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楠 夏俊彪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在長時間的沉寂以后,我國冰雪運動終于迎了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契機,即我國成功申辦2022年第24屆冬奧會,這為我國冰雪運動的普及、傳播和發展注入動力,全國各地冰雪運動開始盛行,冰雪運動得到大力發展。但是,與此同時,專業人才短缺、文化基因的沒落、基礎設施的匱乏和區域間的失衡發展依舊是我國冰雪運動發展面臨的現實制約。因此,在我國冰雪運動遭遇發展困境與突破契機這一復雜背景下,有必要厘清我國冰雪運發展存在的現實困境,并積極需求突圍策略,以實現我國冰雪運動在21世紀突破發展困境,再攀高峰。
具體來講,地域間的冰雪運動發展失衡主要體現在北方省份的冰雪場館建設、群眾參與程度、冰雪競技水平都要優于南方省份。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我國已建成214家滑冰場,646家滑雪場,但是坐落于南方省份建成的滑雪場僅占總數量的27.24%,而位于北方的滑雪場則占據72.76%;在冰雪參與人數上,南北方同樣存在較大差距,南方省份的人群參與率僅有18%,而在華北西北等地區參與率能達到25.9%,在類似于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省份參與率更是高達42%。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臨近,如何平衡好地域間冰雪運動的全面發展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大眾對冰雪運動的認知普遍較為粗淺,缺乏對冰雪文化的了解與體驗,大眾冰雪文化意識尚未形成。隨著北京冬奧運的成功申辦,冰雪文化衍生的一系列附帶品,如冰雪旅游、冰雪休閑、冰雪藝術等逐漸進入的大眾視野,這為傳播和發揚冰雪文化的提供了絕佳歷史契機。在前不久剛剛發布的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2016-2020)》中提到,黨和政府明確要求要進一步加大冰雪運動文化的傳播,深刻挖掘其文化內涵與價值,大力推廣和普及冰雪運動知識……因此,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來臨之際,如何借助奧運掀起的冰雪熱,營造冰雪運動文化氛圍,加快傳播冰雪運動文化,普及冰雪運動知識是當下我國開展冰雪運動的重要研究課題。
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臨近,我國對于冰雪運動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但是,由于我國現代冰雪運動基礎薄弱,冰雪運動開展較晚,導致我國冰雪專業人才儲備不足,人力資源匱乏。在此情形下,專業人才短缺已經成為阻礙我國冰雪運動發展的一大瓶頸。數據顯示,我國冰雪運動相關人才儲備較為匱乏,專業運動員緊缺5068人,專業教練人才短缺275人,其他的冰雪運動相關人才缺口997人。而目前我國已經注冊的冰雪專業運動員僅有7236人,不足一萬人,其他相關的技術人員,賽事管理人員注冊人數為1067,教練員注冊人數僅為501人。其次,我國冰雪體育產業從業人員嚴重不足,冰雪管理人員、冰雪服務人員、冰雪開發人員、冰雪產品設計加工等專業管理與技術人才的稀缺,嚴重制約我國冰雪運動的發展。數據顯示,截止到2022年,我國將需要滑雪場管理人員4110人,冰雪技術骨干26158人,專業賽事組織人員1464人。因此,當下我國無論是冰雪競技人才還是體育產業從業人員,在數量和整體水平上都難以滿足奧運和市場發展的需求,培養各類冰雪體育人才工作迫在眉睫。
冰雪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冰雪運動的必要支持條件,是我國實現“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戰略目標的重要物質保障。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我國冰雪產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冰雪場地場館也隨之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興建。與此同時,一些建設規模較小,軟硬件配置不全、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冰雪場地也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涌現。2016年數據顯示,我國已經建設完成的滑冰場有214家,其中包括了室內冰場188家。天然冰場26家(冰上產業報告),然而根據現代冰場60m×30m的標準設計規格,國內只有少量的冰場能夠達標。另外,據2017年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已經建設完成滑雪場地703家,包括具有架空索道的滑雪場有145個,然而這部分雪場的規模通常較小,只有24個雪場能夠達到落差超過300m,僅28家的雪場面積超過30公頃,僅占總數的3.98%。另外,冰雪場館運營管理不科學的現象也普遍存在。目前我國對于冰雪場館設施的驗收和監管還存在管理真空,相關具體的標準體系還未制定,規章制度缺失的致使大眾在參與冰雪運動時安全事故頻發問題得不到根治,嚴重阻礙群眾性冰雪運動的開展。
