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黑龍江省)自由貿易試驗區綏芬河片區管理委員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綏芬河自貿片區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緊扣“打造一個窗口、建設四個區”的發展定位,深化改革創新、擴大對外開放,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展。
一、凝聚創新共識——高度重視,明確方向,精心謀劃組織實施。綏芬河自貿片區樹立了新發展理念,即“創新驅動發展,自貿引領未來”;確立了產業定位,即著力發展木材、糧食、清潔能源等進口加工業和電子商務、商貿金融、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明確了發展方向,即努力建設商品進出口儲運加工集散中心、面向國際陸海通道的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中俄戰略合作及東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調動全市資源推進和支持片區建設,構建起市、縣聯動運行機制,實現行政區、自貿片區、國家級園區管理體制深度整合,保證了自貿試驗區工作順利運行。綏芬河片區僅占全市面積的4.34%,目前卻集聚了71%的企業,貢獻了70%的稅收和65%的貿易額,形成了全面發力和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
二、突破創新政策——對標對表,先行先試,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綏芬河自貿片區積極發揮改革“試驗田”和開放“主陣地”重要作用,努力探索“自貿+”創新模式,在落實改革試點任務和復制推廣試點經驗的同時,探索形成了40 項制度創新案例,其中4 項參評全國最佳案例、3項入選首批全省十佳創新實踐案例。推進“自貿區+陸海聯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中俄“監管互認”“過境貨物不開箱、不查驗”等通關便利化改革措施,不僅承運了中歐班列和哈綏俄亞班列,而且通過依托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實現了“借船出海”,與全國17 個沿海港口合作建立了“東出西聯、南上北下”的口岸集疏運體系,在全國實現了首次內貿貨物跨境運輸,探索形成了符合國際貿易、內貿貨物跨境運輸需要的多式聯運模式。截至目前,口岸過貨量已突破千萬噸,約占全省85%。推進“自貿區+境外園區”,將自由貿易的“單邊試驗”推向走進俄羅斯的“嵌入發展”,圍繞片區企業在俄羅斯建設的農業、木業、礦業、漁業等7個境外園區和70 個境外投資項目,形成了千萬噸級中俄跨境產業合作供應鏈,木業、糧食、水產等商品回運加工形成常態化運行。推進“自貿區+互市貿易”,深入踐行興邊富民行動,不僅在全國首次推行了邊民合作社組織形式,打破了邊民的身份、數量和經營范圍等限制,而且建設了全國首家鐵路互貿交易市場和首家中俄互貿交易結算中心;不僅率先打通了韓國、蒙古、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5 個互貿交易國家,成為目前全國互貿國家最多的自貿片區,而且率先實現了對俄羅斯亞麻籽、油菜籽、葵花籽等互貿進口與加工的“破冰”式突破。2020年全年互貿進口量實現16.8 萬噸,同比增長107%,約占全省互貿市場總量的85%。
三、搭建創新平臺——厚植優勢,整合力量,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綏芬河自貿片區堅持把自貿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圍繞自貿片區產業發展定位,按照牡丹江“大上項目、大力招商、大抓投資”的總體要求,樹立產業支撐、項目帶動的鮮明導向,著力構建“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的良性格局。2020 年8 月以來,打造產業鏈貿易加工平臺,結合木業、糧食、中藥材等自俄羅斯進口重要商品落地加工,不斷豐富與完善其產業鏈,啟動了總投資102.6 億元、占地480萬平方米中俄進出口加工產業園,主要包括互貿進口加工產業園、中藥材進口加工產業園、實木家具加工產業園,項目達產后年產值可達86 億元、稅收4億元、提供就業崗位約6000個。同時,進一步與中林、圣象、曲美、大自然等企業拓展合作,即將建設和打造年加工500萬平方米的實木地板產業基地。目前,正在結合集疏運體系建設,積極聯合省交投集團共同推進和構建中俄國際物流園。打造供應鏈市場供給平臺,結合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形成了“一港、一園、五基地、五中心”的電商產業發展思路,一港,即“中俄信息港”;一園,即全域電商產業園;五基地,即木業交易、木耳交易、能源交易、輕紡制品、俄貨商品等5個產業電商基地;五中心,即網紅直播、雙創孵化、同城配送、金融信保、跨境物流等5個電商服務中心。開通了“9610”和“1210”跨境電商服務端口。快遞包裹保持全省縣級首位。打造金融鏈跨境服務平臺。在全國首次推出俄籍自然人跨境人民幣支付、代理人辦理跨境人民幣支付、代理邊民支付外匯等金融服務。同時,在全國率先開通了第一條盧布現鈔陸路跨境調運通道,實現了盧布本幣跨境調鈔,開辟了中小微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新途徑,為探索中俄金融合作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綏芬河口岸過貨能力提升至3850萬噸。“中外中”航線實行特殊的海關政策,出境不出口,直達國內上海、寧波等17個港口
四、激發創新活力——兼容并包,廣采博收,樹立特色自貿品牌。通過“內引外聯”,積極樹立邊境百年口岸城市“自貿品牌”,努力提升自貿創新“朋友圈”和影響力。加強外事交流,深化口岸合作,推進片區聯動。舉辦了“創新驅動發展、自貿引領未來”研討會,邀請了廣東、河南等自貿片區,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畢馬威等智庫和學府總計200余人走進綏芬河片區,共話自貿未來發展。先后與廣州南沙片區、河南鄭州片區簽署對口合作協議,加入深圳前海片區發起成立的全國自貿創新聯盟,與黑河、德宏、紅河、崇左4 個沿邊片區簽訂協同發展協議。探索校地共建,與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在決策建議、資政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互動交流。加深協會對接,與黑龍江省河南企業家商會、浙江省黑龍江企業家商會、北京市黑龍江企業家商會、廣東省黑龍江企業家商會等進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討合作。

