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卉
2021年1月19日,上海市靜安區的“紅色印記——中共中央早期機關在靜安(1921—1933)暨新時代文明實踐巡展活動”來到了最后一站——南京西路街道,并將在這里落下帷幕。這是歷時半年、覆蓋靜安14個街鎮的“紅色巡展”收官之站,也是另一場紅色文化活動的序幕——當天,靜安區創新演繹的《歷史印跡·紅色靜安》戲劇黨課巡演活動正式“接棒上線”,通過“戲劇+黨課”相結合的創新形式,傳播紅色文化,開啟黨課新模式。
當天,作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的獻禮之作,《歷史印跡·紅色靜安》戲劇黨課全新亮相,并進行了首場巡演。據悉,該黨課共分為《晨鐘初響》、《輔德里的鐘聲》、《三曾里一家人》、《風雨經遠里》、《偉大的傳承》五個篇章,以“展演結合、專家分享”的創新形式,生動呈現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歷經篳路藍縷、曲折奮斗開創偉大事業的新征程。
首演選取了講述李達、王會悟籌備二大的第二篇章《輔德里的鐘聲》和講述陳來生保護中央歷史文件的第五篇章《偉大的傳承》,并邀請來自上海黨史研究室的專家趙菲作分享解讀。在半個小時的演出時間里,演員們張弛有度的表演和用足心思的情節編排,將觀眾帶回過去的崢嶸歲月。而在每一篇章開始之前,趙菲都會上臺,或圍繞相關篇章介紹歷史,或分享精彩觀點,或深入故事背后歷史脈絡,令觀眾理解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歷史必然性,如“在中央檔案館里,靜靜地躺著一批沒有紙邊、完好無損的文書檔案,是‘比黃金還貴重的東西’,被稱為‘鎮館之寶’”,“從樹德里的開天辟地到輔德里的承前啟后,這一‘樹’一‘輔’相得益彰,昭示中國共產黨在一大二大共同完成了黨的創建任務后,真正走出了‘石庫門’,走向更廣闊的新天地”等。臺下觀眾任憑思維在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之中碰撞出火花,并直呼這是一堂“又活又實的黨課”。
“由于時間關系,首演選取了其中兩個篇章,今后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或調整其他篇章,讓五個篇章都能在巡演中被大家觀看到。”主辦方表示,接下來《歷史印跡·紅色靜安》戲劇黨課將在各街道(鎮)、相關部門進行巡演,同時會邀請更多國內文史、黨史的資深專家帶來精彩分享、精彩觀點,也會邀請紅色傳承人為大家講述不為人熟知的“家”史。
如果說,《歷史印跡·紅色靜安》通過創新藝術形式讓觀眾“燃”起來,那隨后的情景劇《民厚南里》則讓臺下南京西路街道的觀眾們感覺更親切更接地氣——因為這場劇是由南西“西劇社”話劇社團創作而成,導演和演員們均是來自于南京西路街道轄區內的樓宇白領。

情景劇《民厚南里》。圖:肖鳴亮/靜安報
該劇反映了1920年為探索救國之道,27歲的毛澤東來到了上海,居住在民厚南里29號(今安義路63號)期間,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奠定了早期建黨思想的理論基礎的歷程。“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從招募社員、排練話劇,到場景道具、劇組服務,都由我們親力親為,自主參與,并在今天活動現場進行首演,借以踐行自己的初心。”《民厚南里》導演、南西白領何雨婷表示。
該劇主演、青年毛澤東的扮演者李濟堯則認為,創拍《民厚南里》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堂最生動的黨課:“這是我第一次嘗試紅色文化戲劇,排演過程中,毛主席的光輝形象不斷地影響著我,所以特別想把青年毛澤東的意氣風發和胸懷盡可能地展現出來。”李濟堯作為一名“95后”青年,之前總感覺那些歷史存在于書中、電視里,離自己很遙遠,“而這次通過排演紅色戲劇,讓我在實地走訪、學習中零距離接觸到紅色文化,堅定了我這名入黨積極分子入黨的信心和決心”。而這,也與靜安這場戲劇黨課巡演的初心不謀而合:希望幫助今天的黨員、廣大群眾、學生看到、聽到、感受到過去真真切切的歷史,并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砥礪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在今后戲劇黨課的巡演中,靜安都將采用“規定動作”+“自選動作”的形式,在展演固定戲劇劇目的同時,鼓勵各單位把自身黨課、黨建等元素融入到戲劇黨課中來。活動除了在各街鎮巡演外,還將進機關、進學校、進園區、進社區、進樓宇、進企業,不斷擴大受眾群體,通過排演一場場“本土化藝術黨課”,使大家共同參與到紅色文化中來,讓整個黨課更加多元化、更接地氣,打造出扎根基層、深入群眾、不同以往、別開生面的戲劇黨課新模式,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