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全
摘要:在現代生活中,公共藝術已經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無論從環境、文化、歷史還是發展的角度來看,都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人與公共空間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公共藝術的發展。人文環境中的文化是隱藏在社會本體論中的一種無形的環境,而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歷史背景、人文特征有關,承載著人、藝術、環境之間的紐帶,是藝術傳播中的溝通橋梁。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共空間;文化;公眾
一、公共藝術概述
“公共藝術”本身就是一個外來詞。如何理解公共藝術?將“公共藝術”分為文字,它們是“公共的”和“藝術的”。那么如何理解“公共”呢?在詞海中,它被解釋為:屬于社會的、普通的、公眾的。其本質是群體概念的指稱代詞,強調公共所有權。而“大眾藝 術作品”顧名思義,即是公開的藝術作品形式,非私人所設計或布置的 藝術作品。它是一種表現于外在的、可視化的藝術形式,同時也是一個 蘊含著豐富社會精神內容的意識形態,是與公民、社會、藝術家們直接對話的平臺,是連接藝術作品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
“公共藝術”的內容包括:設置在公共場所,允許公眾自由參與藝術欣賞。作品的表達應具有社會公益精神,能反映社會公共意識形態和精神觀念。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展示應當有廣泛的社會公眾參與,接受社會輿論的評價和監督。
1、公共藝術的產生發展
從世界藝術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20世紀初以來,美學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學的發展越來越關注世俗生活和人們的日?;顒?,不再像過去那樣遠離大眾,越來越關注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特定的生活情境。
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當代公共藝術首次出現在紐約。最直接的原因是西方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方國家的文化教育政策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他們的口號是讓美國人享受藝術。因此,在1959年,一度被稱為“壁畫之城”的費城成為美國第一個批準百分比藝術條例的城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國藝術向世界更加開放。社會主義的指導下,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重視公共藝術的發展,日常生活和休閑空間,因此便產生了一批形形色色、主 題鮮明的公眾藝術,在城市空間中無處不在,使廣大民眾體驗到與藝 術的零距離感。
2、公共藝術的現狀
近十年來,中國一些城市在發展市場經濟、建設城市現代化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活、工作、交通、文化娛樂四大都市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統籌發展,城市公共藝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例如珠海、威海、深圳、大連、上海等地在中國的公共藝術建設方面都有成熟的經驗。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量的實驗,中國公共藝術的設計和創作水平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提高,整個創作思路、創作體驗、創作過程、藝術材料的使用和表達都不斷提高。
城市公共藝術具有高度的時代性和形象性。城市公共藝術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的需求。許多城市公共藝術能夠在城市公共空間中起到很好的藝術裝飾效果,畫龍點睛,重振整個城市公共空間,在城市中形成一道美麗的城市風景線。在我國城市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許多城市都在積極開放城市公共空間,如綠色公園、美化街區、公共廣場、地下空間、交通道路等。此外,中國城市公共藝術的形式也在不斷創新發展。例如,政府也在加大對街頭藝術、園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道路鋪設的投入,促進了中國優秀公共藝術作品的增多。例如,五月的風,青島的標志性雕塑,首都國際機場的壁畫都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思維。
二、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具有多種功能。第一,城市公共空間可以緩解城市過度的人口密度。城市公共空間的需求與城市的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高,人們的空間壓抑感就越強,此時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間來釋放。例如,在美國的許多城市,空間相對開放,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相對較低。在這個時候,人們更注重自己的花園,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壓力也更小。書法中的密度也可以用于城市的布局。當城市密度較大時,更注重稀疏的部分,即所謂的城市留白空間。第二,城市公共空間可以提供公共交流的場所。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社會化。工作場所可以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但我們今天的工作方式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有一個小隔間,一臺電腦,即使是坐在一起的兩個人也必須在網上交流。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城市需要為人們提供公共交往的場所,而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交往的最佳場所。第三,城市公共空間可以提高現代城市生活質量。現代生活對城市品質的追求涉及到社會互動。在古代,這種社會交往的需求更多的是通過一些宗教祭祀活動和慶典來滿足的。現在需要更多的開放性,讓人們聚集在一起,所以公共空間是提高現代生活質量的重要載體。第四,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審美意義,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它們不僅是我們生活的空間,也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文化遺產。第五,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文化底蘊的集中體現。城市文化遺產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包括建筑、雕塑和各種產品。當城市公共空間承擔藝術功能時,由于其開放性,它比博物館所展示的藝術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文化遺產的場所。
