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團
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準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1)本文關于十九屆六中全會報告的引用全部來源于中央人民政府網站。這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雙重時代背景下,黨對意識形態根本性、全局性轉變的清晰認識,伴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變量影響,世界格局加速演變帶來的意識形態風險,黨明確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為文化建設指引了方向。而文化產業具有產業與意識形態的雙重屬性,本質是意識形態屬性,需要把握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以創造觀念秩序的社會效益,同時激活文化產業的產業屬性以釋放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這就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高質量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從2000 年的“十五”計劃中提及“文化產業”最高政策文件開始算起,文化產業發展經歷了產業啟動和改革試點、“逆勢增長”與“支柱產業”、“拐點”與“換檔”的三個五年計劃(2)張曉明.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之歷程、現狀與前瞻[J]. 山東社會科學,2017(10):44-49.,進入穩步增長期,201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5%,有望在2022年成為支柱產業。放眼全球,世界主要經濟體均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進入自覺時代(3)蔣述卓,宗祖盼. 文化產業研究范式的嬗變及其啟示[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4):5-13.。雖然世界格局呈現“東升西降”的態勢,但我國文化產業仍然處于“西強我弱”的競爭劣勢,文化產業隱含的意識形態內核正越來越表現出經濟、政治、文化的復雜性,少數西方國家炮制“中國威脅論”和“政府合法性”的西方意識形態說辭(4)唐愛軍.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意識形態戰略選擇[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4):78-84.在文化產業這實踐載體上“不斷放大”,對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形成威脅,探尋文化產業建設主流意識形態的實踐路徑已是現實所需。
當前關于文化產業建設主流意識形態實踐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主流意識形態在文化產業中的地位,探討了文化產業實踐主流意識形態的責任定位(5)胡晶晶. 實質與困境:文化產業中主流意識形態責任的當代解讀[J]. 學術論壇,2014,37(02) :124-128.、導向建構(6)胡晶晶. 文化產業的生產邏輯及主流意識形態導向的建構[J]. 求實,2014(01):48-52.、發展機制(7)蔡冬梅.論文化產業視域下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機制[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 :24-26.、載體屬性(8)揭曉. 論文化產業視閾下主流意識形態大眾化傳播[J]. 廣西社會科學,2015(10):196-201.、媒介機制(9)石磊,胡海寧. 以文化產業為媒介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以馬克思主義生活世界理論為指引[J]. 江西社會科學,2020,40(05):24-31.;二是強調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與文化產業的雙向關系,論述兩者的良性互動關系協調(10)關麗蘭. 文化產業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良性互動[J]. 人民論壇,2012(35):196-197.、矛盾化解(11)史君,王永友. 實現文化產業發展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良性互動[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2):122-126.、意識形態話語權回歸生活世界(12)梅景輝,馮硯茹. 意識形態話語權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分析視角[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06):62-67+138.。以上研究揭示了文化產業建設主流意識形態的必然性與重要性,明確了文化產業與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關系,突出了文化產業具有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應然”責任,但也面臨分離與隔閡的“實然”現狀。本文力圖從領導權、話語權、國家治理及對外傳播四個維度探討文化產業建設主流意識形態的實踐路徑,以明確主流意識形態在文化產業中的指導地位。
當代中國整體呈現“政黨—國家—社會”意識形態一體化結構,界定“主流意識形態”需要回到社會語義場,“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要義就是在多樣的社會意識形態譜系中,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是否盡顯優勢地位(13)李冉. 誰之主流 何以主流:主流意識形態的問題研判與建設愿景[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9(05):84-89+177.。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提出,意味著社會還存在主流意識形態與其他非主流意識形態等多種意識形態譜系,并內含于文化產業展開競爭,我們需要牢固掌握文化領導權,堅守文化產業的主流意識形態立場。
