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榮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年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技能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這充分表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仍然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對于“工匠精神”的內涵,當前學界并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和解釋,有學者提出:“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不斷雕琢產品,使其達到完美極致的狀態,不斷提高產品的品質[1]。”孫靜認為,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創新的專業追求、敬業的專業精神和優秀的專業能力三個方面[2]。楊力、陳煥章歸納出工匠精神的內涵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甘于奉獻、持續創新、產品實現。因此,綜合來看,“工匠精神”是從業者對產品質量、性能和美學等方面精益求精的極致追求,體現了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以及在思想、文化、價值層面中積極向上的寶貴精神。
《考工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中國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精益求精、敬業守信、執著專注、獨具匠心、勇于挑戰、推陳出新等特質和精髓竟全都深深蘊藏在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中華民族從來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著名的庖丁、歐冶子、魯班、墨子、蔡倫等,也不乏在工匠精神中誕生出的諸多偉大作品,如璀璨的“唐三彩”、絕美的青花瓷、奪目的彩瓷、“寸錦寸金”的云錦、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都江堰、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萬里長城等[3]。這些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資源,更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是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積淀的產物。
1.傳統文化中的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基本素養
“功致為上”是我國古代匠人恪守的職業道德標準,他們在造物過程中十分重視器物的質量,形成了精益求精、切磋琢磨、追求卓越、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早在《詩經》中就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對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過程進行描述,體現了工匠們專注、認真和嚴謹的態度[4]。《尚書》中也提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些正是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良好體現[5]。
2.傳統文化中的創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靈魂
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們之所以具有高超的技藝、不朽的作品,除了自強不息、刻苦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努力求真務實、敢于不斷創新。魯班經過多次試驗,不斷更新設計方法,才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及各種木工工具,被后人尊奉為木匠的始祖;蔡倫不斷鉆研造紙技術,革新造紙工藝,才成為了我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中國古代匠人追求“技”“藝”“道”三重境界,他們只有對自己的作品不斷地改良優化、推陳出新,其技藝與方法隨時代發展不斷變化、創新,才能達到“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的境界。
3.傳統文化中誕生的工匠榜樣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不竭動力
中國古代誕生了無數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師,從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到賣油翁的“唯手熟爾”,從偉大的四大發明到享譽世界的絲綢瓷器,都是“工匠精神”的典范。其中大多數工匠藝人在社會中屬于很平凡的人,但他們并不平庸,這種不平庸表現在他們的作品上。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專心做一件事情,執著、敬業,追求極致,“一品入魂”,并為此傾其一生,最終締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制造的奇跡,這是他們共同的特質。好的工匠藝人本身就是活的藝術品,他們的氣質和感染力陶冶了后人的靈魂,給人無窮動力,成為后人一生的信仰和追求目標,這便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帶動了一個時代的技術革命,既修養自己,同時又影響周邊,影響世界,影響后世之人。
高職教育主要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對學生的培養周期較短且僅注重實用性,在人才培育模式中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忽略了育人的價值,而傳統文化在高職工匠精神人才培育中僅僅作為職業能力培養的附屬存在,這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極為不利。因此,高職院校亟須改變人才培育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在培育學生技能及知識的同時,探索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廣泛傳播傳統文化,引導和啟發學生認識并走進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體系中,學習并感悟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理念和智慧。同時,學校應建設優秀的學風及校風,并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元素,使學生在人文環境中持續受到傳統文化熏陶。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融入傳統文化育人元素,重視并突出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引導教育,使學生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自覺探求工匠精神的內涵,并在日常學習中逐步涵養他們的工匠精神。
2.將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滲透至課程結構體系之中
傳統文化類課程作為高職培養人才、滲透工匠精神的高效路徑,應當引起學校和教師的高度重視。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 要“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高職院校應變革以往單純的專業課程結構體系,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在各專業或相近專業開設傳統文化類的必修課程,教師結合專業特點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將傳統文化中和專業相關的、能夠體現工匠精神的知識點挖掘出來,有機融入專業課程中;鼓勵教師積極開設傳統文化類的選修課程,讓各專業學生都能如愿接受傳統文化洗禮;定期邀請專家學者或傳統技藝傳承人走進校園,以學術講座、節目會演、報告交流會等形式解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工匠精神;加大在思政課程、實踐教育、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中滲透工匠精神內涵的相關教學內容,使工匠精神與技術活動、技能培育、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認識、理解和感悟,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不斷地汲取營養和智慧,并內化于他們的精神與行動之中,以實現培育其工匠精神的目標。
3.在賽學教互融互補中鍛造學子匠心匠藝
學生技能競賽水平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實力的重要標尺,也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關鍵環節。技能競賽既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又能促使教師更好地教,同時,這也恰恰成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絕佳機會,應引起學校和教師的足夠重視。首先,學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建立科學的大賽用人選拔機制,實現競賽由少數優秀學生參與到全體學生均能參與的轉變,由階段性工作向常態性工作的過渡,以增大學生受益面,擴大工匠精神培養范圍。其次,學校應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制定并完善大賽獎勵激勵辦法,鼓勵更多學生加入到技能競賽團隊中。此外,通過在教學中融入競賽,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反哺了教師教育教學,實現了技能競賽與人才培養方案互融互補,潛移默化中涵養了學生的工匠精神,鍛造出他們的匠心匠藝。
4.充分利用校企文化資源實施校企協同育人
理論思想往往要指導具體的工作實踐,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有應用于未來的具體工作實踐中,才算真正落地生根。因此,涵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除了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努力培養之外,也離不開企業的參與,高職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注重企業的文化底蘊與內涵在學生思想中的滲透作用,加強校企協同育人。通過讓學生參與企業中實際作品、項目的最初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創新發展等全過程,將課堂所學知識與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相結合,學以致用,不斷提升學生自身專業技術、職業技能和服務意識;將學校所學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與企業文化、地域文化資源相互整合、相互貫通,讓學生真正置身于文化情境之中,感受文化魅力,領略文化底蘊,體驗文化深邃,既培養其職業能力,又涵養其工匠精神,使學生從知、情、意等全身心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行為準則和文化基因,以文化人,以工匠精神塑人。
工匠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職院校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既要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充分挖掘其中的寶貴資源,也要跟上時代步伐,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賦予工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使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發揮其在人格塑造、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巨大作用,才能完成制造強國賦予職業院校的偉大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