縱觀歷史,西方有著名的威尼斯圣馬可廣場,中國有非常傳統的周莊。周莊的雙橋、三橋是公共空間。雖然我們沒有西方那樣的廣場,但我們的公共空間更人性化、更有趣。雖然形式不同,但含義相同。在中國,公共空間的形式并不是更多的廣場,街道可能更重要。例如,《清明上河圖》中的公共空間多為街道;在今天的城市中,有許多公共空間,如南京路步行街。因此,中國的一些公共空間可以引起廣泛的關注,比如2010年開始的上海外灘改造。對于這個項目的評估,你在國內可能沒有太多的經驗,但是國外對它的評估遠遠好于國內的評估。這來自世界各地關于城市生活、城市空間和公共空間的討論。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改善城市生活、城市交通等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中國卻很少投入如此多的資金和精力來改善公共空間。外灘貼近人們的生活,是上海市民眼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間。因此,外灘改造項目的啟動可以被視為公共空間的回歸,被視為先進城市建設理念和現代化在許多國家的體現。
城市公共空間有五種類型。一個是廣場,這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中國古代也有廣場,但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廣場的公共性質被忽略了,因為聚集會被視為不安全的標志。過去在西方也是如此。只有在教堂前集會是合法的,被認為是安全的。今天,隨著國家越來越開放,廣場已經成為城市的追求。第二個是公園,實際上是廣場的一個變體。公園更注重自然,有更多的綠色,是一個更自然的廣場。第三是步行街,作為公共空間經常被忽視。公共活動不一定是聚會、游行和會議。在日常生活中,鄰居間的問候、朋友間的交談、休閑并不一定需要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而街道可以滿足人們日常交流的需要。當人們在街道上自由行走時,街道就成為了公共空間。當然,城市需要交通,街道兩旁的人行道是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間。第四是人行道兩側的休息區,供行人停車。人行道上適當加寬了一些小型空間,如小型公園、綠地和廣場。這些有趣的公共空間是城市的生動表達。第五是半公共空間。這是私人空間,不是公共空間。然而,在現代城市,擁有資源的人可以與公眾分享。例如,環境優美的住宅區是向公眾開放的。雖然它仍然是私人的,但外人可以進入。在當今的城市中,世界各地都有一種共同的趨勢,即鼓勵私人空間成為半公共空間。
三、公共藝術與公共空間的關系
公共藝術是在城市空間環境中能夠引起公眾共鳴的藝術,是能夠與公眾心靈互動的藝術文化。與私人藝術不同,公共藝術純粹是由個人設計和創作的。它需要被放置在一定的公共空間中,通過這種藝術創作的形式,公眾會對它產生興趣并與之互動。公共空間中公共藝術的創作與建立,是公共藝術作品文化價值的展示,是人們生活質量、生活質量和行為方式的表現。
公共空間是城市建設中必須存在的空間領域。對于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公民來說,它在空間環境中聚集了社會大眾。同時,還可以起到群眾快速疏散的作用。作為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很多人會將其理解為簡單地放置在大空間環境中的雕塑作品,因此會出現任意拿起一件作品放在公共空間中,而不考慮其在某一領域中的意義的現象。公共空間的藝術表現不是隨意放置藝術作品,而是將藝術表現與空間環境相結合。
從公共藝術的不同特點來看,它與公共空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公共藝術設計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它在空間維度、材料屬性、色彩選擇上對環境的和諧程度、它是由場所感、道路感等所帶來的公共開放空間。在這種關系中,藝術作品與公共空間的色彩、形式、結構、體量等因素應與所放置的空間形成和諧的關系。這是藝術與空間之間最基本的矛盾和張力,也是公共藝術應該處理的。藝術與空間是和諧共存的,而不是簡單地相互堆砌、堆積,更不是簡單地將設計好的作品放置在一個固定的空間中。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公共藝術逐漸演變成為城市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城市規劃和景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設計思考的過程中,城市規劃者、景觀設計師和藝術家需要在公共領域組織和設計公共藝術作品。公共空間作為公共藝術創作的空間,是人們感知周圍環境所帶來的場所感的有效途徑,也是城市公共藝術作品的載體。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公共空間不僅僅是我們想象的放置在那里的特定空間,而是具有審美特征的空間環境。
四、城市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
在當今國際背景下,藝術家既要創作具有中國現代傳統文化特色的公共藝術,又要創作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公共藝術。當然,這種民族特征絕不是表面的。它不是前人或前人作品中某些表面形式、主題、技法的簡單應用或插圖拼貼,也不是簡單的對藝術概念的修改和挪用,但它指的是國家歷史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真實的人文基礎。只有這樣,中國的公共藝術才能被賦予民族個性,傲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并且,如果能夠挖掘和運用地方的人文資源,汲取地方特色中富 有典范意味、與本地區的城市人文藝術發展中有著某種共同功能的人 文精髓,將其再現為鮮明的城市人文美學景觀,不僅可以引起城市更大的人文情感共鳴,提高當地人民的文化精神歸屬和身份認同,而且可以豐富和完善城市公共藝術創作的藝術人格,進一步增強城市公共藝術與當地地緣文化的關聯性,豐富城市的人文人格。
結論
精心設計的公共藝術是連接人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媒介,在視覺形象和精神世界上都起到了溝通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形式往往是抽象的,屬于無機的藝術形象,而公共藝術則是來敘述具體的精神內容。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人的內心世界是由無機世界塑造而成的,高于無機世界。公共藝術可以在觀賞者的心理上起到過渡的作用,使人的意識從物質世界轉化到藝術領域,進而延伸到內心的精神世界。
四、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的公共藝術發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找不到朋友、缺乏創新、建設無序等。為了改變現狀,有關部門有必要和藝術家來促進公共藝術規劃改革,并使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和美化計劃通過實現可行的規劃政策,將公共藝術的發展在整個城市規劃,鼓勵藝術家獨立思考。公共藝術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介入需要一定的磨礪階段。新時代的中國公共藝術將以嶄新的姿態、細膩的情感、深刻的人文精神,出現在美麗的城市空間中。
參考文獻:
[1]劉克俊.當代公共藝術的核心觀念[J].藝術與設計,2010(1):83-85.
[2]李乾煜.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矛盾性[J].美術文獻,2018(6):17-18.
[3]孫薇薇.城市廣場人性化設計原則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4]周成璐.公共藝術的邏輯及其社會場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5]王旻.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文化建設的形式[D].無錫:江南大學,2013.
[6]何小青.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構建[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79.
[7]李建盛.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06.
202650051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