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權 于志紅 王延隆
中醫藥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棄糟粕,汲精華”,形成了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大醫情懷。中醫藥文化在歷史長河發展中形成其獨有的認知態度、價值取向、行為準則、思維方式等,得到社會大眾的理解、認同、接受和普及他人,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在對健康的不斷追求、學習中,形成的一種超越中醫藥本身的、活著的文化理念與生活姿態。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其為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繁衍昌盛以及世界傳統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一方面新時代中醫藥人要樹立起高度的中醫藥文化自信,以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為載體,發揮其特殊使命,助力打贏疫情防控“持久戰”;與此同時,各中醫院校面臨著如何將“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之基與“大醫精誠”這一醫者之本互相融合、促進的問題,要承擔起新時代的教育使命和社會責任[1],在深入開展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的基礎上,培育出一批批具有廣闊現代化視野及經典傳承精神的中醫藥高水平人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用其獨特的療效,取得了許多令人驚喜的成績。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2020年2月2日起在隔離點集中進行中醫藥干預,到3月5日,發現的疑似病例到確診比例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中醫藥早期干預具有突出效果。在兩個多月的抗疫奮戰中,首批國家中醫醫療隊接管金銀潭醫院南一病區42張病床,累計收治重癥、危重癥患者158名,治愈出院140名,中醫醫療隊首獲大捷。國家援鄂抗疫中醫醫療隊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在阻斷病情發展、改善癥狀,特別是在縮短病程上取得了顯著療效,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時間縮短了4~5天,核酸轉陰時間縮短了2~3天,國家診療指南從第三版起就將“中醫藥治療重型新冠肺炎的方案”納入其中,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比重達到92%,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嬰幼兒還是成年人,中醫藥治療均發揮著突出作用。
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具有獨特優勢,既可抗病毒,又可干預和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自身防御能力[2],頗具治療智慧,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效用。作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中醫院校,應以此為契機加強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強調中醫藥文化作為連接傳統中華文化和群眾日常生活紐帶的重要性。所以,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形勢中醫院校如何加強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展現其特有優勢,值得思量。
治未病在中醫中的主要思想為:未病先防是前提、既病防變是過程、病后防復是關鍵。中醫藥文化自信在具體實踐中以“上工”“大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思想為指導[3]。
在疫情防控持久戰中取得長期勝利,需中醫院校發揮自身優勢助力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普及。作為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重要載體的中醫院校,應著力發展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以培養院校師生的“文化認同感”[4],從而幫助中醫藥“治未病”思想在大眾層面上的實現,即在心理、情感、觀念、行為等諸多方面踐行中醫預防思想,如中醫養生保健指導、中醫防治疫病宣傳、中醫導引功法等。
中醫講求的“中和”理論,認為人的生理狀態是“陰平陽秘” “陰陽調和”,疾病的發生則會破壞這一狀態,導致“陰陽失和”,而治療則要講究“和其不和”。綜上可知,中醫對“和”的闡釋與運用貫穿防病治病的始終[5]。
疫情防控之難,難在其超出人類對現有傳染病的認知,病毒來源、致病機理、流行規律、疾病全貌等都不明確,西醫亦尚無防治的“特效藥”或可投入接種的疫苗。而中醫則從傳統的“陰陽失和”角度進行辨證論治,如仝小林院士在治療新冠肺炎時認為,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在體質、年齡、基礎病等方面有不同,感染疫戾之氣有輕重之分,證候有所差別,但萬變不離其宗,新冠肺炎在病性上屬陰病,以傷陽為主線,所以在治法上針對寒和濕,治療時要注意調理脾胃,以“和其不和”論治。
中醫院校是研究型學者、臨床型專家、教授型師者的人才匯集地,既擁有強有力的教師隊伍,又擁有較強自我“辨證”能力的中醫學子,是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和“先鋒隊”。
1.發揚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宣傳優勢
臨床實踐進一步揭開新冠肺炎的神秘面紗,伴隨著診療方案的不斷更新,疫情防控宣傳工作可從前方和后方切入。對于感染患者,前方臨床一線醫護工作人員通過宣傳普及中醫藥文化,增強中醫藥自信,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多種中醫養生功法出現在武漢多地方艙醫院內。對于未感染人群或居家隔離人群,后方中醫院校充分利用資源,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廣泛向社會大眾傳播、普及科學防疫知識,起到一定輔助作用。
