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河
通過對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梳理發現,中國文學翻譯研究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一個是對富含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學的翻譯。古典文學的翻譯研究是對中國古代漢文化的重新解構、建構與傳播,現當代中國特色民族文化文學的翻譯則展現中國現當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及不同民族人民的民族精神與文化。《林海雪原》是以解放戰爭為背景,負載著特色鮮明的黑龍江地方文化的文學作品。《林海雪原》的翻譯同樣具有歷史特殊性。20世紀60年代,中國對外翻譯經驗比較匱乏,正處于對外翻譯實踐的探索期。是什么讓沙博理選擇翻譯《林海雪原》,又是什么政策影響這部作品的翻譯?本文通過對《林海雪原》作者、譯者與國家背景的考察,對《林海雪原》英譯預備規范視角進行探討。
吉迪恩·圖里(Gideon Toury)是描述翻譯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翻譯理論及其他》中指出,較長時間以來,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規范是一個群體所共有的關于對與錯及充分與否的普遍價值觀。他將翻譯規范分為預備規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規范(initial norms)和操作規范(operational norms)。預備規范主要指具體的翻譯政策及是否為直接翻譯。翻譯政策常常制約譯者選擇何種文本類型、具體的文本內容、選擇的過程及選擇的時間[1]。譯文的選擇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翻譯什么樣的作品以及怎樣翻譯作品,除了與譯者的主體性有關,還與出版社及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密切相關。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目標,但大多數出版社仍是以市場為導向,翻譯的作品是否有相當規模的讀者群體直接關系到能否產生經濟收益,而收益的多少則直接決定出版社的生存質量。在譯著出版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門的決策。這個環節決定譯著是否可以被出版,對于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門來說,對外宣傳是最終目的,其他因素都讓位于對外宣傳。
《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他出生于1923年,曾在私塾學習過一段時間,沒過多久,13歲的他就輟學回鄉務農。革命戰爭年代,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并長期擔任人民軍隊的指揮官。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以后,他隨部隊到達中國東北,帶領一支英勇的軍隊進入牡丹江的深山老林進行剿匪。《林海雪原》正是他以剿匪為背景,結合自身實際經歷寫下的著作。《林海雪原》是他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后來被改編成多種劇目,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林海雪原》講述了解放軍一支小分隊在東北森林中圍剿國民黨土匪和地主的故事。小說的背景是區域性的,區域性文化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而有吸引力的。同時,書中還穿插了許多民歌和神話故事。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各自的特點——正面角色勇敢、誠實和勤奮,反面角色是貪婪、邪惡和殘忍。
沙博理是猶太裔,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過九個月中文,傅作義、馮玉祥等人都在這所大學做過演講,這使沙博理更加了解中國。隨后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了兩個學期,在耶魯大學學習了一個學期。在掌握了足夠多的中國語言和文化之后,他開啟了前往中國的旅程。解放戰爭結束以后,他遷居到北京,被外文局聘用,開始了他的翻譯生涯。沙博理的工作是翻譯當代文學作品,特別是關于戰爭的文學作品。1961年,沙博理翻譯了他的第12部小說《林海雪原》。
翻譯觀是預備規范的先導,翻譯目的和原則決定了譯者翻譯的大方向和細節。在沙博理看來,向外國人宣傳中國的文學作品是他的責任和義務。他的使命就是讓外國人了解真正的中國人民、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以及當時的政治環境。
國家翻譯是指政府為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而組織的翻譯[2]。沙博理的翻譯依托于國家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的翻譯政策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受蘇聯的影響,一個是受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指引。
新中國成立前后國際環境比較復雜,美蘇冷戰,使全世界籠罩在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的陰影之下。中國與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比較緊張,西方國家試圖在許多方面孤立中國。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觀點,翻譯應該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也是檢驗和評價翻譯作品的重要標準。當時的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在文學和藝術方面采用了蘇聯的方法。國家主體的翻譯思路體現了中國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獨立意識。翻譯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平衡不平等權力關系的方式。
