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莉莉
福建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區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使之成為豐富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現有南音、媽祖信俗等7項世界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130項國家級“非遺”項目,461項省級“非遺”項目,數量居全國前列。近年來,福建省高度重視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工作,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與傳承“非遺”的措施,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尤其是地方高校,憑借著自身優勢,在保護、傳承與發展“非遺”的系統工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因此,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高等學校責無旁貸的責任。尤其是地方高校,有著各自獨特的區域文化背景,是當地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的核心主體,其獨特的地緣優勢正契合了“非遺”的地域性特征,并占據其他“非遺”保護與傳承主體所沒有的資源和優勢,成為本區域“非遺”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地方高校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人才優勢首先表現在文化意識優勢。高等學校聚集了各類專業人才和文化精英,他們接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并長期保持自覺的學習行為,因此,對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文化價值的判斷普遍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文化視野開闊,大都具有先進的文化理念和很強的思辨能力。強烈的文化意識使他們自覺肩負起文化傳播與傳承的歷史使命,許多高校教師都能重視當地的文化資源,始終致力于區域文化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高校是傳播知識與培育人才的沃土,人才聚集的優勢所帶來的還有育人功能上的優勢。具體包括對大學生的教育以及對“非遺”傳承人的再教育。大學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代表著本國和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未來走向。加強對大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青年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輸送大量人才,實際上培養了“非遺”文化的保護者和力行者。許多地方高校制定了相應的研培計劃,讓各領域的名師與專家對傳承人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理論化的教學與指導,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教育是為了傳承,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優勢亦即傳承優勢。
從類型結構來看,“非遺”囊括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十大門類,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地方高校不乏綜合性大學,各類職業學校也一應俱全,文學、藝術學、建筑學、醫學等各學科門類齊全,并擁有完備的軟硬件設施,能夠充分發揮多元化的學科優勢和群體優勢,全方位推進“非遺”傳承與發展的學科化建設。
高校作為傳知育人的重要陣地,擁有強大的資源優勢。一是技術優勢。由于教學與行政工作的需要,高校都配置了專業的技術人才、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設備,在資料整理和保存方面更加專業化和科學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提供了保障,也對“非遺”文化教育事業助益良多。二是場館等設施優勢。高校是文化信息交流的中心,校內常設有報告廳、展館、禮堂、廣場等場館設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展示、會演、交流等活動提供了場地,有利于推進“非遺”宣傳與傳播工作。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提出“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相關專業或者課程,建立教學、傳承基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專業人才培養”。多年來,福建高校憑借自身優勢,不僅限于“非遺”研究,而且在“非遺”的展示與傳播、創新性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如果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象,即發現它的活態流變性是其傳承的一個重要規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倚賴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改變,加上掌握“非遺”文化精髓的老藝人不斷逝去,許多珍貴的“非遺”文化如果不加記錄和保存,終將失傳。數字化建設以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手段,全面整合多種資源,使“非遺”文化得以保存、展現和傳播。
地方高校由于教學的需要,擁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先進的技術設備,為“非遺”的數字化保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福建多家地方高校依托校圖書館,組建由傳承人、學者專家、信息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團隊,對原有資源進行發掘、收集、整理與研究,通過復印、翻拍、掃描、錄音、攝影攝像等多種技術手段著錄,形成“非遺”檔案,建立系統規范的專題數據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永久保存下來,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的同時,也為“非遺”文化教育及研究提供有效的素材資源。如泉州師范學院采集了南音樂人、樂譜、樂事等方面數據,經過數字化處理后建設成由文獻庫、曲譜庫、音像庫、人物庫、社團庫、資訊庫、百科庫七個子庫組成的南音文化數據庫。南音文化數據庫綜合性地反映了南音的發展歷程、藝術特性和未來發展趨勢,既保留記錄了南音文化的原汁原味,也為南音的傳承發展以及相關研究提供了完整的信息資料。