2.發揚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實踐作用
各地中醫院校應積極發揮中醫藥文化自信的理論優勢,以理論指導實踐,強調三因制宜、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出適宜當地條件的中藥預防湯劑,可借力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共同制作中藥防疫香囊,為醫務人員、病人及病人家屬帶去溫暖慰藉;充分遵循人體動態平衡,陰平陽秘、形神統一的健康觀,中醫專業師生線上開設公益“中醫云課堂”,向社會大眾宣講、普及中醫防疫知識;針灸專業人士通過課堂形式,讓普通民眾了解更多專業知識,學習中醫保健養生之道。
3.發揚中醫藥文化自信的榜樣力量
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現出無數的先進典型事跡。 “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大醫情懷和“心懷病患、舍己救人”的責任擔當感染著每一個中醫學子。中醫院校學子在掌握更廣泛、更深入、更專業的中醫藥知識的同時,深受醫學前輩們榜樣力量的鼓舞,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紛紛積極主動報名參加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如測體溫、中醫藥防疫宣傳、黨員援鄂捐款等。攜手共同抗疫的中醫藥人和中醫學子,彰顯了中醫藥文化的自信與傳承,也是全國抗疫戰線的統一體現。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常態化形勢下,中醫院校應將弘揚中醫藥文化與創新中醫藥事業相融合,承擔起振興中醫藥的歷史使命,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
于中醫院校而言,樹立中醫藥文化自信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努力做好常態化、規范化教育,隨時間、空間的變化不斷豐富與完善,促進其長遠發展。一是中醫院校要提高學子的學習水平,加強培養學子的中醫藥文化自信,在學子心中構建中醫藥文化的自我認同感,激發其深入學習的興趣,將中醫藥文化注入日常生活中,營建出和諧的氛圍。二是中醫院校要組建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教師同時肩負著傳承與弘揚中醫藥文化的兩大歷史責任,應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榜樣,引導廣大學子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之路上砥礪前行。中醫院校應將課堂作為傳播中醫藥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注重專業課程的講授,將中醫思維方法和中醫藥文化價值觀與各門課程的教學相串聯,讓中醫院校學子看到教師對中醫的忠誠與信念,在潛移默化中牢筑中醫院校學子中醫藥文化認同[5]。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中醫藥文化,明確提出“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一系列重要論述。在疫情防控持續進行期,中醫藥文化自信傳播和發揚迎來“黃金關鍵期”。中醫院校要把握中醫藥發展機遇,以此為契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中醫藥人才,明確中醫藥文化自信在醫療衛生發展的重要地位,從而推動新時代健康事業的大發展。中醫院校培養的大批人才在疫情防控中能發揮一己之力,學有所用,學有所專,在臨床實踐中展現風采,是加強中醫藥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中醫藥文化自信需在各群體中更全面地普及,如在弘揚中醫藥文化時合理借助新媒體等其他新興形式,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模式開展有關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在新媒體中傳遞中醫藥文化自信價值觀,培養出一批具有中醫藥人文素養和文化自信的傳承人,為我國傳統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貢獻[6]。
中醫院校背負著培育新時代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歷史使命,必須有效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達到傳承并發展中醫藥優秀文化的目的,在學子中開展廣泛且深刻的愛國主義與中醫藥文化自信主題教育,讓中醫藥在疫情常態化形勢下依然作為抗疫防疫工作中的中堅力量。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就是要堅信中醫藥定能響應時代號召,煥發出更璀璨的光芒。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培育優秀青年的重大使命,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緊密融合,加強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潛移默化中激發中醫院校學生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如在翻轉課堂、慕課、對話教學等創新性教學改革中不斷推進,建設獨具學校、專業、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課。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價值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將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等中醫院校思政課教學,是教學改革及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7]。