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付銀鷹
(安徽省安慶市球類運動訓練中心 安徽 安慶 246000)
仔細觀摩第22屆世界女子手球錦標賽錄像,不難發現強隊在與弱隊比賽中,善于運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進攻策略,她們先在左半場佯攻,將防守隊員調動到此地密集防守,人和球迅速轉移到防守空虛的右半場射門;或者先在中區佯攻,調動防守隊員移動到中區密集防守,分散其在兩翼邊區的防守力量,創造左(右)翼小角度以多打少,或者一對一進攻的場區優勢。弱隊在與強隊比賽中,其明顯的差距之一是進攻的意圖常被強隊識破且進攻受阻,防守時卻不能及時識破強隊進攻的意圖、技戰術特點和習慣配合,不能及時預見對手可能的射門區域和射門時機,提前采取有針對性的防守行動加以遏制。隊員因為缺少準確的預判,常疲于奔跑“盯防”自己的對手,結果被對手帶到不利的防守位置,導致本隊防線出現漏洞。深入分析制約手球運動員球場預判能力的因素,加強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球場預判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預判能力,即運動員在球場上對比賽雙方攻防態勢的預見水平,分為時間預見和空間預見。時間預見,以防守為例,指防守隊員預判對手進攻配合即將出現的射門時機,即可能在什么時候出現射門的能力。空間預見,仍以防守為例,指防守隊員預判對手進攻配合即將出現的射門區域,即可能在本隊哪個防區出現射門的能力。譬如,守門員在執行防守任務時,要遵循觀察判斷→移動選位→準備姿勢→防守應答等技術環節行動。優秀的手球守門員往往能根據比賽雙方的攻防態勢,預判對手將要出現的射門時機和射門區域,提前信息處理,預先作好應答前的準備,并做出敏捷的防守應答動作。
預判也可分為戰術性預判、行為性預判和技術性預判。戰術性預判,指運動員根據賽前搜集到的比賽對手的影像和文字資料,對對手當前的技戰術水平、身體素質和比賽能力等進行綜合的判斷,多發生在比賽之前。技術性預判,指運動員根據對手防守或進攻可能選擇的移動路線和習慣動作進行預判,同時根據自身條件選擇有針對性的進攻或防守行動加以制約。行為性預判,指運動員在賽場上根據對手的進攻與防守動作行為特征,預判其下一步可能的行為動作,采取必要的制約行動。行為性和技術性預判不能截然分開,多發生在比賽過程中,反映運動員球場上的綜合預判能力。
手球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包括技戰術水平、運動素質和運動智能等。而運動員的運動智能包括一般智力和專項智力。以操作思維為主的一般智力是基礎,專項智力是指運動員在某項目的訓練和比賽過程中,表現出的專項信息加工速度、認知策略和反應認知方式的特征。不同運動等級運動員的專項信息加工能力不同,主要差異表現在其信息加工過程中判斷反應的預見性和及時性。判斷速度是評價運動員專項智力活動和認知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
預判能力是運動員運動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運動員競技水平的發揮,比賽的勝負結果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而運動員的運動智能受到先天遺傳因素、生活因素和訓練因素的復合影響。手球教練員在選材時,要優先選拔哪些先天的神經過程靈活且轉換速度快,反應迅速、敏捷,接受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強,適應比賽中爭奪球權激烈、對抗性強、攻防轉換意識和速度快的青少年培養,并注重在其后天的訓練中培養他們的球場預判能力。
記憶,是指人腦對過去所經歷事物的反映。認知心理學家將記憶分為短時感覺儲備、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三種記憶呈現遞進關系。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通常要在大量的訓練和比賽中經歷無數次正確與錯誤的預判,大量的攻防信息通過記憶存儲在大腦中形成長時記憶,能隨時提取。運動員需要對賽場上觀察到的攻防信息與大腦中存儲的信息進行整合,使之清晰完整,才能提高其判斷反應的預見性和及時性水平。
有研究表明,10-16歲是青少年記憶發展的敏感期,10歲左右時,少兒的機械記憶急劇上升,此后他們的記憶手段逐漸向以理解記憶為主的方向發展。11歲左右時,少兒占優勢的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方向發展,而相應的抽象記憶發展速度也超過形象記憶的發展,并占主導地位。12歲左右時,少兒有意記憶占有明顯優勢,他們的長時記憶開始發展,其記憶能力大幅度提升,是人的一生中發展有意記憶、長時記憶和理解力的黃金時期。
