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振東
(河津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西河津 043300)
草地貪夜蛾原發于美洲,2019年1月侵入中國。嚴重危害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經濟損失,給防治工作帶來了嚴峻考驗。
草地貪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是鱗翅目中危害性最強的種類。可取食300多種植物,覆蓋了大多數農作物。最重要寄主是玉米和高粱,其他糧食作物包括谷子、甘蔗、水稻和小麥。
分為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兩種單倍型,前者主要取食為害玉米、棉花和高粱,后者主要取食為害水稻和各種牧草。這兩種單倍型外部形態基本一致,但在性信息素成分、交配行為以及寄主植物范圍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完成一個世代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蟲態,其世代長短與所處的環境溫度及寄主植物有關。
可在600 m高空借助風力,每晚飛行100 km,產卵前遷飛可達500 km。在風力、風向、風速適宜的條件下,遷飛速度更快、距離更遠,可快速蔓延擴散,形成區域性的突發生物安全事件。我國專家團隊2019年在自然環境下觀測到其跨越南海和渤海的遷飛活動。
成蟲有趨光性特點,一般在夜間進行交配產卵。雌成蟲可多次交配產卵,在壽命周期內產卵量900~1 000粒。在適合溫度下,卵在2~4天即可孵化成幼蟲。據研究,消滅一只成蟲,可使667 m2玉米免受其害。
全世代發育起點溫度為9.16℃,適宜發育溫度為11~30℃,在28℃條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個世代,在低溫條件下,需要60~90天,無滯育現象。
以危害玉米最為嚴重(玉米型)。據統計可造成玉米減產20%~70%。云南臨滄、保山試驗測產,未防田產量280 kg,防治田580 kg,損失51.7%。
高齡幼蟲會自相殘殺,一般一株玉米只有1頭高齡幼蟲,個別2頭。且具有捕食行為,它會將與其競爭食物資源的其它鱗翅目害蟲甚至一些天敵驅趕離開或吃掉,在生態系統物種競爭過程中占有顯著優勢。
已對有機磷、擬除蟲菊酯、氨基甲酸酯、煙堿類等農藥產生抗性。
山西省為溫帶季風性氣候,劃分為草地貪夜蛾防控分區第三個分區(重點防范區);運城市處于山西省草地貪夜蛾入侵的最前沿,也是山西省發生為害重點地區,戰略地位及其重要;河津市位于運城市西北角,是草地貪夜蛾向北遷出運城市的最后阻截線,擔負著減輕后續防線壓力的重要責任。
2019年山西省首發點為臨汾市曲沃縣,首發日為7月6日;運城市首發點為芮城縣,首發日為7月12日;運城市河津市首發點為陽村鄉連伯村,首發日為8月21日。遷入路徑來自于兩個方向:一是從黃河以南、以西沿黃北上,經芮城縣、永濟市、臨猗縣、萬榮縣遷入河津市;二是從山西省首發點臨汾市曲沃縣經侯馬市、新絳縣、稷山縣向西遷入河津市。至8月底在陽村鄉、清澗辦、僧樓鎮3個鄉鎮9個村13個地塊發現蟲情。
2020年山西省首發點為運城市芮城縣,首發日為7月13日;河津市首發點為清澗辦范家莊,首發日為8月20日。遷入路徑與2019年吻合,仍然為從南、從東兩個方向遷入。至8月底在清澗辦、陽村鄉、小梁鄉、柴家鎮、僧樓鎮5個鄉鎮18個村21個地塊發現蟲情,發生區域面積比2019年加大。
2020年年初根據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調查監測和專家會商分析,預測草地貪夜蛾北遷時間比2019年提早1個月左右,發生面積擴大,危害程度呈重發態勢。但從山西省運城市和河津市情況來看,首發時間與2019年基本吻合,發生面積擴大,危害程度減輕。河津市2019年首發點幼蟲蟲齡多為3~4齡,2020年首發點及擴展區域幼蟲蟲齡多為1~2齡,發生面積擴大,防治難度減輕。
北遷速度和危害程度輕于預測的原因應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前兩個分區(周年繁殖區、遷飛過渡區)所在的上游省份防控工作扎實有力、成效顯著,壓低了北遷蟲量、推遲了北遷時間;二是運城市、河津市在2019年防控基礎上,2020年準備工作更加充分、防控經驗更加成熟、防控手段更加豐富。河津市草地貪夜蛾防控隊伍經過2019年的錘煉,已對該蟲發生危害特點認識更清楚,防控工作更為高效。2020年河津市繼續加大了綠色防控力度,完善監測體系,蟲情信息聯通更及時順暢,應急防治方式及用藥更加科學化[1]。
從2019—2020年蟲情分析,河津市草地貪夜蛾遷入路徑比較明晰,主要為從黃河以南、以西沿黃河北上遷入,隨后繼續向縱深蔓延。因此,在防控策略上應建立三道防線:第一防線為沿黃河區域陽村鄉、清澗辦;第二防線為沿汾河區域小梁鄉、柴家鎮、城區辦;第三防線為東部僧樓鎮、趙家莊鄉等其余鄉鎮區域。在各防線前沿布設綠色防控設施設備,監測遷飛動態,誘殺成蟲;采取統防統治和點殺點治相結合方式,及時撲殺幼蟲,降低發生基數,減少危害損失。