首先,調用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指導文化產業的主流意識形態實踐。葛蘭西認為,任何國家都需要掌握政治領導權和文化領導權這兩種權力(14)路向峰. 論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的出場語境與價值向度[J]. 教學與研究,2016(08):97-102.。但葛蘭西將文化領導權讓位于“有機知識分子”,忽略了執政黨作為實施文化領導權主體的核心地位。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的百年奮斗中,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堅持黨的領導成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十大歷史經驗的首位經驗,文化領導權亦掌握在以共產黨為核心的廣大馬克思主義者手中,成為與西方意識形態展開觀念秩序之爭的領導力量。文化領導權始終是一個實踐問題,文化產業的主流意識形態實踐就是調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文化價值,作為文化實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證明,指導文化產業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一是堅決批判虛假的意識形態,堅持文化產業實踐的歷史唯物主義。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有關于意識形態的虛假性指認,但這一指認具有極強的語境依賴性,不能套用在意識形態的普遍性特征中,形成所謂“放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錯誤論斷(15)鮑金. 意識形態虛假性的存在論探源——馬克思恩格斯視域中的意識形態虛假性問題再辨析[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9(02):59-65.,進而否定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在文化產業中的指導地位;二是著力重塑主流意識形態的觀念體系,生成文化產業領域的精神產品,近年來,以《戰狼2》(2017)、《長津湖》(2021)為代表的主旋律電影刷新票房記錄,成為商業電影市場的現象級主流意識形態藝術大片,叫好又賣座;三是嚴謹表述馬克思意識形態的關鍵概念,借助文本的命名、表達、流通等環節,以豐富多樣的感性形式、情感敘事表達出來,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品質,如《馬克思是個90后》《社會主義有點潮》就是將嚴肅的主流意識形態塑造成感性與理性交織的主旋律文化精品,既普及了主流意識形態核心概念,亦傳播了主流意識形態在民眾的崇高地位。
其次,進行創意階層意識形態家培育,實現文化產業的主流意識形態融入。馬克思認為知識分子是向民眾傳達特定階級的思想指示與精神意圖的思想傳播中介(16)王維先,王亞奇. 葛蘭西有機知識分子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49(05):82-88.。從整體上講,知識分子具有傳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在文化產業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工作中,知識分子主要表現為創意階層,他們不斷創造有意義的新形式,通過自身及其文化作品的創意力、創新力、感召力和影響力產生與社會的有機聯系。應該通過智庫建設鼓勵、支持文化產業形成包容性氛圍、先進技術支撐以及人才激勵機制等方式,形成文化產業的創意階層聚集區域,培育傳達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家。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極為重視智庫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英國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創意產業政策和證據中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運用政府政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17)張娜,童碧莎. 加強文化智庫建設 助力文化產業發展[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9-23(012).。2015年中國啟動了高端智庫建設試點,但文化產業的智庫建設相對較晚,2021年8月,文旅部公布了首批文化和旅游行業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名單,這些單位有望成為“有機知識分子”承載主流意識形態功能的重要陣地。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不完全是孤立的思想體系或精神產品,而是意識形態家用以傳達統治階級現實需要的工具”(18)王維先,王亞奇. 葛蘭西有機知識分子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49(05):82-88.,中國共產黨和知識分子均有著廣泛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前者應發揮統領作用,吸納文化產業的核心創意人群及其它創造性職業從業人員,形成文化領導權的實現方式,通過黨的宣傳導向為文化產業的社會正能量、先進文化價值觀指引主流意識形態方向,激勵以創意階層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知識分子創意、創造、創作更多的文化象征形式,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最終獲得主流意識形態的普遍認同與一致同意。
話語并非狹義的語言意義,亦非僅限于口頭或書面語言,而需拓展至一切語言和非語言的社會意義實踐中,而意識形態的功能往往需要話語傳遞和再生產的實踐才能實現(19)唐慶鵬. 政治認同: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路徑[J]. 探索,2021(02):177-188.,因此,建構意識形態話語權,必須嵌入話語實踐之中,并經由文化產業這一實踐載體,與社會日常生活話語之間產生良性互動,通過多樣態傳播、獨特化表達和沉浸式體驗,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接合。
