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飛 吳 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近年來,學者們對文化產業領域的相關問題展開了研究。同時,如何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發揚傳承,成為學者們關心的焦點之一。為深入研究遼寧省文化產業問題,筆者于2021年1月,在中國知網搜索欄中輸入“文化產業”“遼寧”兩個主題詞,出現了470篇期刊,140篇碩、博論文, 121篇報紙和會議論文。縱觀這些文獻,筆者發現其中以新聞報道和政策類研究為主,而把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從文化產業的經濟學角度進行實證研究分析的文獻相對較少。實證研究的匱乏也使得相關政策建議缺乏針對性。
筆者在對已有研究文獻的閱讀和梳理中發現,使用實證分析方法分析遼寧省文化產業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個方面:文化產業集聚、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產業效率及文化產業與經濟增長關系。本文針對以上四個方面的實證研究情況進行概述,以便從多角度綜合反映近年來遼寧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從而為政策制定和實證研究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
戰略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邁克爾·波特提出產業集聚即產業集群的概念,是指某一產業在一特定的空間范圍內高度集中的現象,主要表現為空間上的集聚性。
王晗(2016)[1]使用行業集中度指數CRn來測量文化產業在某一地區的集聚程度。王晗根據2011年相關數據,測算出細分的文化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的CR4指標。研究表明,文化產業在省際間分布不均衡,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文化產業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遼寧文化產業集聚總體水平在全國處于中下游水平。
趙娜(2014)[2]對遼寧省沿海經濟帶6個城市2008年的文化產業集聚水平進行測算。首先,使用區位熵指數方法,從總體上看,聚集程度最高的為錦州,其次為丹東、營口,大連居中,聚集程度不明顯的城市為盤錦和葫蘆島。其次,使用產業地理基尼系數來測算2004年和2008年的文化產業子行業的聚集情況,其中聚集程度由高到底分別為娛樂業、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電影、音像業和文化藝術業。
筆者通過對文獻的檢索和研究發現,對文化產業集聚水平的實證研究文獻明顯不足。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文化產業的產業鏈上下游之間關聯性不大,文化產業本身的區域集聚效應并不明顯;二是研究文化產業集聚情況需要更多的微觀企業數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證方法的選擇。
文化產業競爭力是指文化產業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而獲得經濟效益,提高市場份額,同時獲得社會效益,體現其競爭優勢。對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大多數學者使用的是因子分析方法,該方法是將多維變量進行降維,用少數幾個變量去解釋原始資料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所得到的結論,也與其作者所選取的初始指標和所選期間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楊帆(2013)[3]從5個層面衡量遼寧省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綜合水平,結果顯示從2003年到2010年文化產業綜合得分呈現上升趨勢。從全國橫向比較看,遼寧省得分排在全國第9位,處于中上游水平。崔啟東、李芳凝(2012)[4]利用20項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得出4個主因子,計算出各地區的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名。遼寧排名第14位,處于中等水平。其中,經濟效益主因子排名第26位,從業人數主因子排名第26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楊鳳、歐陽博強和侯元元(2014)[5]利用把多維變量降維的因子分析方法,把眾多變量降維為三個主因子,計算出2009—2013年這5年的遼寧省文化競爭力綜合得分,結果發現其得分逐年升高。進而得出遼寧省文化產業競爭力在這幾年不斷提升,但文化消費對競爭力貢獻不夠明顯,文化產業的產業規模優勢不夠突出的結論。
張韶華(2012)[6]使用2011年的相關數據,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遼寧省沿海6個城市的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并進行排名。孫琪恒(2014)[7]根據2012年遼寧省9個城市的相關數據,根據文化產業的8個指標,提取出兩個公因子,進而進行9個城市的排名。沈陽、大連、本溪的綜合得分排名為第一、二、三位。
除了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外,還有學者使用AHP層次分析法。王恒(2014)[8]采用AHP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級指標的系數權重,把文化產業競爭力細分為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基礎競爭力三個層面。研究表明2011年遼寧省文化產業競爭力在全國排名第13位,屬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綜上,遼寧省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研究結果較豐富。研究結果表明遼寧省文化產業競爭力在所研究的時期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從橫向比較看,遼寧省文化產業競爭力處于全國中上游水平。
學者對遼寧省文化產業效率的研究,多使用數據包絡分析(DEA) 方法,考慮文化產業的投入與產出關系。數據包絡分析是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根據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對相同類型的單位進行效益評價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已有文獻研究多是把遼寧省的文化產業效率放在全國范圍進行比較分析。
馬萱、鄭世林(2010)[9]測算1998年至2006年的遼寧文化產業技術效率,得出其均值為0.67,在全國總體平均水平中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因此,1998年至2006年的遼寧文化產業純技術效率年均值為0.75,同樣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規模效率為0.95,在全國范圍內處于上等水平。胡紀綱(2015)[10]研究了我國各省2003—2012年間的文化創意產業效率,其中遼寧省的技術效率為0.73,處于中等水平,并沒有達到技術前沿面。純技術效率為0.79,規模效率為0.85,二者也位于中等水平,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
綜合已有文獻看,從投入產出角度,使用DEA模型測算的遼寧省文化產業效率問題。近年來,遼寧省文化產業技術效率水平處于下降態勢,規模效率也同樣處于下降態勢,從整體看,遼寧省文化產業效率在全國范圍內處于中等水平。
某一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短期或者長期的影響也是研究者們關注的問題,研究者多使用協整分析、格蘭杰因果檢驗等方法。高靜遠(2011)[11]使用上述方法認為,1989—2009年遼寧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有正的顯著影響,發展文化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有正向拉動作用。梅健(2017)[12]根據2000—2014年數據,首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別對文化產業和經濟增長進行綜合評價;其次得到二者的耦合協調程度,遼寧省文化產業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增長,呈現出優質協調和良好協調狀態;再次,對二者的長期均衡關系進行考察,遼寧省文化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拉動作用;最后二者呈現出互為格蘭杰因果的關系。
綜合遼寧省文化產業實證分析的文獻,遼寧省文化產業的區域集聚程度不高,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處于全國中上游水平,文化產業的技術效率處于中等水平。針對遼寧省文化產業的實際情況,要進一步提升其發展水平,應借鑒文化傳承與保護比較好的地區的經驗,深入挖掘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包括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發展遼寧特色的工業文化、紅色文化、冰雪文化、海洋文化等。同時,合理發展文化產業集聚園,做好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的配套,針對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規劃,提升其文化產業的區域聚集性,推動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應提升遼寧省文化產業競爭力,重點推動人才戰略,吸引具有先進管理經驗和互聯網思維的高端人才,利用好數字網絡技術與平臺,推動遼寧省文化的輸出。應提升遼寧省文化產業效率,注重政府投入的有效性,尤其是在文化產業科研方面應給予更多資金,促進文化產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形成。從長期看,應做好文化產業需求管理,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刺激文化需求,引導提升消費者的審美水平和消費觀念。
筆者通過搜索閱讀遼寧省文化產業實證研究的論文發現,從總體上看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對遼寧省文化產業實證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二是所研究的時間區間相對較長。未來,學者對于遼寧省文化產業實證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在更短的時期范圍內研究,以期得到更具時代性的結論;二是向前向后拓展所研究問題的時間縱度,獲得產業效率或者競爭力的動態演進情況的對比;三是針對實證研究的結果,探討影響遼寧省文化產業集聚、競爭力和效率的因素,獲取具有地區性和針對性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