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上,毛澤東提出了藝術工作者的立場和態度。文藝工作者應該立足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就是文藝作品要跟黨和黨的政策聯系起來。揭示敵人的殘酷和欺騙行為是革命藝術家的使命。同時,革命藝術家也應該揭露敵人的失敗傾向,鼓勵軍民團結起來戰勝敵人。如果以反日為主題,那么所有的藝術家都應該共同創作出那個時代的作品。藝術家的使命不僅僅是揭露所有人的缺點,他們首先應該了解對象。
對《林海雪原》等革命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同于其他翻譯行為,這是一種表達國家意志的方式,沙博理工作的機構由政府管理,沙博理的翻譯深受政府翻譯政策的影響。
作品主人公少劍波所領導的剿匪戰爭,是共產黨領導的戰爭,反抗的是欺壓人民群眾的地主和土匪。這是一部反映東北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的斗爭史,塑造英勇機智的人民英雄形象的作品。無論是作者的創作還是譯者的再創作,都試圖揭露敵人的罪惡,出于文學藝術作品的需要,強化反面人物的罪惡,美化正面人物的缺點。原著者曲波試圖把負面角色強化得更為負面。例如,曲波在后來的采訪中承認真正的“蝴蝶迷”的原型其實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人,而楊子榮則經常偷偷喝酒。原本相貌姣好、行徑惡劣的負面角色蝴蝶迷,在小說中被創作成一個極其丑陋的女人。原著中描述她的長相令人作嘔,臉過于長,且長寬極不協調,并用長倒了的玉米做比喻。滿臉雀斑,用頭簾、涂粉遮丑,牙齒焦黃。小說中,楊子榮善于飲酒的習慣被改寫,楊子榮本人被改寫成從不喝酒的軍人的楷模,為了冒充土匪、成功打入敵人內部才被迫喝下幾大碗酒。沙博理在翻譯的過程中多次刪除曲波所忽視的正面人物的缺點,重構了正面人物的形象。如欒超家和劉勛蒼的臟話“褲筒里抓……”,沙博里沒有繼續翻譯,此處被省略的是男性的生殖器。翻譯時直接將臟話刪除,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根據沙博理的翻譯觀,刪掉對其整體影響不大;另一個是直譯不利于塑造英雄形象。
國家翻譯不同于其他翻譯。首先,翻譯活動是國家意志導向的翻譯,動機是對外宣傳;第二,國家翻譯傾向于寫實作品,揭示中國現當代歷史文化;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經濟效益對政府來說并不重要。
國家翻譯的第一個特征是翻譯活動是由國家意志驅動的。選擇翻譯對象有兩個原則:一是作品是否適合對外宣傳;二是作品是否優秀,質量是否過硬。雖然很多作品在國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如果這些作品不符合政府對外宣傳的思想和原則,也不會被優先選擇。在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時選擇翻譯作品這兩個原則至今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國家翻譯的第二個特點是國家翻譯組織更喜歡展示反映中國當代歷史和文化的現實主義作品。文學源于生活,而且不止于此。每個時代的作品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征。沙博理翻譯的大多數作品都是現實主義風格的,例如《春蠶》《家》《林海雪原》等。沙博理自述喜歡翻譯關于戰爭的小說,因為這些小說中有很多他喜歡的人物,中國的英雄人物是勇敢的。
國家翻譯的第三個特點是非營利性。國家導向的翻譯不同于利益導向的翻譯,國家翻譯不以獲取收益為主要目的,而商業小說更加關注讀者群體的閱讀意愿,往往在決定翻譯前進行收益評估。讀者是否會喜歡譯著,讀者是否會選擇購買譯著,讀者是否會閱讀譯著并自覺做作品的傳播者以便擴大作品的知名度、影響力和收益等,這些是出版社所關心的。國家翻譯更多的是對外宣傳和介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國家具有強大的經濟支撐和廣泛的資源,可以聘請最好的專家,投入最大的財力,其收益與外宣目的相比已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對他的未來非常重要。沙博理最終選擇并適合翻譯《林海雪原》存在一定的個人原因,這些更準確地說是選擇翻譯《林海雪原》的條件,具備這些條件使得他選擇翻譯《林海雪原》,而且能夠把它翻譯得更好。這些條件是翻譯預備規范的一部分。
沙博理和曲波都厭惡壓迫。沙博理的祖父母之所以在19世紀90年代背井離鄉前往美國,正是因為要逃離沙皇俄國對猶太人的屠殺。從他的祖父母到他,他們都痛恨壓迫。他們為自己是美國人而自豪,他們嘲笑沒有放棄自己原有生活方式和說話習慣的鄰居。然而,當沙博理發現美國也是一個壓迫窮人的資本主義國家時,他便果斷地放棄了美國國籍。許多年后,當他回到美國看母親時,美國政府承諾如果他放棄中國國籍,同意恢復他的美國國籍,最終他選擇堅持中國國籍。曲波筆下的《林海雪原》中,地主、國民黨政府和土匪對普通民眾是極其血腥殘忍的,對民眾的壓迫也是無處不在的。曲波經歷了被壓迫時的苦難,創作《林海雪原》時將土匪的殘酷描寫得生動形象。沙博理自祖輩自然就經歷了被剝削、被壓迫,對文章中出現的殘酷場面進行翻譯時自然得心應手。
沙博理癡迷于閱讀,尤其是閱讀冒險小說,這是每個美國熱血少年的特權。通過閱讀,他掌握了足夠的詞匯,鍛煉了豐富的想象力。對于他閱讀冒險故事,他的母親是反對的,但他還是把書藏在毯子下面,借著手電筒的光看書。他的“壞習慣”使他擅長閱讀、思考和寫作。沙博理的開拓精神也引導著他踏上了中國的道路。
沙博理13歲時,按照猶太人的習俗,他參加成人禮儀式。儀式當天,他必須在公開場合背誦希伯來文。不斷朗讀和背誦希伯來文,可以避免在參加儀式時口吃。對于語言的興趣是促使他不斷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沙博理提到,理解另一種語言是一件非常困難但很吸引人的事情。
對作者和譯者的個人歷史的研究是翻譯研究中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路。作者曲波和譯者沙博理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對當時的時代有相似的了解,都有從軍的經歷,都憎恨侵略,都為自己愛的人而戰斗。沙博理良好的翻譯習慣及他把對外宣傳作為自己的使命,讓外國人了解真正的中國人民、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使得他能翻譯好《林海雪原》這部作品。翻譯觀是翻譯預備規范的先導。沙博理的家族歷史、自身的成長經歷、對冒險小說的廣泛閱讀及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則成為他翻譯《林海雪原》這部作品的先決條件,同樣屬于翻譯的預備規范。
國家翻譯是在國家主導下的翻譯活動,國家翻譯政策和黨的意志是對外宣傳活動的指揮棒。國家翻譯的目的主要是對外宣傳,讓世界人民對中國有正確的認識,展示偉大的中國人民良好的精神風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中國文化“走出去”必將是未來翻譯學術界持續思考的問題。如何“走出去”,回顧歷史很重要,通過對《林海雪原》翻譯的我們發現,一部好的譯著的誕生離不開一個精通中西方文化的翻譯專家,也離不開強大國家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