此外,青少年運動員的記憶效果會受到不同記憶材料的影響,直觀形象的材料較抽象的材料容易記憶,圖形材料較詞語材料容易記憶,視覺獲得的記憶要優于其他感官獲得的記憶信息。而且青少年運動員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短時記憶的信息量也在逐漸增加,記憶的容量隨比賽場上經驗的積累和訓練水平的提高逐漸增加。青少年運動員短時記憶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對賽場上攻防記憶“組塊”數量的增加,還體現在其記憶“組塊”的內容更加豐富。
手球技戰術規律,指手球技術與戰術結構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本質聯系,在一定的比賽條件下經常起著重要的作用,并決定著比賽必然向著某種趨向發展。
手球運動不同的攻防技術與戰術結構,都有著自身的動作方法與技術要求,或者配合方法與基本要求。譬如,持球突破技術的動作方法有好幾種,但是共同的技術要求是:“動中接、錯位停、相隔一臂半,變向切入快,轉體側身護球、搶位射門”。由持球突破技術組成的配合,叫“連切戰術”。隊員在防守該進攻戰術時,要觀察判斷、不停地移動選位,保持與進攻對手一對一的防守態勢,選擇合理的防守動作,力爭破壞對手的攻擊性接球,或者接球攻擊的威脅,以化解對方的“連切戰術”。
“不規則一線防守戰術”配合的要求是:“一上兩保護、密集呈鋸齒,第三者上擾,置‘底線’于背球面”。以中區防守“底線”進攻隊員為例,防守隊員面對進攻隊員在任意線外頻繁的球轉移、人移動時,要迅速繞到有球一側“底線”隊員的身前或身后,置“底線”于背球面,切斷他與持球隊員的直接聯系,能有效防止其內外線配合。反之,不能切斷“底線”隊員與球的聯系,違反了置“底線”與背球面的防守原則,就不能取得好的防守效果。
外源信息,指信息來源于一個人身體外部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運動覺和本體感覺。有研究認為,人們在日常信息交換中,約有15%-20%的信息通過聽覺獲得,約有60%-80%的信息通過視覺獲得,而且視覺獲得的信息內容要比聽覺獲得的信息內容豐富、細膩、形象。手球守門員的防守動作是視覺獲得主要外源信息的典型例子,他必須用視覺在短時間內有目的、有選擇地,搜索到有利于防守的重要信息。能有效區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并將注視集中在重要區域,信息提取量小、提取快、實效性強,具有信息組織和加工過程的高效率,能及時意識到對方的持球隊員可能在中區還是在邊區射門,在內線還是在外線射門、選擇的射門方式、球的飛行路線等,這一過程要經歷刺激辨別、反應選擇和應答編程三個階段。
聽覺是另外一個主要外源信息,如教練員的臨場指揮、隊友或者對手的叫喊等。手球運動員在比賽中必須有選擇地對外源信息進行加工,剔除無關信息與干擾信息,及時捕獲賽場上的有關信息作情景分析,對有用信息編碼,與原有知識概念進行匹配,下傳信息;守門員根據射門隊員當時的射門方式特征,選擇相應的封擋球動作,經運動神經傳導到運動系統,組織相應的應答動作。
10-16歲是青少年記憶發展的敏感期,他們在11歲左右時,思維方式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方式轉變,相應的抽象記憶開始超越形象記憶并占主導地位,長時記憶也在迅速發展,到16歲左右時,青少年的記憶能力趨于成熟。
教練員要抓住青少兒手球運動員這一時期的記憶敏感期,根據處于啟蒙階段和基礎階段青少年運動員的記憶特征,多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給小運動員講解、示范進攻技術與防守技術的動作要領和運用時機,充分利用他們的第一信號系統優勢,培養其球場上的預判能力。譬如,目前的小學生手球比賽采取全場緊逼人盯人防守,某隊進攻得分后,防守失分的隊需在裁判鳴哨后以“擲球門球”的方式重新開始比賽,雙方的攻防轉換速度非常快。然而,有的隊員射門得分、或者進攻違例,不能快速轉攻為守,及時盯住自己要防守的對手;有的球隊整體攻防轉換速度慢,不適應快節奏的手球比賽,這都需要教練員在訓練中重視小運動員的預判能力培養。