第一,在開放性的文化產業話語實踐中,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身份認同。接合是指將任何在各因素之間建立起關聯,從而它們的身份認同因之而得以被改造的實踐。政治的成功運作就是要不斷地領導權化其話語,才能通過意識形態話語權獲得文化領導權(20)湯敏. 《建軍大業》傳播中的主流意識形態領導權建構:第三代話語理論進路的分析[J]. 國際新聞界,2019,41(06):122-144.。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話語實踐是一個開放的場域,存在多種因素與要素的重疊與交織,在建構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實踐過程中,需要找到能夠形成意識形態接合的一致性文化要素(例如紅色文化),明確未能接合的差異化文化因素(例如二次元文化),以此找尋接合的熱點時刻(21)湯敏. 《建軍大業》傳播中的主流意識形態領導權建構:第三代話語理論進路的分析[J]. 國際新聞界,2019,41(06):122-144.與話語空間。《建國大業》(2009)、《建黨偉業》(2011)、《建軍大業》(2017)等紅色電影三部曲均是通過眾多不同年齡層級的知名影視明星,以“年輕派”的話語接合實踐成功實現了面向年輕觀眾的意識形態認同。從意識形態話語模式來看,越是與日常生活話語嫁接、統合、融匯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模式就越有可能實現主流意識形態滲透進入社會語義場,形成優勢地位,獲得“常識”或“自然”地位的話語,達到“日用而不知”的潛移默化效果。央視 2019 年春節推出的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系列“快閃”活動傳遍中國,以“感性共通”的方式將“國家”話語自然融入大眾日常生活,增強了群體的政治和文化認同(22)王剛,肖蕾. “快閃”文藝實踐與“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建構——以“我和我的祖國”愛國主義題材系列活動為例[J]. 延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1,43(03):107-113.。
第二,在多模態的文化產業話語實踐中,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認同。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面臨“認而不同,同而少認,不認無同”的政治認同危機,進而造成人們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弱化、虛化、邊緣化風險(23)唐慶鵬. 政治認同: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路徑[J]. 探索,2021(02):177-188.。同時,文化產業的話語實踐表現為多模態樣式:文字、圖像、聲音、色彩、手勢、表情、音樂、姿勢、表情包等,各種語言和非語言模態傳播廣泛存在,單一模態的話語不再奏效。為了化解文化產業多模態話語實踐中的政治認同危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應主動適應多模態實踐,積極運用多模態話語,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嚴肅的語言通俗化,尤其要將黨的政治化宏大價值目標與群眾的生活化具體目標接合,消除價值之間的隔閡與空隙,實現宏大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對接微觀的生活世界話語;主流意識形態官方“硬”話語亦要吸吶民眾智慧“軟”話語,形成群眾喜聞樂見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風格,以多模態的話語系統增強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具身性感官體驗。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話語實踐不僅有完整新聞報道、言論評論、專題節目等主流媒體傳播“硬”話語,還有民眾自創的漫畫圖解大眾版、手繪版、動畫版、主題歌曲版、音視頻版、手語操版、表情包版等“軟”話語,以生動活潑的多模態話語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關于國家治理的官方話語塑造了“國家中心”的治理解讀方式,逐漸去除“治理”的西化痕跡,表現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制度優勢—治理效能”的“中國之治”邏輯(24)楊雪冬,季智璇. 政治話語中的詞匯共用與概念共享——以“治理”為例[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21,58(01):74-88+160.。國家治理成為包容性概念,統領了“國家—社會”光譜上的治理主體及國內治理與全球治理的內外職能,在長期的國家治理實踐中,中國形成了“一核多元”(25)俞可平. 國家治理的中國特色和普遍趨勢[J]. 公共管理評論,2019,1(03):25-32.的治理結構,即以黨的組織為核心、發揮政府主導性、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行動者協同參與,其目的是為了維持國家與社會“秩序與活力”(26)黃曉春. 黨建引領下的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創新[J]. 中國社會科學,2021(06):116-135+206-207.的動態平衡。相應地,文化產業作為深入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載體,一方面需要謹防多樣化資本形態顛覆一元化主流意識形態的秩序之正,一方面需要消除誤導性非主流意識形態分化方向性主流意識形態的活力之危。
其一,明確國家引領資本基本立場,維護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首位秩序。文化產業是資本形態與意識形態交織的實踐,而資本形態是受制于資本邏輯指引的,由于資本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帶有倫理上的正負效應,因此,資本不可避免要產生創造文明與摧毀文明的對立邏輯,在價值增殖的核心邏輯之下還存在各種對立、負向的附屬邏輯(27)劉志洪. 論資本的核心邏輯與附屬邏輯[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01):29-37.。在全球化的文化產業推動下,資本流裹挾信息流、技術流、思想流不斷介入文化產業的生產過程,成為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資本在變動不居的流動中必然會產生各種類型或屬性的資本形態,形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西方社會“國家退場”的去國家化治理論調即是明證。實際上,不管哪種意識形態,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28)王國勤. 國家治理視域下的意識形態研究[J]. 