教師隊伍是地方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的主力軍。地方高校的教師長期在當地生活與工作,憑借地緣優勢與自身的文化敏感,熟悉當地的“非遺”文化,自覺承擔起相關的學術研究。教師學者們立足于地域文化背景,積極申報各級各項研究課題項目,對當地“非遺”文化進行專題研究。福建許多高校還組織專業的研究隊伍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機構,如莆田學院設立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廈門大學設立朱子學會、武夷學院設立朱子研究中心及朱子學院等,使福建省的“非遺”傳承和傳播更趨體系化。近十幾年來,福建各高校涌現出了大量關于“非遺”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從“非遺”自身的歷史性、藝術性、學術性等理論研究,到“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等實踐研究無不涉及,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理論支持。
除了進行專題研究、設立研究機構外,福建地方高校還創辦刊物或讀物。如位于媽祖文化起源地的莆田學院自2006年開始便在《莆田學院學報》設置了媽祖文化特色專欄,并創辦學術刊物《媽祖文化研究》。除此之外,開展學術交流也是“非遺”傳播一個重要途徑。各高校舉辦或承辦“非遺”文化的論壇、研討會、座談會,就“非遺”研究成果與國內外學者展開討論,一方面使“非遺”研究得以深化與提升,也強化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擴大了福建“非遺”文化在學術界乃至全國、全世界范圍內的認知度和影響力,為福建“非遺”文化的傳承、宣傳和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近年來,在經歷了“申遺”熱潮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進入“后申遺時代”,開始由重申報向重保護、重傳承、重發展轉變?!胺沁z”的傳承與發展在于人。在這個階段,福建地方高校自覺承擔起培養“非遺”傳承人的重任,積極探索專業教育、學科教育與“非遺”文化的融合,如泉州師范學院成立南音學院,招收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意在培養應用型的南音藝術人才。該專業設置了南音演唱、南音演奏、文化產業與南音文化推廣三個方向,采取“1+1”的雙導師制,從表演實踐和“非遺”學理兩大角度展開教學,既符合專業教學的規范要求,又能讓學生充分領略原汁原味的南音藝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胺沁z”專業的設置,使“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更加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輸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進而推動“非遺”內涵外延的發展。
在日常教學中,福建許多地方高校通過開設“非遺”文化課程或將“非遺”元素融入相關課程中實現“非遺”文化的整體性傳承。如莆田學院開設“媽祖文化概論”等全校性公共選修課及“媽祖文化活動策劃”“媽祖文化產業”“媽祖文化傳播”等專業選修課;龍巖學院開設了客家山歌賞析、閩西“非遺”概況等課程,并將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融入“中國民族音樂”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帶領學生到現場觀摩十番音樂的民間演奏。“非遺”文化進入高校課程,不僅培養了青年學生多元的文化素養、提升審美趣味,同時也讓學生形成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積極主動地參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使之成為“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新生力量。
除此外,福建各高校還將“非遺”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畢業設計等實踐中去,不僅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內容資源,而且在“非遺”與教學之間形成互促互進的關系。如莆田學院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媽祖文化元素,激發學生創意思維,指導學生策劃媽祖文創產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一個民族或地區創造并傳承下來的文化精華,影響了這個民族或地區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審美習慣、生活方式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既豐富了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又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
福建高校的“非遺”校園文化建設以社團文化、舉辦校園文化節為主要形式,在校內組建以“非遺”文化為核心的學生社團招納“非遺”文化愛好者,如集美大學的南音樂團、武夷學院的剪紙協會等,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內外開展活動,既豐富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又傳承了當地的“非遺”文化。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日”舉辦展覽、專場演出等,如武夷學院在每屆朱子文化節開幕式時都要開展朱子拜師禮活動,充分展示了“非遺”文化“朱子家禮”的無窮魅力,傳承和弘揚了朱子文化。
“非遺”文化進入校園文化建設,以其自身的魅力感染和鼓舞了廣大的青年學生,激發了他們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及審美意識,同時也使他們走進“非遺”文化,成為“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