m,隧道凈寬10m,凈高5m,進出口洞門形式均為偏壓式。
項目所在區域屬構造侵蝕剝蝕中低山地貌,地勢總體西高東低,河谷和山脈多呈北東及北西向發育,山體高程以400m~1000m為主。項目區內海拔高程約1216m,最低點位于北西側的沖洪積平原,海拔高程約160m,相對高差約1050m。地形坡度一般為15°~40°,局部達45°以上。地表植被發育以雜木為主。
根據地貌成因、地質巖性特征、外力作用等特點可將區域地貌形態分成堆積平原區(Ⅰ)、侵蝕剝蝕中低山丘陵區(Ⅱ)兩大地貌分區和沖洪積平原(Ⅰ1)、坡洪積平原(Ⅰ2),侵蝕低山亞區(Ⅱ1)及剝蝕丘陵亞區(Ⅱ2)4個亞區。
隧道所在區域屬低山斜坡地貌,地形起伏大,地表植被發育,多為灌木、松木、杉木等,地表覆蓋層較薄,基巖露頭條件較好。
隧道起訖樁號為k9+485~k13+270,位于線路k0+000~k13+325段,該段多在侵蝕中低山區上行進,跨越的地貌單元主要為侵蝕中低山間夾沖洪積平原、坡洪積溝谷及斜地等地貌單元。其中k6+455~k13+225段山高坡陡,坡度一般在30。~50。,山脊較尖棱,溝谷深切,殘坡積層較薄,多見基巖出露,巖性以凝灰巖為主,巖石受構造影響程度較低,總體地質構造不發育,巖質堅硬,山脊風化一般較強,工程地質條件較好。
隧道圍巖為下白堊統大爽組晶屑凝灰巖、變粒巖,燕山晚期霏細斑巖。地表第四系覆蓋層薄,強風化巖出露。出洞口上覆殘坡積含黏性土角礫,厚3m~4m,下伏全風化變粒巖。總體場地工程地質條件較好,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可自然排水,圍巖質量較好,洞身為Ⅱ級~Ⅳ級,進出洞口以Ⅴ級為主。
隧址內低海拔的河谷地帶年均氣溫為17.6℃,月平均氣溫最高(7月)28.4℃,最低(1月)6.6℃,日極端最高40.7℃;而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區(草魚塘等),年平局氣溫12.8℃,月平均氣溫最高(7月)22.6℃,最低(1月)2.8℃,日極端低溫零下14℃。由于海拔、坡向差異懸殊,氣候垂直差異明顯,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5℃。
境內降水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在空間分布上,由于地形變化懸殊,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差異較大,一般隨海拔增高逐漸增多,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mm~2100mm之間;在年際分配上,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6月的梅汛期和8月~10月的臺汛期,降雨量約占全年的七成,11月至下一年3月雨水較少。
隧址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覆蓋較好,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其水文性質也較好。一是水位漲落迅速;二是徑流量季節分配不均;三是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勘察區地下水根據含水組地層巖性、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地下水的水動力性質,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
據高密度電法成果揭露,隧址區發育5條斷裂破碎帶,對隧道圍巖穩定性均有一定影響。
1.線形:隧道幾何線形與凈空按60km/h設計。隧道照明設計速度按60km/h設計。
2.隧道建筑限界:根據《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及《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規定確定二車道建筑限界基本寬度。
3.隧道設計使用年限:主體結構(襯砌、洞門):100年;可更換、修復構件(水溝、電纜溝槽、蓋板等):30年。
根據《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設計安全風險評估指南》(試行),本文主要采用專家調查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確定風險源風險等級,如圖1所示。

圖1 隧道整體風險層次分析模型
根據坍塌風險源辨識構建塌方風險指標體系,評估小組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風險指標權重。
1.建立判斷矩陣A
表1 判斷矩陣

表1 判斷矩陣

2.利用方根法計算判斷矩陣A的特征向量W

3.計算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根
λmax=6.172
4.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當n=6時,RI=1.24,則:CR=CI/RI=0.028<0.1
該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A的特征向量W為所求得的權重系數。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0.1時,符合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合理。
分別構建第三層指標地形地貌、地質、不良地質、周邊環境、設計方案、施工方案的判斷矩陣,求得第三層指標的權重系數三級指標權重系數,如表2所示。
涌水突泥風險評估采用層次分析軟件,構建層次分析法模型,如圖2所示。經過比對,確定各級指標權重系數,如表3所示。
隧道設計階段環境保護風險評估。綜合該隧道的各風險事件,結合已有的工程實例,根據專家調查結果,對該隧道發生環境保護風險事故的風險評估成果,如表4所示。
隧道設計階段整體風險評估。根據以上建立的隧道主洞整體風險層次分析模型,計算隧道設計施工風險,如表5所示。經過評估小組討論,結合層次分析法風險分級,確定該隧道整體風險等級為Ⅱ級中度風險,屬于可接受風險。
表2 坍塌風險分析時三級指標權重

表2 坍塌風險分析時三級指標權重
表3 涌水突泥風險評估時三級指標權重

表3 涌水突泥風險評估時三級指標權重

圖2 層次分析矩陣
表4 環境保護風險評估

表4 環境保護風險評估
表5 隧道主洞整體風險各級指標權重及賦值

表5 隧道主洞整體風險各級指標權重及賦值
表6 隧道主洞設計階段整體風險

表6 隧道主洞設計階段整體風險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指標體系法相結合的方法,對隧道進行施工圖階段設計風險評估并得出結論:隧道施工圖設計整體風險為Ⅱ級,中度風險,屬于可接受風險;隧道主要施工風險在于穿越斷層破碎帶期間;防止斷層破碎帶并富存基巖裂隙水的情況,加大斷層區物探范圍,確保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