浙江社會科學,2015(03):38-45+157.,中國“政黨—國家—社會”的一體化結構決定了一元化的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需回到國家治理的范疇,確立首位秩序。2021年11月18日,國家反壟斷局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國家對市場壟斷行為進入常態化治理,對以BAT(即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平臺資本力量操縱輿論行為進行依法有效地規制監管,維護了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觀念秩序。從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意義層面來看,國家反壟斷局正是調用國家力量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以提防資本形態對意識形態的俘獲,明確了國家引領文化產業資本的基本立場,以國家政策依法規制資本的負面邏輯,同時引導社會多元力量加強倫理道德批判,規約資本野蠻生長,有利于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不良資本形態的批判意識,進而實現國家引領資本的有序運行。
其二,加強國家治理意識形態亂象,激發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思想活力。當前文化產業領域的各類意識形態亂象滋生,嚴重影響了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尤以網絡文化產業表現最甚:一方面,眾聲喧嘩、流量至上、飯圈互撕等價值失守、道德淪喪的負面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肆意生長,形成了“丑惡驅良善”的意識形態逆流;另一方面,錯誤社會思潮在流行話術、時尚元素、幽默基調、易容技藝的偽裝下,操弄所謂的意識形態終結論、虛無論、殖民化、自由化話術,進行錯誤價值體系的傳導,成為對抗主流的意識形態污流。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網絡輿論亂象叢生。面對意識形態的逆流與污流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分流,國家治理需調用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途徑、能力,以政府為統領,形成集權與賦權、分權、授權的多元協同治理模式(29)王紹光. 治理研究:正本清源[J]. 開放時代,2018(02):153-176+9.,激發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思想活力:對意識形態逆流予以制度化治理,將運動治理與常態治理相結合,引領思想的正能量。2021年8月中央網信辦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以及11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娛樂明星網上信息規范相關工作的通知》,對明星應援、黑粉大戰、瘋狂造榜、違法失德、畸形審美等各類意識形態污流予以觀念化清退,將糾正錯誤思潮與價值引導相結合,將進一步營造清朗網絡空間,長效守護思想的正能量。
任何一種意識形態不僅要針對內部國民,而且也要考量到其外在影響力。只有整合了內部人民核心價值和外部世界共享價值的因素,意識形態才能得以重建,才會展現出持久的生命力(30)王國勤. 國家治理視域下的意識形態研究[J]. 浙江社會科學,2015(03):38-43+157.。因此,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是一項致力于國內融通與國際傳播的觀念秩序之復雜過程,內強主流,外塑形象成為文化產業對外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基本任務。但要注意的是,價值觀是國家文化的表征,主流意識形態的對外傳播不是以一種價值觀“戰勝”另一種價值觀,亦不是用價值觀念劃線造成不同國家意識形態的完全對立。文化產業雖然是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文化表征,但絕不是價值觀的強勢輸出,而是在文化實體的各國文明基礎上進行外位性敘事。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數字平臺已成為西方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數字平臺的物質力量強弱決定意識形態較量的高低,文化產業需要以數字中國為方法論,進行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體性表達。
一是以價值共生為理念,重思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的外位性敘事。任何一種價值觀天然具有道德優越性,價值觀具有天然的差異性和難以調和性,一國價值觀無法壓制另一國價值觀,這意味著中西沖突主要表現為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較量(31)郭毅. 不可避免的沖突?——中美博弈與對外傳播中的價值觀問題[J]. 對外傳播,2021(06):13-16.。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2020年6—7月發布的報告指出:對中國持有負面印象的美國受訪者占73%,達到皮尤啟動該項調查以來對華負面印象的最高值(32)提升我國在國際傳播中的話語優勢[EB/OL]. (2021-08-05)[2021-11-29].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901227.;2004年推進的孔子學院截止2019年已在世界建成550所,廣泛分布于162個國家(地區)(33)趙曉霞. 全球孔子學院達550所[EB/OL].(2019-10-10)[2021-11-29].http://www.gov.cn/xinwen/2019-12/10/content_5459864.htm.,但在北美屢屢被拒,遭受關停。以上事實從一個側面說明文化產業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方面必然存在價值觀的沖突與對抗。國際社會意識形態形成的“民主對專制”的價值認知仍然存在,在2021年3月發布的四國《聯合聲明》中,日本、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四國達成所謂“民主的價值觀”影射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不民主”價值觀(34)郭毅. 不可避免的沖突?——中美博弈與對外傳播中的價值觀問題[J]. 對外傳播,2021(06):13-16.。不同意識形態塑造的價值觀將長期表現為共生狀態,需要重思文化產業意識形態建設的外位性敘事,這是基于跨文化傳播語境決定的。