在玉米、高粱等秋作物種植中選擇抗性品種,對播種期進行調整,避免春季早種和秋季晚種,盡量使秋作物的幼苗期避開草地貪夜蛾的幼蟲期;利用草地貪夜蛾的生物特性,采用間作套種的方式,混種玉米與豆科作物,降低草地貪夜蛾基數;加強秋作物的田間管理,通過中耕除草消滅蟲蛹,降低害蟲基數;在玉米地的周邊種植能夠吸引草地貪夜蛾天敵的植物,如蕓香、苦菜等。
在玉米集中種植區域、遷飛通道等關鍵地帶布設高空燈、蟲情測報燈、太陽能殺蟲燈等進行成蟲監測誘殺,高空燈每臺間隔2~5 km,光柱呈倒圓錐狀向空中照射,垂直高度不小于500 m,頂端半徑不小于450 m;在玉米集中種植區連片布設誘捕器,苗期至大喇叭口期懸掛高度離地面1.2 m,成株期懸掛高出植株冠層0.2~0.3 m,間隔距離30~50 m,誘芯持效期應在4個月以上。
在草地貪夜蛾幼蟲階段(1~2齡期),當幼蟲密度為每百株10頭以下時,可采用生物制劑進行防治,如可采用金龜子綠僵菌、短穩桿菌、球孢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等生物制劑進行低齡幼蟲期防治;采用“以蟲治蟲”的防治技術,釋放草地貪夜蛾的天敵,如近年開發的捕食性天敵蠋蝽、益蝽等,根據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進行定期投放,以控制害蟲數量。更多捕食性、寄生性天敵目前正開展后續生物學觀察和擴繁技術探索。
在草地貪夜蛾的化學防治中,要遵循科學用藥的原則,使用甲氨基阿維菌素及其混劑、雙酰胺類及其混劑、乙基多殺菌素等其他化學藥劑及其混劑等高效低毒農藥,盡量在草地貪夜蛾的幼蟲期用藥,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①甲氨基阿維菌素及其混劑的使用。在低齡幼蟲期使用甲維鹽、甲維·虱螨脲等農藥,在幼蟲期使用甲維·茚蟲威、甲維·蟲螨腈等農藥;②雙酰胺類及其混劑的使用。在低齡幼蟲期使用四氯蟲酰胺、氟苯蟲酰胺等農藥,在幼蟲期使用氯蟲苯甲酰胺、氟苯蟲酰胺、氯蟲·阿維菌素等農藥;③乙基多殺菌素等其他化學藥劑及其混劑的使用。在卵期可使用虱螨脲,低齡幼蟲期使用乙基多殺菌素、氟鈴脲·茚蟲威等農藥,在幼蟲期使用蟲螨腈、茚蟲威等藥劑。
為篩選出防效較好的農藥,對常用的6種農藥進行了試驗分析,為科學用藥提供數據支持。
試驗選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處理1)、1%甲維鹽微乳劑(處理2)、16%甲維·茚蟲威懸浮劑(處理3)、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處理4)、32 000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處理5)、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劑(處理6)。
選在河津市清澗辦范家莊夏玉米田,土壤pH 6.7。
設6個小區,每小區100 m2,在喇叭口期進行統一施藥,采用噴霧施藥方法。試驗前10天未采用任何農藥用于其他病蟲害防治;在試驗前1天調查百株蟲量(1次),用藥后每間隔3天調查百株蟲量(4次),根據調查數據計算出防治效果數據。計算公式為防治效果=(對照存活率-處理存活率)/對照存活率×100%。
本次農藥防治效果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中1可以看出,處理1、3、4在用藥15天后能夠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其次為處理2、5,防治效果相對最差的為處理6。

表1 6種農藥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6%甲維·茚蟲威懸浮劑、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防治效果較好,可以在河津市草地貪夜蛾防治中使用。同時應輪換使用不同種類農藥,并加大生物制劑替代,以避免產生抗藥性,達到最佳防效[2]。
綜上所述,在河津市草地貪夜蛾防治中,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在強化監測網絡基礎上,建立三道防線,綜合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防控技術。在應急防治過程中,要合理選用和交替使用農藥,實現精準用藥、減量控害。大力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融合,做到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并減輕后續縣市防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