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蓓 章暉麗 蔣文梅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人民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這種政治品格是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又立足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際的價值選擇。一部黨的建設史、發展史、改革史也是一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奮斗史,人民立場成為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制勝法寶。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并成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分析中國問題、解決中國問題,奠定了“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才能不斷取得勝利。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主體。從原始社會的“第一根木棒”的選擇,到現代生產自動化流水線,為了滿足社會日益增多的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人民群眾不斷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創造新工具,努力用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促使生產力不斷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物質財富。人類的一切科學文化成果,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概括與總結。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精神文化的創造就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重要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任何社會變革都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這結果都是通過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民群眾的力量實現的。新舊社會的更迭是人民群眾起來摧毀腐朽社會制度的斗爭,社會制度的完善人民群眾也是的決定力量。我國改革開放就是從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實行土地承包開始的。正是這敢為人先的壯舉把改革一步一步推向深入,迅速形成了波及全國的改革浪潮。可以說,沒有人民群眾的改革實踐活動,就沒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
“人民立場”就是強調黨要始終堅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的觀點,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通過調動和發揮最大多數人的聰明才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前進,不斷向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1]。
根據馬克思的設想,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構建理想社會模式和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提條件。
要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首先,必須使人們完全擺脫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壓迫的束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產階級只有首先獲得自己的解放,才能再扛起解放全人類的重任。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自然要肩負起領導以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為目的的偉大社會革命的重任。其次,要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進人民福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全面發展的需要。《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旗幟鮮明地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沒有任何特殊利益,是為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努力奮斗。
“人民立場”就是強調黨要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體,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人民幸福生活作為一切活動的目的和歸宿。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黨的建設發展史,就是一部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奮斗史,而人民立場始終成為貫穿其中的主線。
作為起初只是50多人的小組織,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舊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長期斗爭和反復較量中勝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堅守人民立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廣大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
共產黨真誠為人民謀福祉,為人民求解放。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這些政策解決的是占人口絕大多數農民階級的民生問題,廣大農民從共產黨的切實行動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才是真正為他們謀利益的黨。黨在“二大”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自那之后,打倒列強除軍閥,十四年抗日,三年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同一切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國內反動勢力堅決斗爭,同一切欺侮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勢力堅決斗爭,直到把反動派徹底消滅,中國人民真正站立起來。
只有為了人民的斗爭才能如此充滿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的斗爭才能如此堅韌不屈。在人民的支持下,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浴血奮戰,將侵略者趕出中國,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用一系列的勝利證明共產黨不僅可以得天下,而且也能治天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我們黨始終堅守人民立場。
在一窮二白的土地上,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在各級政府、各種政權機關都加上“人民”二字。政權的參與者來自方方面面,政權真正成為人民自己的政權,得到人民群眾真心的擁護和支持。
只有為了人民的政權才能如此堅強穩固,只有依靠人民的建設才能如此生機勃勃。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為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顧改革開放史,我國之所以在短短40多年里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重要的原因依然是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從小崗村“大包干”拉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序幕,到浙江溫嶺“民主懇談”帶給社會主義民主新內涵,從興辦經濟特區到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改革扎實推進,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改革開放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前景更加光明。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必須繼續站穩人民立場,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確保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
站穩人民立場不會一勞永逸,需要通過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確保黨的宗旨深入人心,成為每一名黨員自覺的行為價值選擇[2]。
堅持思想武裝,解決“相信誰”的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堅持人民立場的科學指引。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進一步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和掌握,堅定“四個自信”,才能為站穩人民立場構筑堅實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堅定理想信念,解決“為了誰”的問題。人們常常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贊譽共產黨員,其所以特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因為有了理想信念才能夠得到億萬人民的支持,我們才能夠“從勝利走向勝利”。今天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是需要有那么一批“為了人民”的理想主義者為之不懈奮斗,成為人民立場的堅決捍衛者。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人民謀幸福”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其準確判斷了人民幸福的新訴求。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的溫飽努力奮斗;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的徹底脫貧努力奮斗。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為人民謀幸福,就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學制定了未來幸福的新藍圖。共產黨人把人民訴求作為黨和國家未來愿景規劃的重要議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共同富裕納入二〇三五年的遠景目標,向著人民美好生活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將以更大的信心,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是什么力量支撐中國共產黨創造出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歷史和實踐都給出了響亮的回答:人民群眾是力量的源泉。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是誰賜予的,也不是能夠從外國“買”來的。中國共產黨必須繼續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最大限度調動出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并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激發人民的創造熱情,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這樣才能激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勃勃生機,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