所謂外位性即是話語建構的雙重世界:一個是自我話語的狹小世界;一個是他人話語的無邊世界,在這個由我與他人構成的世界中,我與自我、我與他人的關系上就會顯現出外位性,我外位于他人,他人外位于我(35)全燕. 從獨白到復調:超越國家敘事的對外傳播話語想象[J]. 社會科學,2020(07):160-167.。由外位性觀之,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首先是文化產業建設的自我世界,它必須在對外傳播進程中與他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主體間性互動,他者與自我各自的意識形態將長期異質共生,任何將自我的主流意識形態強加于他國,形成偏害共生狀態是危險的,必然受到意識形態的他者抵制;任何將自我的主流意識形態吸附于他國文化,形成偏利共生狀態亦是非明智的,唯有承認意識形態的差異,強調價值共生,進行外位性的敘事表達,反觀自我,承認他者,尊重主體精神,形成意識形態交流的互利共生,才能開創文化產業建設主流意識形態的互學互鑒,和而不同。這就啟示我們在對外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時,需要我們在與他人的對話中將“中國夢”與世界接軌,與全球參與者共同書寫中國故事(36)全燕. 從獨白到復調:超越國家敘事的對外傳播話語想象[J]. 社會科學,2020(07):160-167.。
二是以數字中國為方法,重塑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體性表達。在跨國資本主導的世界史進程中,意識形態領域憧憬的“一個世界,多種聲音”受到“一個世界,多種斗爭”的新自由主義主導意識形態牽制。2008年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遭受普遍的“數字化衰退”。與此同時,中國在既定的世界秩序中尋求互聯網數字建設的“博弈式融合”。在以上雙重語境下,中國需要以數字中國為方法(37)洪宇. 以數字中國為方法:新全球化語境下整體傳播命題及學理路徑重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1):39-47.,跳脫意識形態的西方中心主義束縛,超越零和博弈的意識形態斗爭局面,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堅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性的主流意識形態選擇,傳播中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思想價值追求,對推行的西方普世文化價值體系繼續秉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批判立場,并以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建設為進路,進行“新世界主義理念”的主體性表達。這種主體性表達不僅是探究“產業與經貿發展,還關切道路選擇與文化價值,亦倡導中國與世界同命運、人類休戚與共的‘新世界主義理念’”(38)洪宇. 以數字中國為方法:新全球化語境下整體傳播命題及學理路徑重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1):39-47.,體現為“文明互鑒”“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更為多樣化的世界文化表達,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中“互聯互通”與“民心相通”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愿景(39)趙月枝.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路徑與問題意識[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21):14-41.,這正是指導文化產業承載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建設性世界觀”。
文化產業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已成為一項基本制度,文化產業作為“毛細血管式的”彌漫傳播,已經將觀念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發展的文化產業屬性有機結合,肩負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無上使命。由于主流意識形態必須深入社會語境,這就使得意識形態成為極為重要的工作,本文從文化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話語權、國家治理引領力及對外傳播影響力等四個方面論述了文化產業建設主流意識形態的實踐路徑,認為掌握文化工作領導權,需要調用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以及聯合創意階層意識形態家培育,就能堅守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鮮明立場;建構意識形態話語權,需要將文化產業當成開放、多模態的話語實踐,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身份認同和政治認同,才能實現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話語接合;強化國家治理引領力,明確國家引領資本基本立場,維護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首位秩序,加強國家治理意識形態亂象,激發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思想活力,才能確保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秩序與活力動態平衡;提升對外傳播影響力,需要以價值共生為理念,數字中國為方法,推動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的外位性敘事與主體性表達,形成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建設性世界觀”。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文化產業的主流意識形態面臨國內國外雙線程的交織,又往往深度嵌入文化產業的媒介化及媒介實踐過程中,同時受到全球性肺炎疫情等世界重大變量影響,使得文化產業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既是一個全球公域的治理問題,亦是少數西方國家挑起意識形態斗爭的政治問題,進而波及文化產業領域的意識形態紛爭,使得文化產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