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孚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越來越重要,環境管理也越來越重要。因此本文以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環境管理的實質內涵為研究主題,從三方面對其展開敘述。首先,對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技術內涵進行分析,其主要是針對城鄉地區之間與上下游地區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然后對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制度實質內涵進行分析,從環境管理的主流化、生態化和綠色政績的制度化進行分析;最后從落實科學發展觀與促進經濟發展角度對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經濟實質內涵進行分析。通過上述分析,一起為我國環境管理內涵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管理;內涵
環境管理有利于生態文明社會的快速構建,還有利于改善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所以相關機構應當將開展生態環境管理工作提上日程,以便整個社會實現更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在開展生態建設的過程中,掌握生態文明環境管理的內涵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可以幫助相關部門結合時代的特點重點分析環境污染問題,更好的解決環境建設與人民生活之間的矛盾。
1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技術實質內涵
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技術內涵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城鄉關系的協調,二是上下游地區之間的生態關系協調,這對生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區之間的普遍聯系成為需要納入考慮的重要因素。
1.1城鄉地區生態關系協調
城鄉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且復雜,城鄉間的生態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尤其在三大產業中的地位也正在凸顯。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不僅要注重城市的發展建設,還要注重農村發展建設,農村的污染問題是農村建設中比較突出的大問題,解決農村的污染問題有利于促進城市的良好發展,良好的農村環境可以培育出更加優良健康的農副產品,并且在城鄉之間形成經濟的良好循環,進而促成更全方位的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1]。
相關環境保護部門可以成立城鄉環境保護工作組,重點將環保宣傳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地區,提升鄉村居民對于環保工作的重視程度,還可以開展相應的環保檢查工作,對于不合規的“臟亂差”現象進行集中整治。在城市則可以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例如“垃圾分類進社區”等活動,提升垃圾分類和垃圾處理的效率。
1.2上下游地區生態關系協調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上下游地區間的生態關系暫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但是上下游地區的生態保護也需要提高注意力。新城市與新農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生態工程則可以有效的帶動其經濟發展,但在生態工程建設管理期間需要提升環境管理意識,尤其對于農田和水源的重視需要更上一層樓,如此才能實現上下游生態之間的協調發展,從而避免上游污染對下游帶來的影響[2]。
2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制度實質內涵
2.1環境管理的主流化
環境管理的主流化觀念主要體現在整個環境管理的過程中,此過程要求環境管理人員保持對國家環境管理制度的高度理解,并且發揮帶頭作用呈現出全民參與管理的良好局面。政府在環境管理目標實現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首先政府應當將宏觀調控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進行實際工作時應當將環境保護理念與相關制度有效融合,然后加大對環境管理制度的宣傳力度,將環境管理的價值與意義,最大限度地傳遞到每位公民的心中,積極推動全民環保的實現。
此外,區域之間可能存在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和資源利用程度不協調的情況,相關部門需要注意以上情況,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促進兩者之間協調發展[3]。同時,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制度上的合理差異,政府制度制定部門應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環境保護制度。將環保工作進行有效推廣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推進社區垃圾分類、推行去塑料化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居民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提升居民生活環境水平,更能推進全民環保型社會的建設,最后實現生態文明。
2.2環境管理的生態化
環境管理的生態化也需要環境管理人員充分理解,生態化主要體現在環境管理制度制定期間,這個期間需要將生態化因素納入考慮之中,生態保護制度的基本原則應當為生態化,制度制定以后應當及時實施,在制度規定下深入挖掘生態系統的不同需求,同時若需要達到總體控制的目標效果,利用全面協調與管理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在環境管理工作中承擔著諸多角色,其中一個就是進行宏觀調控,所以政府需要竭盡所能為社會公眾創造環境管理平臺,這個平臺需要保持良好有效的環境,并且將相關部門制定的環境管理制度投入使用并用實踐檢驗[4]。
2.3綠色政績的制度化
綠色政績制度化也是環境管理內涵的重要方面,它可以表述為構建綠色化政績,具體可以通過以下行動來實現:第一,增加考察政府職能部門管理工作的指標,環境保護工作成效可以體現政府工作的效率;第二,積極推進環境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實施,保證制度實施到位;第三,積極行動爭取達到環境管理工作的整體目標,即構建文明生態社會,綠色政績則是實現目標的一大有利工具。
3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經濟實質內涵
3.1落實科學發展觀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背景下社會大眾大多追求經濟效益的場景下,甚至出現了為了經濟發展犧牲環境的情況,環境污染的現象比較常見,“金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保護理念應運而生,保護環境的工作也提上日程,但是長年的污染帶來的后果,使得環境整治的工作難度相對較大,這對相關部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政府兼顧生態文件建設的目標積極提升調控能力,積極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管理之間的問題,既要保證經濟穩步發展,也要保證環境不再持續污染[5]。
科學發展觀在環境政治工作中起著指導作用,指導相關部門的實際工作。首先,相關部門要提升環境管理重視程度,其次,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放在工作首位,樹立全面協調處理工作的意識,最后,將科學發展觀和環境管理工作有效融合,建設新型工業化城市。
3.2促進經濟的發展
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特點較明顯,即要將經濟發展打造成可循環模式,資源與能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的循環,并且可以將資源的利用率極大的提升,減少生產過程中能源浪費問題的出現[6]。生態文明視野下需要兼顧經濟與生態,也要兼顧生態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型社會,并從上述兩種社會的發展特點出發,最終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持續的協調局面。
與此同時,根據不同地區與不同環境的污染問題進行分析,將有意義的改善建議應用到具體問題上,以期能改善相關狀況。同時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環境整治效果進行評估,出現問題積極反饋并整改,最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4結束語
因為現階段生態污染情況比較嚴重,所以生態文明在現階段社會中越來越重要。要想有力地保障生態文明社會的構建,首先需要將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進行提升,其次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科學發展觀思想。最后,相關部門在制定相關管理制度的前提下,積極在社會公眾中推行環境保護的理念和工作,實現全民參與環保工作的局面。通過以上工作,提升環境管理工作的質量,同時為我國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與協調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昌運. 試論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實質內涵[J]. 建材與裝飾, 2021, 17(7):2.
[2] 蔡靜菲. 生態文明視域下環境管理制度創新研究[J]. 區域治理, 2020.
[3] 王瑾, 關凌.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北方地區水生態環境管理[J]. 智慧中國, 2021(8):2.
[4] 李玉. 關于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實質內涵分析[J]. 房地產導刊, 2018, 000(030):230.
[5] 馬晴, Ma, Qing,等. 基于生態文明視角探討環境管理的實質內涵[J]. 北方環境, 2013.
[6] 嚴健洋. 關于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實質內涵分析[J].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8(2):2.
286550118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