線上的繁忙帶動了線下的繁榮,綏芬河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俄羅斯進口商品的集散中心和中俄跨境電商最重要的物流通道
五、營造創新環境——再造流程,提高效能,全面提升城市溫度。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城市品質提升,努力讓企業感受“自貿便利”和“城市溫度”。擦亮城市名片,突出百年口岸深厚底蘊,傳承紅色歷史文化基因,擦亮“百年口岸”“紅色通道”“浪漫邊城”3張城市名片,展示城市風采,塑造片區形象。優化政策供給。出臺《促進經濟發展扶持辦法》《支持企業21條措施》《優化營商環境78條》等政策,初步形成以省級政策為總領、市級權限為主干、片區專項政策為支撐的“1+1+N”政策體系,為片區建設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簡化辦事程序。實行多規合一、多評合一、多圖合一、聯審聯驗模式,開通商事登記“跨城通辦”,綏芬河市與東寧市實現企業工商注冊異地互辦,最大限度讓企業和投資者辦事“不出區、不出市”。推行“承諾即開工”,設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自貿區片分中心、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中俄商事調解中心,為入區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推行集中審批。成立片區行政審批局,實施以“一口受理、一網服務、一枚印章管審批”為核心的行政許可權改革,發布717 項“辦事不求人”清單、908 項“最多跑一次”清單,企業設立過程中“照、章、銀、稅、金、保”6個必辦事項一天辦結。
按照省委提出“要探索更深層次改革創新和更大范圍全面開放,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提高自貿區發展水平,打造重要增長極,為龍江振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的要求,綏芬河片區在下一步工作中將進一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制度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加快提升貿易質量,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培育外貿新動能,深入推進貿易便利化,優化外貿發展環境,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運行,積極落實我省建設向北開放重要窗口,以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新時代沿邊改革開放高地為目標,以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國際化、管理現代化為重點,持續向自貿試驗區建設聚焦發力。第一,開展“四個對標”找差距。對標粵港澳大灣區,在思想解放上找差距,建立容缺容錯機制,激活廣大黨員干部創新積極性;對標省內片區,在創新政策上找差距,努力在聚企業、聚人才、聚投資、聚產業方面突破壁壘和束縛;對標沿邊口岸,在服務功能上找差距,向上爭取對綏芬河-格羅捷闊沃26 公里鐵路擴能改造等口岸建設給與支持,釋放口岸運能,拓展服務空間;對標內陸市縣,在成本要素上找差距,進一步梳理和爭取同等于哈爾濱、黑河兩個片區的審批與服務權限,激發體制機制新活力。第二,實施“四個倍增”促發展。按照國家、省賦予的功能定位,大力發展木材、糧食、清潔能源等進口加工業和商貿、金融、旅游、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打好貿易提振、產業提升、發展提速“攻堅戰”,努力實現貿易額倍增、項目數倍增、投資額倍增、市場主體倍增,打造產業支撐牢固、改革開放急需、企業群眾期待的“試驗田”。第三,把握“四個關系”求創新。突出制度創新的應用性和實效性,把握好創新與便利的關系,立足“多維度”從單項突破向全面釋潛延伸;把握好實施與落實的關系,堅持“走下去”從因類推進向精準施策延伸;把握好復制與推廣的關系,注重“說出去”從應知盡知向應享盡享延伸;把握好評估與評審的關系,用好“請進來”從借鑒吸納向自主革新延伸。跳出貿易便利化的局限探索創新案例,落實落靠可復制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切實用改革創新、復制推廣、風險可控、成果可視的標準對片區工作系統梳理,促進創新案例、試點經驗轉化為企業發展和產業融合的新動能。第四,推動“四個轉型”提質量。貿易轉型,在深耕俄羅斯遠東傳統貿易市場基礎上,主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15個互貿國別、27個友好城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間的交流合作,構建多點多極的貿易布局、優進優出的貿易結構、多國多邊的貿易伙伴。產業轉型,發揮開放園區、產業平臺聯動優勢,以貿促工、以工帶貿,打造進口木材精深加工鏈、綠色食品高端制造鏈、清潔能源儲備分撥鏈、互貿商品落地轉化鏈、全域旅游品質提升鏈,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合作轉型,突出抓好跨境聯動、區域聯動、對口聯動,從沿海、沿邊、內陸、企業、高校、智庫等多個維度汲取經驗、探索路徑,賦能制度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服務轉型,加強制度創新基本知識、基本概念、方式方法的學習培訓,走進責任單位、企業商戶調度和督促試點任務落實,聚焦國際準則打造“綏意辦”政務服務品牌,建設“一站受理、一網通辦,一次辦理、一刻辦結,一章審批、一隊執法”的“六個一”營商體系,加快建設營商環境優良、貿易投資便利、實體產業集聚、服務體系完善、監管安全高效的高標準高質量自貿試驗區。

綏芬河片區吸引國內外企業園區投資,形成木材采伐、進口、落地、加工全產業鏈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