制定科學合理的冰雪布局發展規劃,剖析制約南北地區冰雪運動均衡發展的關鍵短板,依照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原則,以東北地區的質量提升為基礎,以京津冀的廣泛開展為龍頭,充分激發西北、華北例如內蒙古、新疆等地方的后來之勢,多層次多方位的推動北冰南展西擴東進的發藍圖展,道東南方省份的協調均衡發展,進而構建成多點共進,三方協同,引領帶動的發展格局。另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突破冰雪均衡發展的自然氣候資源限制提供了可能。我國在未來冰雪運動布局中,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投入來拓展冰雪場地,如充分利用可拆裝技術來拓展城市滑冰場地,利用滾毯滑雪機或者尖鋒旱雪來滿足非雪季人們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限制冰雪運動發展的壁壘將逐漸減少。
缺少文化底蘊的體育是后勁不足的體育,我國冰雪事業的長效發展同樣離不開冰雪文化的支撐。因此,在我國全面發展冰雪運動的過程中,要重視冰雪運動文化的塑造與傳揚,打好文化自信的根基,逐漸摸索和形成契合于本國發展實際的冰雪文化體系。在北京冬奧會背景下,我國冰雪運動既需要堅持文化自信,也需要融合現代奧運冰雪文化理念,繼續推崇公平、積極的奧林匹克精神品質,促進中西方冰雪文化的交融。除此以外,我國冰雪運動文化氛圍的形成還需要拓寬冰雪文化的傳播渠道。要緊緊抓住冰雪運動的文化內涵,一各種冰雪活動為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冰雪運動文化傳播活動,打造冰雪文化及藝術氛圍的藝術平臺,牢牢把握住競技冰雪的奧林匹克精神、學校體育冰雪、休閑冰雪、傳統民族民間冰雪運動文化等,運用互聯網、多媒體、報紙、廣播、文字、圖片等形式來加大對冰雪運動文化的傳揚和呈現。通過建立品牌活動和品牌賽事來增強各地區和地域的冰雪文化特征,利用名人、名勝古跡等知名度,積極推行各類冰雪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冰雪運動的文化內涵,夯實其發展的現實土壤。
冰雪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面對備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嚴峻形勢,堅持多策并舉,推進冰雪人才隊伍建設是當下冰雪專業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首先,要加快高水平運動員隊伍建設。應以更為寬闊的視角,以多層次、多路徑的選拔方式來夯實冰雪競技人才的培養,依托各級專業隊、體育高校和各種體育運動學校,輔助以各類社會體育組織和機構以及中小學來實現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完善和重建基礎的訓練和教學的場館設施,加強冰雪教師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加快建設人才基地,擴大冬季項目與夏季運動項目儲備人才交流和跨項的通道,實現共享人才資源,推動科學化跨界跨項選材,惡補項目短板人才,夯實人才基礎。最后,要重視培養產業人才。這需要政府積極建立相關的人才選拔標準和評價標準,建立健全社會冰雪運動指導員的規范和培訓體系,從而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冰雪運動產業化和普及。
未來冰雪運動場地設施的建設,應堅持科學的發展規,理論聯系實踐,事前做好必要的場地、交通、人員密集程度等方面的考察,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依據現實需求來進行場館場地的建設,堅決不搞“形式主義”,“面子工程”,根據各地不同自然資源與發展目標,就近就便開發適宜民眾使用的冰雪場地;上層機關要注重多部門的聯動配合,積極調動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加強社會各類組織和企業的參與積極性,簡政放權,共同努力,吸引社會資本注入,匹配好冰雪產業與市場的關系,加強供給側結構調整,滿足大眾對冰雪體育場館的需求。完善好冰雪場館軟、硬件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資金與科研投入,引進西方先進冰雪技術,改造和提升現有冰雪場館設施水平,優化冰雪場館類型結構,提升冰雪場館規格與建設質量;加強冰雪場地設施的安全監管工作,通過政府手段,推進冰雪場地標準體系建設,促進冰雪運動場館科學化、規范化運營管理,引導保險公司與冰雪場館合作,開發冰雪場責任保險、冰雪人身意外傷害險、冰雪場館設施財產保險等產品,保障場館與消費者切身利益,實現冰雪運動的可持續發展。
“知史以明鑒,查古以至今”,梳理和總結我國冰雪運動發展歷程,把握我國冰雪運動整體發展態勢,探尋阻礙我國冰雪運動發展的歷史淵源與現實原因,是實現我國冰雪運動突破發展困境的重要路徑。在當前我國深化冰雪運動改革的十字關口和備戰2022北京冬奧會的關鍵節點,建議我國冰雪運動發展應注重冰雪布局頂層設計,謀求地域間均衡發展;夯實冰雪運動文化根基,拓寬冰雪文化傳播渠道;堅持多策并舉,推進冰雪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合理規劃冰雪場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