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勤
(茂名市中醫院 全科醫學科, 廣東 茂名525000)
腦梗死偏癱屬于較為多發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之一[1], 在臨床治療中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改善患者肢體活動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關研究[2]表明, 早期康復護理聯合全科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臨床護理中, 可獲得較好的干預效果,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進而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探討早期康復護理聯合全科護理干預對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活動能力的影響,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62 例。 納入標準: ①符合 《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中腦梗死偏癱疾病的判定標準; ②臨床信息資料全面; ③初次患病, 四肢活動受到限制; ④邏輯思維正常。 排除標準: ①伴有嚴重的心、 肝、 腎功能不全及功能衰竭; ②智力缺陷; ③未簽署同意書。 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1 例。 研究組: 女14 例, 男17 例; 年齡52 ~76 歲, 平均 (64.52 ± 6.57) 歲。 對照組: 女13 例, 男18 例;年齡53 ~ 78 歲, 平均 (64.46 ± 6.78) 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護理聯合全科護理干預, 主要內容如下: ①早期康復護理: 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肢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早期康復護理方案, 主要包括肢體按摩、 床上良肢位擺放、 肢體被動活動 (肩部、 膝蓋、 肘部和腳踝等部位的屈曲、 伸展活動) 等康復訓練計劃, 后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調整早期康復護理方案。 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運動, 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翻身、 移行和坐位等活動。 ②語言訓練: 語言功能護理對患者腦梗死偏癱疾病的改善和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對患者進行語言訓練時, 從發音訓練開始, 練習簡單對話, 后逐漸增加語言范圍與詞匯量, 如日常生活物品、 用語訓練等, 鼓勵患者主動與人交談, 以鍛煉語言能力。 ③體位護理: 定時變換患者體位, 降低下肢靜脈血栓、 褥瘡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并根據患者體位變換情況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 但患者取臥位時, 為避免其肢體發生外旋情況, 可在臀部及大腿下肢放置支撐枕, 并進行手指伸展訓練。 根據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給予適當的坐位訓練, 指導患者取半臥位, 首次盡量堅持10 min 以上, 每日2次, 若有頭痛、 惡心等癥狀發生, 則需立即停止訓練, 并在患者忍受范圍內進行護理干預, 適當的訓練可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和活動能力恢復, 有利于病情好轉。 ④穴位按摩: 經絡理論中根據患處取患者太沖、 足三里、 血海、 手三里、 關元、 三陰交、 曲池、 合谷、 涌泉等相應穴位進行按摩, 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配合一定的揉法、 推法與一指彈等按摩手法, 每日按摩相應穴位各2 min, 通過刺激相應穴位來起到緩解酸痛、 疏通經絡與運氣活血的作用, 從而改善患者的癥狀。 ⑤中醫艾灸: 取足三里、 曲池、 內關、 三陰交等主要穴位進行艾灸, 若患者存在二便失禁情況, 可酌情加灸氣海、 關元、 神闕等穴位, 每天1 次, 每次艾灸約30 min。 ⑥中醫刮痧: 用刮疹板從大椎下至長強及脊柱兩側膀胱經, 由輕而重, 以患者可承受為宜, 以皮膚發紅或出瘩點為佳, 約10 min。 從天突以下兩側脅及氣海、關元用輕力度刮3 ~ 5 min, 再分推按摩3 ~ 5 min, 促使任、督二脈暢通。 用刮疹板刮上肢, 作病情較重的一側, 內外從上至下, 要有刺痛感, 時間5 ~ 7 min。 然后再點揉肩井、 手五里、 曲池、 手三里、 內關等穴位, 抓住患者手指抖動。 ⑦針刺療法: 選擇百合、 神庭、 太溪, 頭穴常用四神聰、 百會等, 全身穴位關元、 氣海、 足三里等, 每穴20 min, 每日1 次。 6 個月為1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采用Barthel 指數、 運動功能自評量表(FAM)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 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與運動功能評分, 滿分100 分, 得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Barthel 指數及FAM 評分護理前, 兩組的Barthel 指數與FAM 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 護理后, 研究組的Barthel 指數、 FAM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 FAM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 FAM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Barthel 指數 FAM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31 34.52±3.69 72.53±7.67 47.85±4.36 78.43±7.25對照組 31 35.49±3.64 58.69±5.29 48.54±4.27 65.56±6.37 t 1.042 8.270 0.630 7.425 P 0.302 0.000 0.531 0.000
2.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與運動功能評分研究組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 運動功能評分研究組 31 78.53±7.58 84.27±8.31對照組 31 56.47±5.37 63.89±6.25 t 13.222 10.913 P 0.000 0.000
腦梗死在醫學上的全稱為缺血性腦卒中[3], 其發病原因是患者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其腦組織出現缺血性病變與壞死等, 進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缺失癥狀[4]。 腦梗死的發病率、 復發率、 致殘率、 死亡率均較高,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5]。 基于疾病對患者的腦部損傷, 需要較長時間治療和康復訓練才能使患者恢復到患病前的水平。
研究[6]表明, 我國每年發生腦梗死患者人數高達200 萬,經及時搶救治療后約有2/3 得以存活, 但其中5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遺癥, 如軀體功能障礙、 認知功能障礙和語言功能障礙等[7]。 因而在治療過程中給予相應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活動能力恢復, 進而提升療效[8]。 早期康復護理聯合全科護理干預主要根據患者的肢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早期康復護理方案,鼓勵患者主動與人交談以鍛煉語言能力, 根據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給予適當的坐位訓練和穴位按摩, 實施中醫艾灸護理等,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護理后的Barthel 指數、 FAM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提示早期康復護理聯合全科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 可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活動能力恢復, 有利于病情好轉。
綜上所述, 早期康復護理聯合全科護理干預可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與活動能力, 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