手球技戰術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有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教練員在向小運動員傳授手球基本技戰術時,要注重講授手球技戰術的動作結構,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的方法與技術要求。以手球比賽中常見的攻擊性接球技術為例,該項技術動作的結構由接球時機,搶位與擺脫,接球動作和接球攻擊組成。但是許多教練員只重視向小隊員傳授接球動作和接球攻擊技術,忽視了接球時機和搶位與擺脫接球的教學與訓練。常見有的小隊員在場上盲目地跑動要球,遇到盯人防守或者緊逼防守時,不會搶占有利的接球位置,或者“反跑”擺脫防守接球,導致其接傳球頻繁失誤。
視覺有眼、視神經和視覺中樞組成,可分為中央視覺和周邊視覺,是運動員獲得外源信息最主要的來源。雙眼同時視物時的視覺,稱為雙眼視覺,可觀察到物體的三維空間,產生立體視覺,如果人的立體視覺不夠完善,會降低時空感,致使其在進攻中不能準確完成傳接球和射門等動作,在防守中不能準確辨別彼我雙方及隊友的位置關系,不能準確預判其攻防態勢隨球的轉移可能會出現的變化趨向,提前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
以守門員防守為例,當對方的進攻隊員在我方“D”球門區前的任意線附近傳球跑動,尋找球隊的防守漏洞,試圖射門得分時,守門員必須跟隨進攻隊球的橫(縱)向轉移而左右(前后)移動,尤其是當對手持球接近本方中路的任意線時,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守門員要及時地移動到位于球(持球隊員投擲臂)和球門兩立柱構成的夾角平分線上,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球門。不過,這需要教練員對守門員進行大量的訓練,培養其在比賽中捕捉有利于防守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預判習慣,避免“早動”,準確的進行防守應答。
《中國青少年手球訓練教學大綱》提出:10-13歲的青少年,每年要參加20-30場的比賽。14-16歲的青少年,每年要參加30-40場比賽;17-19歲的青少年,每年要參加50-60場比賽。調查表明,目前合肥市大多數中小學手球隊中,每年能參加15場以上校級比賽的球隊僅占13.7%;每年能參加15場以上市級比賽的球隊,僅占28.8%,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預判能力的發展。
教練員要遵循學以致用的原則,把目前小手球比賽中典型的行為,譬如,把全場或者半場的人盯人防守和進攻全場或者半場的人盯人防守,作為青少年運動員每堂課的訓練內容。通過這一途徑,培養他們在比賽中學會識別和破解人盯人緊逼防守的能力,即能準確預判彼我雙方人盯人防守與進攻人盯人防守的態勢變化,并采取合理的行動。
目前,各級(市級、省級和全國)校園手球比賽方興未艾,教練員可在賽前的專項技戰術訓練中,安排小運動員進行5對4、4對3、3對2、1對1的一方消極進攻或防守的低強度對抗練習;在此基礎上安排小運動員進行人數相等或者人數不等的中、高強度對抗練習(比賽中常有隊員因為侵人犯規被罰出場,出現短暫的以少打多局面),增強隊員在攻防態勢不利于我方時的預判能力和行為能力,培養他們在困難的局面中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拼搏,能轉危為安。
制約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預判能力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記憶因素、對手球技戰術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外源信息等綜合因素。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學手球運動員比賽場數少,達不到《大綱》規定的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預判能力的發展,增加各年齡段青少年手球比賽的場數與規模十分必要。
教練員要抓住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的記憶敏感期,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培養他們的預判能力;在向小運動員傳授攻防技戰術的過程中,要注重向他們講授所學內容的組成結構、本質聯系與要求;強化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的立體視覺訓練訓練。豐富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的比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